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数学反思

时间:2024-02-28 09:47:39 好文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数学反思15篇【热】

《找规律》数学反思1

  片段:

《找规律》数学反思15篇【热】

  一、呈现例题情境图。

  师: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手指和空挡这样排列的事物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贴图。)

  师:你们对哪一组物体最感兴趣?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课件依次展示:一个间隔一个地排列,两端物体相同)

  (出示小黑板: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

  师:其他几组也是这样吗?他们又是怎样排列的呢?

  (指名口述排列特点,课件辅助演示。)

  (引导学生说清楚排列特点:每两个相同的物体中间夹着一个不同的物体,一个间隔着一个的排着,很有规律。)

  师:清楚了它的排列特点以后,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啦!你知道每组物体各有多少个吗?(教师补充板书。)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也可集体交流。)

  师:比较多的物体是排在哪里?(出示小黑板:两端)、比较少的呢?(出示小黑板:中间)

  师:你能试着总结出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共同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个。

  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排列,都有这样的规律?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教学“试一试”。

  验证实验:(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1、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2、实验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填写好实验的'数据,再交流各自的发现。(指名读题)

  师:怎么摆放小棒和圆片?

  (小组活动开始,教师参与交流。)

  教师组织集体交流:哪一组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和发现与大家分享?

  (交流中请两人合作演示实验过程,一人摆放,一人表述。表述中要引导学生说出摆了几根小棒,几个圆,小棒根数和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再通过两组汇报的数据比较,找出集体操作结果的相同点)

  师:小棒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些物体?圆呢?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

  展示错例:十根小棒、十个圆片。(如果从学生中发现更好。)

  师:这样的摆放怎么不符合我们所发现的规律了呢?

  (学生交流,突出:两端物体相同。)

  反思:

  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找规律》数学反思2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学生亲历计算、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等数学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参与,积极交流,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三组算式的处理上,形式单一,创造性不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乐学、敢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3.营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独立计算――自由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探究规律,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思维得到充分地锻炼。

《找规律》数学反思3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

  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 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数学反思4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个别习题学生掌握地好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一做综合习题就犯糊涂。但总的来说,学生掌握地较好。

《找规律》数学反思5

  苏霍姆林斯墓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极深带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显著提高,下面结合这节课教学片断谈一些认识。

  一、课前巧妙引导,设疑激思

  在教学例①前,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做计算题时,是用计算器快,还是计算快,学生们毫不犹豫的说是用计算器快,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进行一个比赛,你们用计算器算,我不用看谁最先写出得数,出示例①中1111×1111=

  师:直接写答案1234321

  生:用计算器

  生按完了,还没写答案,老师已写出答案。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算这么快吗?怎样计算的吗?从而引导课题。这样导入听课既顺水推舟,又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在巧妙导入后,更应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去寻求计算快的方法。事实证明,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生很快通过观察发现这样计算题的计算规律。

  生1:乘号前后因数数位相同,每位上数都是1

  生2:得数特点是几位数相乘,积中间的数是几

  如是三位数111×111相乘,积中间写3。

  生3:积的数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123……321。

  生4:积位数比两个因数数位和少1位。

  学生思路维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学在我"故弄玄虚"的导入和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

  三、验证规律,实现创新,大胆质疑

  让学生用自己发现规律试做几题。

  当学生在做到111111111×1……1=123……9……321

  学生中有同学质疑如果10个1和10个1相乘结果还是以上规律吗?让学生自己解答。

  生:符合中间数为10即可。

  生:不行中间有进位,积与前面并式规律不一样。

  师:到底谁对,我们来验证一下,计算出结果看一看。

  生1:计算器只能计算到9位,用计算机。

  生2:可以错位相加每次乘得结果。

  这样使教学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效果。在又一次故弄玄虚中,使学生发现计算规律。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两次"故弄玄虚"让学生总不断碰撞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他们不但获得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这样课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找规律》数学反思6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找规律》数学反思7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设计以下环节的教学。在教学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玩“动作接龙”的游戏,从而很自然地引入课题。接着,我让学生欣赏六一儿童节小朋友布置教室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找出规律,从而揭示规律的含义。第三,智力闯关,运用规律。在经历了几组规律排列的练习,让学生在思考、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规律,不知不觉中地再一次体验了规律的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出生活中有规律事物后,聘请学生来当一回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然后小设计师展示、介绍自己作品并进行比较,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编一组动作或声音来演一演,学生充分动起来,师生融为一体,兴趣盎然。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打扮教室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大胆猜想 激趣乐学

