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德亭记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6-07 23:26:43 蔼媚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德亭记原文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德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

  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翻译:

  君子在射箭时,内心思虑纯正,外形身体正直,手持弓箭稳固有力,这样以后才考虑发射中不中靶的问题。因此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获。君子治学,是讲究心灵收获的,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这是由于内心躁动不安的人,他的动作必定是随意的;内心摇摆不定的人,他的视线必定是飘浮的;内心惭愧的人,他的气息必定是微弱的;粗枝大叶的人,他的相貌必定疏懒;内心骄傲的人,他的神色必定矜持。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之所以丧失本心,是因为没有学习。

  君子学习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这是因为:内心端正,身体就会正直;内心恭敬,神情就会严肃;内心平静,呼吸就会舒畅;内心专注,视力就会清晰;内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时机而作出处理;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内心宽广,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失败时不会松懈。如果这七者都具备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

  君子没有不运用所学知识的,在射箭上也能体现出来。所以说:作为别人的君王,就要以君王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臣民,就要以臣子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父亲,就要以父亲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子女,就要以子女的标准为目标。射箭,就是要射中自己的目标;目标,就是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要对准自己的内心,都要获得自己的本心罢了。所以说:射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谨此写下这篇《观德亭记》。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与朱熹的著作尤其是其《大学章句》的对话过程之中形成的。“龙场悟道”事件让他确信,“道”乃人人自足之物,故格物工夫只须扣紧在自家身心上进行。“格”,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格物即是格“心之物”。“物”在王守仁那里是“行为物”,不出乎吾人对待自我、他人与天地万物等种种行为,而这些行为乃由“心”所发的“意”所造就(“意之所在便是物”),故格物的关键在于“诚意”。“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圣门工夫就是“立诚”工夫:“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而事亲之“意”纯乎天理而无人伪之杂,即是“至善”,可以说,“格物”只是“诚意”或“立诚”的实现途径,这是王守仁自滁阳至南赣期间的基本思想。在心上做格物工夫,此亦可说格物即是“格心”,其理论前提自是“心即理”以及相关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一系列命题。在王守仁看来,能“诚意”,则吾人本具的好善恶恶的道德意志如如而在,知善则必为,知恶则必去,“知行本体”原为一体,知而不行,只是此本体被遮蔽,去此遮蔽即可“知行合一”。

【观德亭记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冷泉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02-28

书幽芳亭记原文及翻译02-29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必备(4篇)02-29

冷泉亭记翻译03-11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09-28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书幽芳亭记原文及翻译【必备3篇】03-01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原文翻译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