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时间:2024-11-09 03:24:18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隋炀帝杨广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国之君,多被毁誉。他“好学,善属文”,并写得一手好诗。其存诗中乐府显然是承袭梁陈诗风,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此诗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春江花月夜》为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历代文人学者对其不乏高评。王闿运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及此诗及其作者,闻一多更是盛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笔者在多次细读中亦被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此诗的构思、意象(意境)、手法、音韵、风格等方面的特色折服,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笔者所论浅陋,还望读者批评指教。

  整体而言,此诗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

  一、《春江花月夜》的文本结构:从“寓理于景”到“借景抒情”

  在结构上,笔者认为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此诗的前16句,诗人在此一扫以往诗人感叹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哀怨与沉痛,指出人类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这样的人生观一改汉魏六朝诗人哀婉、消沉甚至颓废的情调,这在思想上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突破”。此部分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寓理于景,借景说理”。

  第二部分为接下来的16句,诗人在此哀叹有情人之生离死别。既然人类因薪火相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故有情人终成眷属,理应白首不离分,但游子浪迹天涯,以致思妇怀远,郁郁寡欢,容颜凋零,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此部分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第三部分为最后4句,诗人在此将诗中思妇的愁绪普遍化,上升为全天下人共通的情感与心愿,并以充满理想意味的“归家意象”安慰了所有“各在天一涯”的有情人。此部分在写法上将离情、月景、哲思三者融为一体,大道与人情对照,现实与理想互济。

  此诗在结构上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第一部分状“月夜之盛景”,但是这一部分并非单纯的写景,诗中每一句都蕴含着诗人观照自然而产生的感悟。所以,第一部分代表“人与物(自然)的对照、交接”,这犹如一个大前提,表达的是人对造化的领悟与态度,而这些感悟最终凝聚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观念。这两句诗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对自然的直观转入对人际关系(社会)的慨叹,合情合理。

  第二部分转入写“人与人的交接”,这是一个小前提,它用“思妇的哀怨”反证了夫妻团圆、薪火相传、代代无穷的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则针对人间契阔悲欢的常态表达了一种希望,这希望或者说慰藉是对第二部分的回应。

  总之,表面上看,此诗视角频换、意象迭出、语意绵密,但是这首诗的展开有一个内在的理路,由造化而哲理,由哲理而人情,由人情而理想,步步推移,环环相扣,在弥漫全篇、时时涌动的离情别绪之下,存在一个内在的、必然的、坚固的情理逻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说此诗结构严整而精巧。

  二、《春江花月夜》的标题:“月非月,离人也;华非华,离情也”

  此诗虽沿用南朝乐府旧题,但从诗句所状物象及其蕴含的情思来看,“春江花月夜”五字用得恰如其分。

  在中国传统思想与模式化象征中,“春”喻春意、朝气、生命、生殖,东方、青色、青帝、句芒、羽人等神话、信仰中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春”的文化背景;通过一个词(字),我们可由之抵达一个世界,这是所谓“诗意”的源泉。

  “江”意味着“逝者如斯”的时间,意味着变动不居的人生诸阶段或人类历程,更何况诗中是“春江水涨”,故这身粘点点落红在无边月华中浩浩荡荡的春江就如奔流在离人心中的无尽愁绪,这是一条情感的河流。

  春意阑珊,落英飘飘,红颜零落,韶华不再,花是青春,花是思妇,花是离人天涯、光阴虚度的无尽叹惋。

  明月千里,年年相似,月是离人之媒,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月是离人之思,一月明而天下皆明,一月出而世人皆愁,天涯明月共一轮,离人中秋愁两分,“落月摇情满江树”,“愿逐月华流照君”;月非月,离人也,华(月华)非华,离情也。

  “夜”是在黑暗中蜿蜒的蛇,死寂中你能听见蛇吐信子的声音,它逼近,伙同无形的黑暗,你屏气,听见自己的心跳;这暗夜,有人在等待,那孤独包裹着希望的核,那沉沉死寂孕育着又一个黎明。“春江花月夜”,与其说这是一派“月夜盛景”,不如说是被死灰般的“过往”与明亮的“未来”拉扯着的焦灼的心灵。

  三、以明月为镜:“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

  在第一部分,“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融为一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明月圆之时正是涨潮之时,这从时间的角度喻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冥冥之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候也。”从自然(月之盈亏、潮之涨落)到人事(月经),古人虽不明现象之下的原因,但已领悟到天、人之间普遍的联系。故春江水涨、海潮涌动与圆月当空实寓事物普遍联系之义。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月明而天下皆明,这从空间的角度喻世间虽人异事殊,但其内在情理俱通。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流、芳甸,喻事物交接、互动;花林似霰、白沙不见;静者若动,动者似静;表象、本相,一时难以明了,此喻事物之动静、真假是相对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孤月当空,江天一色,喻表象随情况而变,人之所见受情境所限。江月照人,人见江月,人、物交接随时空推移而定,喻人之际遇充满偶然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高悬若镜,人对镜自照而有所悟:明月(物、自然)永恒,但它无法理解人所共求的那些价值;个体生命有限,人世因代代相续如自然般永恒,不仅如此,人还拥有明月难以“理解”的价值追求,所以,江月年年“只”相似,此“只”字亦展现了诗人的睿智与通透。江月待人,流水如缕,有限的个体在无限的时空中,不得不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慨;此诗状“月夜之盛景”,意象而已,唯此“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意境陡生。

