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还有手法
《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长篇叙事诗, 诗中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描写了两个人爱情从喜剧到悲剧的整个过程。诗歌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 运用多重意蕴, 通过对历史的沉思, 总结了个人的悲喜剧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 都是与国家的命运分不开的;以浪漫的形象寄托了爱情的唯美与人们对唯美爱情的渴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文学价值还有手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还有手法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
《长恨歌》的多重意蕴
(一) 君王的功过意蕴
《长恨歌》开题直奔主题“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不仅是在描写男主角对爱情的渴慕之心, 更点出了唐玄宗从最初的开明君主, 转变为骄奢淫逸、大展奢靡之风的昏君, 诸葛亮《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之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之倾颓也”。白居易把唐玄宗称作汉皇是把他与汉武帝并列在一起, 汉武帝开启了文武之治, 唐玄宗开启了开元盛世, 汉武帝宠陈阿娇而倾国, 唐玄宗宠杨贵妃而引发马嵬之变。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表面上看是“安史之乱”导致的, 而究其根源来说是唐明皇自己“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而引发的;而对杨贵妃的“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是“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以女得专宠来光耀门楣败坏了社会风气;歌舞升平盲目乐观又给这个爱情悲剧加了一个砝码“缓歌慢无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从这三点上看, 唐明皇的爱情悲剧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制造的, 而牺牲品却是自己深爱的妃子, 这不仅说明了爱情悲剧与国家紧紧相连, 而且说明了在男权社会里, 爱情的牺牲品永远都是女性。
(二) 爱情的唯美意蕴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爱情的唯美在于经历了曲折起伏后的忠诚, 而这天上人间的忠诚与誓言更加唯美, 更让人感动。对于君王来说, “后宫佳丽三千人”, 却独独把三千宠爱给了杨贵妃一个人, 对于君王来说忠诚更加唯美, 君王的卧榻从不缺美女, 却在杨贵妃离世后, “夕殿莹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与谁共”,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 君王能做到这样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因此也更增加了爱情的唯美成分, 君王与妃子的两情相悦, 两心相知是爱情的根基,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所发的誓言只有两心相知, 那就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做连理枝”。
(三) 历史的沉思意蕴
在《长恨歌》中, 白居易虽然没有以多重笔墨来描写唐玄宗因为“重色思倾国”而导致了安史之乱, 但详细地描写了马嵬坡前与杨贵妃“血泪相和流”的生离死别, 又以归来时的“到处踌躇不能去”来进一步渲染马嵬坡悲剧的双重悲剧色彩, 然后又以玄宗“看朱成碧思纷纷”之眼, 看到了“芙蓉如面柳如眉”, 这让君王“对此如何不泪垂”。随着历史的推进,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而君王对贵妃的思念却依然“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入梦来”。对历史的沉思加重了对贵妃的思念, 白居易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轻描淡写, 却把君王对爱情的忠贞写尽, 明赞暗讽, 面对历史君王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检讨, 没有把爱情悲剧的根源挖掘出来, 以平白的叙述让读者替君王做历史的沉思与反思。
(四) 浪漫的想象意蕴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而白居易的浪漫想象与李白来讲也不逊色, 白居易的“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是不是可以同“海客谈瀛洲, 烟波微茫信难求”相匹敌。李白浪漫想象的是一个情景, 而白居易的浪漫在于不仅仅有情景还有深情厚谊, 一切景语皆情语, 哀婉寂寞的情感铺设在仙境之中, 又让“仙人”以人间最普通的情爱来坚守一份誓言, 以“仙人”的寂寞与“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伤情来烘托故事的悲剧色彩, 进而去展开更令人感伤的“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意蕴的表现手法
(一) 多主题并行
《长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运用了多主题并行来进行作品的装饰, 在叙事中将多主题充分融入其中, 没有生硬的植入, 一切看起来是叙述中的自然流淌, 随着笔者与读者的思绪发展, 多主题仿佛不言而喻, 又似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完成一次思想之旅。无论是对帝王功过的评说, 还是对唯美爱情的赞美, 亦或是虚拟与现实的对撞, 都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完成, 使读者没有任何被误导和说教的感觉, 一切尽在不言中, 又一切都在语言里。这就是白居易的高明之处, 浪漫情节的设置也极富人情味, 这是白居易作品的一大特点, 就像水墨画里的留白, 把空间留给读者进行再创作。《卖炭翁》的结尾“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没有说老妪是不是被抓走去“急应河阳役”, 而读者却读得清清楚楚, 《长恨歌》同样也没有说明唐玄宗和杨贵妃相互相思与孤寂, 却道了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既与题目“长恨歌”相呼应, 又使这段爱情的地久天长, 永无止境的思念与孤寂, 引领读者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中, 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二) 回环与顶针的运用