  课标中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顔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三、 动手实践 激趣乐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如我聘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又如在最后,我邀请学生创造出一组声音或动作来演一演,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我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教师个人的课堂机智要提高,如:在用有规律的掌声表扬学生时,学生说拍手有声音、手掌一开一合等,学生没答到要点上,而我也没能予以机智地引导,因此时间就多花了,假如,我当时能及时引导:那刚才这些声音有什么规律吗?这样一来,答案的方向性就更明确了。

  四、改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接受最新的教学信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

  二、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会发现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把握课堂。

  三、多看多听其他教师的课,熟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他人之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找规律》数学反思8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感受规律。

  新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变水果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

  1、这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出来,使学习新知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我让小朋友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接着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在黑板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让同学们发现图形的特征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

  四、在小组合作中,创造规律。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给花朵涂颜色,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吃惊,他们不仅能模仿前面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创造,有的还涂出了较难的规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说说生活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首先利用资源创设一个联欢会的布置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规律,学生根据这一情境中摆彩旗、摆灯笼、摆小花等图形感受规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还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另外,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

  其实在课堂上,我已经看出他们不爱、不爱回答问题的特点了。可我却没有及时调整、调控课堂的对策,没有利用手中的小星星激发学生的举手意愿,比如应该说:看谁最勇敢?看谁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谁想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等一系列激励性语言。

  不足二:课堂评价单一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始终说你回答得真好!评价不够多样化,没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评价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激发自己的发言欲望。

  不足三:时间没有掌控好,最后环节显得紧张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严加掌控教学时间,但还是没的控制好。尤其最后环节欣赏规律的,只是匆匆而过,显得很是扫兴。

  一路反思下来,本节课当中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渐改正,让我的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真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新知,我会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找规律》数学反思9

  “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让学生建立起“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二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出“找”的味道。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采取情境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通过创设“神秘礼物”和“排队游戏”两个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一间隔排列”;进而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完成工作表并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找”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1.利用乒乓球串,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黄白一一间隔排列的乒乓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生猜测)

  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黄球,因为一个黄球后面就是一个白球,这样排下去的。

  生:黄球,因为它是有规律的。

  师:(紧跟着问)哦,我们发现是有规律的,那你说是什么规律呢?

  生: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这样排下去的……

  师:说得非常好,他认为这串球是按照一个黄球一个白球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是“一个一个”。

  (师拉出下一个黄球,并且一端固定,使球串平直展现在学生面前)

  师:真的哦,是黄球。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球,(手指着球)而且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像这样的排列你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排列好?

  生:规律排列。

  生:黄白排列。

  生:一一排列。

  生:一一间隔排列。

  师:这名字起得好,就叫一一间隔排列。(指着球)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谁能够举出例子来?

  (生举例)

  师:你们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生:看起来很舒服、很美。

  师:这样的排列使物体看起来显得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反思】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一一间隔”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因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概念,将会给后面的探索规律造成一定的困难。

  这里,教师创设了拉球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别出心裁地将球串平直地固定起来,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并尝试让学生给这种排列起名字,引导学生从认识“一个一个”到“一个隔着一个”,再到认识“一一间隔”“一一间隔排列”。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注重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

  由于数量上不够,类型上也不够丰富、典型,所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列举、交流了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

  2.男女学生排队,深刻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师:下面老师还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你们能不能排出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的队形呢?

  (师请4个男生和4个女生上台玩游戏,学生很快就排出来,气氛活跃)

  队形: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师:这样的队形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吗?这样太简单了,老师想增加点儿难度,提点儿要求。

  (师出示队形要求:①男女同学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②男同学的左右两边都必须有女同学。学生兴趣高涨,气氛非常活跃,出现了抢位置的现象、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有一个男生发现自己没有符合要求的位置,站在队列一边,现场的同学都已经发现问题)

  队形:女男女男女男女(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队列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他怎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同学们能不能帮这位同学想想办法?