  句句有“景”,“理”寓“景”中,亦可谓句句有“理”。这些哲理源于人以月(自然)为镜。人对月(自然)自照,物我之同异,不言自明。说到这里,可稍作延伸:人的短视必导致思想上、精神上的局促,人之短视根源于人总是习惯“以人观人”,即只知道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相反,若要摆脱思想上、精神上的困局,人需要“以物观人”,即站在自然的立场反观人生,这样才能破除人心中的执念,消解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个人)中心主义,这样才能以豁达的心胸、清明的眼光看待人生。

  在第一部分的诸多哲理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二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前文所言,此二句意味着诗人对汉魏以来诗人所持人生观的突破。比如,《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汉末曹操《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送应氏》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鲍照《拟行路难》云:“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上述诗句情意消沉,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诗人似乎除了叹惋别无他法,然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对人生表达了新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确是有限的,但个体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而是在集体之中的个体,个体的价值——不管是一般意义的立功、立德、立言,还是生物性层面的传宗接代——在与集体、民族、种属的交互、关联中可以持存甚至永恒。这样,“人生代代无穷已”所包含的观念就为此诗第二部分“抒离人之衷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情理基础。

  四、月华即人情:“月夜之盛景”与“离人之衷情”

  第二部分将“月夜之盛景”与“离人之衷情”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游踪无定,喻游子浪迹天涯。悠悠者,言离家旷日持久。居家思妇望夫心切,然夫君久不归家,只能遥望青枫浦。皓月当空,月华映着笼罩在青枫之上的水雾,朦朦胧胧,似雾非雾,犹如思妇满怀愁绪。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着一叶扁舟浪迹天涯的游子今在何处?在这月华千里的夜晚,有多少留守在家的妇人踏上那高楼望远?思妇睹月思人,明月处处惹人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倚楼望远,不见归人,只得想象那如水的月华在照着自己的同时也正照着思念的人。下楼入室,窗外月华似海,拉上帘幕,试图隔绝这令人烦躁的月色,无奈它偷偷溜了进来。起身洗衣,月华如水,粼粼波光,难以尽拂。这哪是什么月华呢?这分明是离人的愁绪。故在此诗中,如前文所言:月非月,人也;华非华,情也;那朗照全篇的月华其实就是汩汩流淌的人的情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明月无边,离人千里,愁思难遣,锦书难托,思妇想托身为月,朗照夫君,又想托月寄情,以明心志,这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春尽花落,斗换星移,思妇风华不再,离人久游不返。落花、春半、江水流春、江潭落月,无不是韶华白头的写照,其间蕴含着无尽的遗憾与无奈。事实上,正是这无尽的遗憾与无奈,以反证的方式肯定了夫妻团圆、男耕女织、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的价值。这价值的核心部分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所蕴含的对爱情、婚姻、子息的重视。

  五、乘月归家:从“思妇之愁绪”到“世人之希冀”

  第三部分将月夜之盛景、造化之哲理、离人之衷情融为一体。

  “斜月沉沉藏海雾”,长天漫漫,从“明月共潮生”到“斜月藏海雾”,这明月能横跨长天,离人远在天边,终无归日,此乃寓“理”于“景”。

  “碣石潇湘无限路”,明月尚能横渡长天,离人何以仍无音讯?此乃“情”中有“理”,“情”随“理”生。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明月之夜,有多少离家在外的游子披星戴月回到了家里?这归家的情景,恐怕连西沉的落月都会为之感动而情满(泪洒)江树。此乃“情”“景”交融,月即人,月华即人情,亦是喜极而泣之泪。

  前两句可谓是思妇铭心刻骨的究诘,后两句则将思妇的愁绪普遍化,上升为全天下有情人所欲见到的情境——乘月而归,情满江树。这是诗人不忍此情,通过这无边的充满希望的想象将这渗透悲悯的安慰送给所有各在天一涯的离人。此情此景,已非诗中思妇所独有,实为人世永不衰竭的信念: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六、变与不变的法则:“时空流转”与“声情韵味”

  情、景、理三者的交融、互动,以致此诗摇曳多姿,如风中之柳、湖面之波,从表面上看显得颇松散。其实,此诗相当严整,这严整体现在诗人以时空为线索,自始至终,都以月亮的位置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亦意味着思念的深长。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皎皎空中孤月轮”,从“江潭落月复西斜”到“斜月沉沉藏海雾”,时空流转的轨迹十分清晰,全诗由此贯通为一整体。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妙。

  在音韵方面,此诗四句一换韵,平仄交替,声情韵味在变与不变、高扬与低徊之间自由转换。诗人依次使用了九个韵。我们知道,汉语韵脚与情感有对应关系。在这九个韵中,有五个韵在物理属性上属阴性,另外三个韵属阳性,阴性韵脚适于表达柔和、细微、低沉的情感。此诗中阴性韵脚占优势,这直接导致诗歌在风格、情调、意韵上呈现出轻吟低徊、如泣如诉、惝恍迷离的特色。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相关文章: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09-24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06-02

春江花月夜译文09-27

赏析春江花月夜06-19

《春江花月夜》实录09-09

春江花月夜的情怀10-15

解读《春江花月夜》06-10

《春江花月夜》注释03-13

春江花月夜全文03-26

《春江花月夜》的描述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