《长恨歌》回环与顶针的运用, 使故事情节加深, 营造一波三折的回环意境, 且又使诗读来朗朗上口,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蜀山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以回环往复的手法, 进一步强调叙述的重点, “春”与“夜”是爱情的两个侧面, 一个是精神的享受, 一个是肉体的宣泄, 以回环的手法强调爱情的两个侧面, 把要描写的事物进一步加深, 而且语言简练, 一言概之, 不愧为写诗高手。“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运用顶针的手法, 所起到的作用依然是一个强调主体的作用, 在“三千人”之众里, 明皇把“三千宠爱”都放在了贵妃身上, 强调的不仅仅是爱的深度还强调了爱的广度。既然是海上的“仙山”, 那么山必然要与现实生活里的山有所不同, 不同之处是“在虚无缥缈间”, 进一步强调了“仙山”的特征, 旨在将人引入虚拟的仙境之中, 以便于进一步对仙境的描写, 以乐景写哀事。
(三) 现实与虚拟的并重
从《长恨歌》的整体架构上看, 白居易在描写叙述中, 所描写的现实事件与后部分的虚拟世界描写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前半部分以大量的笔墨描写杨贵妃的美艳和君王的宠爱, 后半部分以同样重量的笔墨描写天上人间的各自生活与相思之苦, 把现实与虚拟并重, 使人难辨天上人间。前半部分的现实写出了两个人爱情的甜蜜与悲怆, 后半部分用虚拟的想象写出两个人的相思与期盼, 而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所运用的是同一条爱情线索, 把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延展到虚拟世界, 而且在虚拟的世界里同样一往情深, 所设置的场景与希腊神话具有相同的意境, 人神同形同性同情, 且在仙人的世界里是永生的, 现实与虚拟的并重, 深化了爱情永恒的主题, 使作品在描写现实的主题下,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四) 叙事、议论、抒情并举
白居易如是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白居易对诗所持的观点, 决定了白居易诗的叙事、议论、抒情并举, 他要让《长恨歌》感人心, 因此没有先乎情, 而是以冷静的叙述开始“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在整个作品中没有一句说教, 而是在叙述中进行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在诗中注重“根”的培养, 自始至终都以情贯穿始终, 使《长恨歌》“根深蒂固”, 在培养“根”的同时, 着力将“苗”修剪得优美典雅, 语言的独特性与唯美性并重;对于“华”白居易用最华丽的色彩, 来使其“灼灼其华”, 使诗歌的韵律感强, 对仗整齐, 富有建筑美和音乐美;在“实”的收获里, 白居易应该算是硕果累累, 多重意蕴让《长恨歌》成为千古绝唱。
《长恨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长恨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首先, 《长恨歌》开启诗歌叙事之风, 对“诗言志歌咏言”的论断有了新的诠释, 诗在言志的同时也可以“咏言”, 并且在“咏言”中更深入地“言志”;其次《长恨歌》开启浪漫与现实结合之风, 将浪漫与现实融合在一起, 使作品有血有肉有充满了希望和风情, 后世文学在借鉴中得到了创作思路上的拓展;《长恨歌》开启借古讽今之风, 借古讽今是自古就沿用的文风, 但在白居易手里却变得“温情脉脉”而不是冷峻地说教, 对后世的讽喻作品起到了启迪的作用;《长恨歌》开启逆向思维之风, 在诸多的马嵬诗中, 无不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 多以“红颜祸水”的态度来描写杨贵妃, 而白居易却以逆向思维的方式, 来从女性的角度考虑问题, 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 对后世文学的思维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让文学更从人文的关怀出发, 让文学更温情, 让文人多一些理解与同期, 少一些说教与“口诛笔伐”, 让文学的世界更加悲悯。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颠覆, 在唐诗的天空下文学变得那么普通而亲切, 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在诗意的天空下生活。唐诗的内容涉猎广泛, 对于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当然是唐诗必写的内容, 马嵬事件就有很多诗人关注, 并以此为主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在诸多的马嵬诗中,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无可置疑的翘楚之作, 之所以成为诸多写李杨爱情的诗歌里的佼佼者, 不仅因为其文采飞扬, 语言优美动人, 更多是诗歌的多重意蕴为诗歌所营造的丰富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多重意蕴下的《长恨歌》每一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共鸣点, 多情者读到了爱情的唯美, 睿智者找到了政治的触角, 舞文弄墨者看到了文字的魅力, 哲人读出了先哲的思想, 探索者透视到了未来的希望。一曲千古绝唱的《长恨歌》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影响颇深, 开启了文学的写实之风, 让文学与生活的高度有一个飞跃式的比肩, 以唐诗的名义走进了后世文学的每个朝代, 并在不同的时代中都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白居易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描写, 对于当代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还有手法】相关文章:
长恨歌表现手法11-03
《长恨歌》艺术手法分析11-30
长恨歌诗辞手法赏析01-07
《氓》的文学价值06-15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08-08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比较谈04-12
柳永蝶恋花的手法06-16
赤壁的艺术手法01-04
《乡愁》的写作手法08-31
《离骚》的艺术手法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