  生:增加1个女生。

  生:让他回座位,减少1个男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增加1个女同学或减少1个男同学来使这个队列符合老师的要求。为了使这个男同学不离开我们这个队列,我们还是采取增加1个女同学的办法。谁愿意上来?

  (师再请1个女生上来)

  师:现在符合要求了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队列,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他们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生:女生比男生多1人。

  生:两端都是女生。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发现了这种排列的很多特点。是不是像这样(指着队列)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里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下面老师再带大家一起到小兔子乐园去看一看。

  【反思】通过排队游戏,先让学生自由排一个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的队形,加深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接着提出要求,有意识地设置认知障碍,制造思维冲突,引出两端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是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端相同这一种类型的排列。

  让学生观察队形,初步感知两端相同,女生比男生多1人,为接下来的发现、总结、提炼规律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排列原型慢慢提升到数学层面的一一间隔排列的数学模型。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师创设故事情境,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

  (生汇报时,师贴上物体图片,学生共找到三组: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到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否隐藏着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就四人小组合作,自主来探究,观察这几组一一间隔排列,完成下面的工作表。

  “找规律”工作表

  第1组,( )和( )一一间隔排列,它们的数量分别是( )和( )。

  第2组,( )和( )一一间隔排列,它们的数量分别是( )和( )。

  第3组,( )和( )一一间隔排列,它们的数量分别是( )和( )。

  我们发现:1. ;

  2. ;

  3. 。

  (生分小组探究完成后,请每小组派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师:他说有10个夹子,9个手帕……你们的发现是不是也一样?

  (生汇报,师在物体图片旁边板书数量)

  师:两端相同,是吗?我们来看看,就以兔子与蘑菇这一组为例,是不是两端相同?前面是(兔子),后面也是(兔子),是两端相同。那其他两组也是两端相同吗?

  (生答,师板书:两端相同)

  师:既然排在两端的物体都相同,那我们干脆把它们统称为“两端物体”,可以吗?(板书:两端物体)那除了两端物体之外,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比如蘑菇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好呢?

  生:中间物体。

  生:间隔物体。

  师:好、那我们就统称他们为间隔物体。(板书:间隔物体)在这样的排列中,两端物体的数量和中间间隔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

  师:经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这些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有很多特点,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这三组排列都是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间隔物体数量多“1”。

  师:对于这个结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反思】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设计工作表时特意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符合一一间隔的排列来,将这三组排列编上号,通过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在工作表中特地设计填写每组中两种物体的对应数量,让学生很好地发现“多1”这一重要的共性内容。

  在学习中,学生的点滴发现都体现了他们独立学习的成果,是非常有价值的。即使学生的概括不全面,不能完全找出排列中的共同特点,我们也必须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充分的数学体验,进而将有价值的发现挖掘出来。

  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由于概括能力有限,大部分发现的是个性特点,很难完整发现并概括出共性的特点。此时,教师灵动地与学生展开对话,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思维,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同步板书,使规律逐渐清晰起来。

  三、解决问题,拓展规律

  1.巩固练习,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改变已知条件,体现一题多练。

  出示练习(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生完成后汇报)

  师:如果题目的已知条件改成有25个广告牌,那有多少根电线杆呢?对比一下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求的对象不同,前面的'题是求两端物体,后面的题是求间隔物体。

  出示练习(2):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师:下面我们就来模拟锯木头。我们用剪刀剪纸木头来模拟一下锯木头。

  (生自己动手剪纸木头)

  师:谁能够用我们刚学过的规律来解释一下锯木头?

  生:锯成的段数和锯的次数一一间隔排列,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

  师:那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反思】通过改变问题的已知条件,体现一题多练,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不是一味地“加1”或减“1”,而是要看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让学生模拟“锯木头”,既形象又直观,将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推向深入。

  2.规律拓展,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指着“神秘礼物”已经拉出了一部分的球串(另一端仍然隐藏着)。

  师:你们都知道黄球和白球是一一间隔排列,那这一串球中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生猜测)

  师:(球串全部拉出来,两端都是黄球)哪种球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数过吗?我们想知道哪种球多,是不是一定要数一数?

