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4:12:08 边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设计: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美的赞歌”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阅读《边城》整部小说,探讨《边城》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写一篇读书报告。(或自选角度)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

  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

  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

  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相依为命——翠翠和祖父的.祖孙之情

  与君相依——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纯真爱情

  同根相生——天保和傩送的诚挚手足之情

  二、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探究环境描写,品味环境美。

  1、选文有很多关于湘西环境描写的语句,请结合提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湘西风景的图片)快速寻找出来,并概述所写景物的特点。

  2、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描写反映人物哪些特征?

  4、根据掌握的信息,描绘整个湘西的自然环境,感受沈先生笔下的环境美。

  教师情境启发诱导:

  悠悠的湘西水,流淌在吊脚楼旁,日夜重唱着美妙的歌;青青的山弥漫着薄薄的轻雾,续写着湘西人的古老故事;林间飞翔的鸟儿,穿梭的人群,编织成和谐而宁静的画卷。山高水长,鸟语花香,不变的还是那份神韵,这就是湘西人世代演绎的传奇。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二)、探究“歌声”的意义,品味风俗美。

  1、引导学生寻找选文中有关“歌声”描写的语句,同时播放有关湘西民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湘西的情爱故事。

  2、选文中哪一部分先写到“歌声”?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它对翠翠产生了那些心理上的影响?

  3、选文第二部分开始说翠翠做了一个梦,她没有忘记祖父白天讲的故事,翠翠在梦中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却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4、“虎耳草”在翠翠的情感世界里有什么象征意味?

  5、第二天早晨翠翠赶忙把昨晚梦到的情景告诉祖父,祖父为什么不想把实情告诉她?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9、教师播放有关湘西少数民族婚礼片段的视频,结合家乡少数民族婚嫁的风俗习惯,尤其是苗族对歌娶亲的习俗,要求学生就“走车路”“走马路”的娶亲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0、以翠翠听歌后心理变化为主线,理清思路,阐述“歌声”对翠翠造成的影响。

  11、选择原文有关“歌声”描写的经典段落,学生分角色美读,感知翠翠的纯美形象。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歌声”触动了翠翠心灵的琴弦,是翠翠魂牵梦萦的“虎耳草”,也是天保外出闯滩悲剧死去的开始,因此,一切因歌而起,一切因等而结束,一定注意分析品鉴。

  (三)、回顾全文,看视频资料,感受人性美。

  1、本文写了“三情”,第一课时已分析,请同学们根据前课的总结,总结人性美在翠翠、祖父、天保兄弟身上的体现。

  2、教师出示视频资料: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

  三、拓展延伸探讨,合理设想翠翠的命运,续写原故事可能结尾。

  教师引导:《边城》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面对这样的结局,如果你是翠翠,你该怎样把握你的命运?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甲:我会一直等傩送,哪怕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学生乙:这是一个“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等待,世界上的好男人太多,何必单恋傩送?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我会改嫁。

  学生丙:漫长的等待或许换来的是心灵的再次伤害,我决定离开这让我伤心的地方,离开渡口,去遥远的地方追求新的生活。

  学生丁:我要主动去找傩送,告诉他,这一生,他是我的唯一。

  学生戊:我守在渡口,有一天傩送终于回来了,可是他带着一个比我更漂亮的女孩,顿时我呜咽……“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四、教师总结: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边城》经典教学设计09-29

《边城》的教学设计10-18

边城教学设计08-17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3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08-23

高中《边城》教学设计09-21

边城教学设计与反思09-23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6-09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6-13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