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背影》朱自清原文及创作背景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背影》朱自清原文及创作背景,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官被人们打压下去,贪官却在四处逍遥。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赏析
一、精彩的几次“背影”刻画
为了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引领下文。所以背影第一回出现在文首,目的是点题。文章的重点在第二回,在车站父亲送儿子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自清作了具体的描绘。稍微有些肥胖的父亲,一身黑布大马褂,青布的棉袍,走路艰难,慢慢地爬过铁路就只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买点橘子。此个画面展现出爸爸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没有人不为此画面感动。接下来的一回是写父子分别之后,朱自清望着在人群中渐渐地消失的父亲的背影,充满了感伤情绪,让人看了也不觉的心酸。最后一次背影的出现,是在散文的末尾,朱自清接到父亲的来信,看着来信在眼泪中又一次浮现父亲的“背影”,于是有感而发落泪感怀,文章前后呼应。
散文一直致力于渲染父子的亲情至深,它并没有着重去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又跟其他的类似文章的写法不一样。就主要依靠背影这一意象来抓住人物的形象,做了详细的刻画。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写作方法,多半跟朱自清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情绪有点紧密的联系。朱自清的父亲一把年纪了,还要为许多事操心,他历尽沧桑,上半生过的不太好;那次车站之别朱自清的父亲心理状态很差,儿子的情绪也很低落。所以,朱自清善于抓住“背影”详细描绘,一篇文章要想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要善于抒发了特殊场景下的思绪情感,这样才能获得艺术感染力。本文之所以显得真挚感人,是因为作品写的是普通人家的家境、一个平常人的心境、是世间最平凡不过的慈父孝子之间的故事,行文之间磨灭不掉的父与子的亲情与感动。
二、突出的写作特点
首先,它构思巧妙又新颖,布局凝炼而精美。它是采用截取法选材构思的。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感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浓浓的爱也倾注在这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但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而且可以洞察到“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背影,是朱自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这个背影被朱自清用集中笔墨描绘,其他方面的种种描写被省略了,不但别开生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由此展现了朱自清敢于创新的特点。文章善于把重心用聚光灯的方式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把父亲和儿子即将离别时,父亲与儿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充分的表露无疑,精准的体现出了父子情深的真挚感情。
其次,这篇散文的文字其实比较的简单朴素,但是却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这篇散文的语言,简约素淡,用词方面的口语化和平实,全篇散文体现出朱自清散文朴素、自然、清秀的格调。散文虽然用很少的字叙写背影,但却完全挖掘出新意,父亲的说话虽然简短干练,却很有力的为主题作了铺写。简单的言语,正是文章之所以能打动读者,深入到普通读者内心深处的利器。
第三,有机融合的叙事与抒情手法。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发自朱自清内心写成的文章,是在朱自清收到来信阅读完来信后,"热泪盈眶",情感相当诚挚而心怀感动的情况下创作的,文章中的孩子与爸爸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了。关于深切的怀念父亲,文章一边回忆一边灵活地将自己悔恨的情绪衬托出来,特别深沉的怀念之情如此便令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散文的白描写法具有极高技巧。好比文章中写到:朱自清父亲戴着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铁路旁边,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觉得为难。当他父亲穿过铁路,又爬上对面的月台,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往上爬时,他父亲用双手攀着上面,双脚往上使劲的攀;他的身子因为比较的肥胖,有点向左微倾,他的样子看起来很费力。当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泪水飞快的流了下来。朱自清赶紧擦掉了眼泪,怕被父亲看到,更怕他人看到。朱自清又一次回看时,他父亲早就抱着金黄的桔子往回走了。通过铁路时,他父亲先将桔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后他又抱着桔子走,到朱自清这边时,朱自清连忙去扶他父亲。散文中,父亲过铁道的情景被朱自清特别着重描绘了,其中包含着父亲当时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走过铁路的样子,弯下身躯的样子,爬上月台的样子,一上一下,脚也动身也倾斜,点点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绘,让多少读这篇散文的人多少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就在场看到了一样的,父亲与儿子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
综上所述,人们在阅读《背影》时,常常会被文章中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分所打动。在对文章的细心咀嚼之中,自然而然的便被朱自清朴实无华的言语所感染,你会发现艺术韵味蕴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者在品鉴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时,自觉的被“背影”这个意象所锁定,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美好的视觉图。领悟“背影”深刻的涵义:不管是美学的、社会的、情感的、伦理的等等,体验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品赏心理之中。我们要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过程出发,学会思考例如“背影”意象是如何生成的,这篇散文的情感线索,和作家那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借鉴《背影》以一个中心为线索结构全篇,思路清晰,选择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方式方法,学会选取情感的抒发点,构思精巧的方法。明白一篇文章必须得感情真挚,注重细节描写等等因素,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