  庄:不一定,只要知道两端是否相同就可以了。

  师:说得非常好,掌声表扬她。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一种自认为很好的方法却不能用于解决问题时,学生认知遇到了障碍,产生了疑惑。这时,他们的探究欲望会很强烈。当学生习惯用“数”的方法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多少后,教师出示;了这个黄球和白球一一间隔的球串,并将其中的一端隐藏在盒子里。学生再也不能用“数”的方法比较出谁更多,从而被逼着去思考,运用刚学到的“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要比较多少,必须看这个排列的两端”这个规律。自然地让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了“两端”这一重要的关键词上,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思维冲突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师:你们仔细看哦,我现在把它剪掉一个,(剪掉1个黄球)它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生:是。

  师:那现在是黄球多还是白球多?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一样多。两端的物体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说得很好,(头尾相接围成一圈)那现在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老师把球串戴在脖子上,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哦,是哦,这是一一间隔,其实这是一种封闭式的一一间隔排列。那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生:一样多。

  师:通过老师把它们围成一圈,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两种物体如果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反思】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既利用了原有的球串,又解决了“封闭式一一间隔排列”这一拓展性问题,前后呼应,趣味性强。

  3.配套练习。

  (1)围着一个池塘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栽桃树多少棵?

  (2)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请比较:哪一种多?多几个?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①√×√√×……√×√×√

  ②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

  ③①②①②①②……①②

  4.拓展练习。

  师:下面有一道抢答题,请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自由抢答。题目如下:字母A和B一一间隔排列,已知A有5个,B有()个。

  生:4个、5个、6个。

  师:刚才老师听到好几个答案,有点乱,谁能够解释一下,到底答案是什么?

  生:字母A和B一一间隔排列,如果是ABABABABA,就有4个B;如果是ABABABABAB,就有5个B;如果是BABABABABAB,那么有6个B。

  【反思】精心设计的练习,既检验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通过练习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特别是开放性很强的抢答题,兼顾到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一道题目就帮助学生对今天学习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梳理。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生答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规律也是一种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体现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并反过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找规律》数学反思10

  1、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拍手游戏,通过动作、音乐节奏渗透规律,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其中,自然引出什么叫规律;布置教室的主题图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自主探究;而动手操作,体验规律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应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2、关注学生的学习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听”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在用“○、△、□”三种图形动手操作、设计它们的排列规律这一环节,有的小组摆出了“○△□○△□○△□○△□○△□○△□”,有的摆出“○○□□△△○○□□△△○○□□△△”,还有的摆出“”,每个小组都摆出了跟老师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交流仅限于部分学生的展示;再有一个就是当学生用学具摆出“”时,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规律,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设计的规律说出下一行应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我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竖行找规律,但是课堂上自己过于紧张,竟给遗漏了。更令我遗憾的是:这节课是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我采用暗中分层以避免分组区别教学的负面影响,大胆尝试在常态课下实施课题研究。可是,在借班教学的情况下,我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层次的深入了解,分层辅导难以到位,只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分层评价,教学预设上设置的弹性的的学习目标要求无法让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孩子完成。现在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当自己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不管是同一任务还是不同任务)一出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难便可通过示意卡示意老师,老师不是便能方便地给予提示或帮助吗?这样,课堂不是也更能体现分层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教学素养不够,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找规律》数学反思11

  微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新鲜尝试,作为青年教师,我也非常想尝试这样的授课形式,于是有了今天的这节《找规律》微课。

  《找规律》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我充分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找规律的主题图和例题,以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片、音乐制成了课件,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学起来自然也就兴致勃勃。学生通过观看简短的教学视频并且填写学习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其成功之处在于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自鸣得意的就是在创造规律这一环节,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享受到了创造的喜悦。

  新的'学习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由于内容安排较多,以至于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有两张课件中色彩的对比不太明显。其实,微课就是将一个知识点讲清楚,不要贪多,“解惑”就可以了。想到这里,心中的疑惑打消了,微课,就是关注一个细微的教学点啊。

