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题解】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慈恩寺内。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后文德皇后,在原无漏寺旧址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命名,“慈恩寺”。寺内高塔为著名僧人玄奘设计,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忌,认为雁即菩萨,众即埋雁建塔纪念。故将慈恩寺塔称为大雁塔。塔初建为五层,武则天时增建为十层,后因战争破坏,残存七层,高64米,是中国著名的佛塔。唐天宝十一年(752)秋,诗人与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登慈恩寺塔,各有诗作。此诗描绘外观塔势,继而写登高下临之所见景色。高适,诗人,字达夫,仕至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诗与岑参齐名。薛据,亦为当时诗人,终水部郎中,浮屠,梵文佛塔的译名。
【作者】
岑参,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内蒙古《碛中作》诗。
【注释】
①涌出:谓拔地而起。:“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②世界:此为佛家语, “世”指时间, “界”指空间,犹言宇宙。③蹬道:台阶。盘:曲。④突兀:高耸貌。⑤峥嵘:高峻。鬼工:极言建造精巧,非人工所能及。⑥苍穹:苍空。⑦“连山”两句写远观群山之状,似波涛奔涌。⑧驰道:天子所行之路。⑨苍然:秋色苍茫。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⑩五陵:指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皆在渭水北岸今咸阳附近。⑾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佛徒以远离一切恶行、心不为尘俗垢染为“清净”。了可悟:即了悟,佛家语,指参透领悟佛理。⑿胜因:美因、善因。佛家认为物必有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夙:早。宗:信仰。⒀挂冠:指辞官。⒁此句谓以佛理为永远凭藉,即以佛教为归宿之意。觉道,佛家语,指寂寞无相的“大觉之道”。资,藉。
【译文】 大雁塔好象从地面突然涌出,高高地矗立直插入九霄云空。登高临眺仿佛站立在尘世之上,塔梯纡曲盘旋于虚空之中。耸然而出雄视着神州大地,峥嵘峻险非人力营建之工。四周的曲檐阻碍了太阳的运行,七层的顶楼摩擦着苍天的穹窿。略略向下窥看只见高飞的鸟在眼底盘旋。俯着身子倾听传来疾驰的风惊心动魄的吼声。群山起伏象汹涌的波涛,仿佛去朝拜大海滚滚而东。苍青的松树分立于御辇驰行的大道两旁,慈恩寺的殿堂观宇多么精巧玲珑! 萧瑟的秋风从西吹来,苍茫茫的秋色弥漫了整个关中。北边平原的五陵一带,千秋万代依然青烟缭绕云雾蒙蒙。此情此景令人彻悟了佛理,美妙的善道是我历来所尊崇。今后我决心挂冠隐去,以佛道为凭藉超然生死极乐无穷。
【赏析】
天宝十一载(752)秋,岑参与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五人同 登长安慈恩寺塔,五人均有诗记其事,岑诗以其雄奇峻拔,为世所称。慈 恩寺浮图,即今陕西西安大雁塔,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唐僧玄奘所建。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该诗起式即卓尔不凡,如“大将旗鼓相 当,皆万人敌”。一“涌”字,化静势为动势,将巍然宝塔从地下涌出,凭空 高耸之势衬托得淋漓尽致。此二句,奠定了全诗雄奇壮阔、苍劲挺拔的情 感基调。
“登临出世界”八句,写登塔所见所感。诗人拾级而上,如走出尘世, 塔阶盘旋,直达天穹。“出世界”和“压神州”二语,彰显出宝塔之大气磅礴 与鬼斧神工,霸气尽露。“四角碍白日”二句,极尽夸张之能事,塔的四角 遮蔽住白日,七层宝塔已摩天接踵,直与天齐。从塔的高处向下俯瞰,高 空之鸟和凌厉之风都沦为高塔之配角,宝塔之高耸入云,可见一斑。
“连山若波涛”八句,以排比句式极力描摹宝塔四周之景色。东面山 景绵绵不绝,如波涛起伏。南面宫苑,御道在青槐的映衬下格外葱翠,宫 殿突显得灵巧精致,错落有致。秋风从西边袭来,萧瑟肃杀之气直贯长 安。北边渭水北岸,前汉五位皇帝的陵寝,历经岁月沧桑,静静憩息于青 松翠柏之下。“秋色从西来”四句,其笔力之雄劲,描绘之贴切,向为后人 称道。明人钟惺赞此四句“写尽空远”,与杜甫之“齐鲁青未了”相比,“详 略各妙”(《唐诗归》)。诗人写四方景色,不仅揭橥出周遭景色之转换,从 雄阔到伟丽,从苍凉到悲凉,更暗合着对天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及历史盛衰无常的忧虑与反思。
末四句则借景抒怀,有感而发。宝塔纵然雄伟壮丽,但国事日艰的现 实却令诗人心胸沉郁滞重。其时,边塞出征失利,朝廷奸宦当道,藩镇图 谋不轨,民生凋敝,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惆怅难解,唯有向佛 家求清净之理。此时,诗人“挂冠”而去,远离俗务,早求佛理的退隐之心 已跃然纸上。
总体而言,全诗极尽描绘之能事,为读者全方位呈现出慈恩寺塔的雄 壮、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形状与气势。但此诗意旨并非在此。在诗人 看来,宝塔之雄壮,正反衬出国事的凋敝,民生之多艰,纵然眼前有奇景, 又何曾增添半点喜悦? 明人高棅评此诗“皆雄浑悲壮,足以凌跨百代” (《唐诗品汇》),正是把握住了家国之悲的诗歌主旨后的确切之论。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此诗就是当时的和诗之一。
名家评价
明·谭元春《唐诗归》:“从西来”妙,妙!诗人惯将此等无指实处说得确然,便奇(“秋色”句)。“万古”字入得博大,“青蒙蒙”字下得幽眇。秋色又四语写尽空远,少陵以“齐鲁青未了”五字尽之,详略各妙。(“万古”句)。岑塔诗惟秋色四语,吋敌储光养、杜甫,余写高远处俱有极力形容之迹。
明·袁宏道《唐诗训解》:极状塔高,布势有驰骋。
明·陆时雍《唐诗镜》:形状绝色,语气复雄。
明·李攀龙《唐诗选》:“下窥”二句,调高而占,凄然不堪再读。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等诗真狮子捉物,视兔如象。
明·毛先舒《诗辩坻》:“四角”二语,拙不入古,酷为钝语。至“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所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真色。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形容处皆板拙可憎(“峥嵘”句)。前幅尘气,后幅腐理,几不成诗。赖有“秋色”四语,一开眼界。
清·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老杜、高、岑诸大家同登慈恩寺塔诗,如大将旗鼓相当,皆万人敌。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岑有“秋色正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方古青濛渌”四语,洵称奇伟;而上下文不称,末乃逃入释氏,不脱伧父伎俩。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句亦如涌出(首二句)。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起句突兀。苍浑似刘司空、颜光禄,气更流逸。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雄浑悲壮,凌跨百代,而“秋色”四句,写尽空远之景,尤令人神往不已。
【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11-02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11-28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11-29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11-27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10-19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0-11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09-25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09-23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赏析08-23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赏析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