  另外,在本次微课操作过程中,各项流程还没有熟练的掌握,各种录制阶段还是很生疏。今后进行其他不同的尝试,同时在PPT录制上面,如何提高微课程中的互动性,是我今后研究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找规律》数学反思12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一开始,从游戏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接着举例手中也藏着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的比较满意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以国庆节这一情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装饰环境也有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动手摆一摆,来验证规律,我认为这一环节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有几位学生摆错了,没有和图片里的一样,而是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的个数一样了,但大部分同学摆对了,而且在最后交流时认识到,有的小长方形多一个是因为小长方形摆在两端,小正方形多一个是因为小正方形摆在两端,使学生认识到,摆在两端就多一个。这部分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这部分是先全班寻找规律后学生独立寻找,发现学生独立寻找时都是在教室里寻找,到生活中寻找的'不多,说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还有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差一些,组织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欠缺。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也很好,,但教学后发现题目不新颖,还有重复的现象,可以去掉一些类型相同得,但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这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进行总结。但在小作业方面学生的设计不够新颖,大部分都是上课时接触的规律在应用。

《找规律》数学反思13

  《找规律》这课我设计学生最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通过观看手拉手曙光小学“六一联欢会”教室的布置,找出彩旗,小花,灯笼的规律,导入新课。通过“参观联欢会会场”——“取得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整节课充满童趣,学生学得愉快。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难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比哪组纪律好,哪组同学抢答题快,完整)加分,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调动起来了,每个孩子都随着我的引导积极思考。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完成好了找图形的规律。我开始准备把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一下的,把后一节课的找数字规律整合为一节课上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接纳不了,所以我还是准备分两节课上。此节课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

《找规律》数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找规律》数学反思15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当我一出示例题的情景图后,就有个别学生就把乘法算式脱口而出,但是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列式?”时,学生无语。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和画图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并发现一些规律,至于“用乘法计算”,教师不能急于提出,针对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操作的方法,并结合乘法的意义,表达两种思考方法:一种是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现在有2顶帽子就有2个3种搭配方法,共有2×3=6(种);另一种是一个木偶和一顶帽子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现在有3个木偶就有3个2种搭配,共有3×2=6(种)。然后学生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了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和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的关系,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方法提升----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指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多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课上操作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可在纸上画,再涂色)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操作搭配时方法多样:有用实物的、画图的、有连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按顺序搭配,及连线时图形的摆放位置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后,再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同学生们很会说,并且都知道有6种不同的搭配。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即找出用乘法计算的规律。后面的练习,对于数量关系中几个几,我又作了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列出这样的乘法算式,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做的原理。

  今天教学了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搭配问题,这是继间隔问题后的找规律问题。大家都认为本课教学很简单,学生都通过连线找到结果。我在教学前就思考,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例题后,师生共同优化方法,理解连线(搭配)的过程中的有序性。然后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搭配的过程,如“一顶帽子可以分别和4件上衣搭配有4中搭配方法,3顶帽子就会有3个4种搭配方法”,或“一件上衣可以分别和3顶帽子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4件上衣就有4个3种搭配方法”。表述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连出第一步的搭配过程,就是只拿出一类中的一种分别和另一类的几种搭配的连线图,再让他看着这一“半成品”图表述出搭配过程及算式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别人看来或许多余,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一课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一教学内容简单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简单中找出规律,理解这一规律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连线,知道用乘法解决,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在此。而且只知道连线的话,搭配的东西一多,连的线恐怕会自己都数不清吧。所以在内容较简单时我更愿意花时间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算理及过程,正如课堂总结时我问学生,今天没学时你会解决例题中的问题,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收获呢,学生自己也说,没学时,我会一一搭配或通过连线找到答案,现在我还知道了这一答案的实际搭配规律。

【《找规律》数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数学反思08-20

找规律含反思12-19

找规律作文08-02

找规律 (第3课时)05-06

一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实录12-18

数学好玩探索密铺的规律作文05-05

数学作业反思12-17

培智数学反思12-18

黑线仓鼠的生长规律05-01

抓住宝宝智力发育的规律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