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时间:2024-02-27 17:42: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福君: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教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对以前对课文阅读的规定,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教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学生部分:明天。

  教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学生:今天。

  教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寿菊萍: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教师:同学们认可寿菊萍同学的话吗?

  学生大部分:同意。

  教师:下面谁发言。

  于丽丹: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教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请于丽丹同学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赵利囡: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我们怎么讨论赵利囡提出的问题?

  学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教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寿飞军:“我有一所房子”。

  赵利囡: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赵利囡: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教师:对。那??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赵利囡: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教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

  寿卫军:老师,现在有无土栽培技术,水面上也可以种花的。

  教师:寿卫军同学见多识广。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可能?

  陆军:那要花好多钱,因为你还必须把海水淡化。而且这与我们阅读的诗歌无关。

  教师:同学们同意陆军的观点吗?如果同意,我们再把第一节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赵利囡同学朗读。

  教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夏刚: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张建锋:连这都弄不懂,“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夏刚:那“劈柴”又干什么?

  张建锋:当然是做饭用罗。

  朱锡安:还有升篝火。

  教师:朱锡安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张建锋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不能用“连这都弄不懂”这样的话语贬低同学。

  朱晓剑: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娄玲美: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教师:朱晓剑的问题提得好,娄玲美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娄玲美:信心十足的口气。

  教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教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余颖朗读诗歌第二节。

  教师:余颖同学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潘利:我觉得余颖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教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于丽丹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请同学们看黑板。

  学生沉默。

  教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学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教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学生部分:闪电。

  教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学生全体:快。

  教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学生全体:短暂。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余颖: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教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学生全体:十分短暂。

  教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学生全体:不幸福。

  教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学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教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朱国峰: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金熙: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余立峰: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教师:金熙和余立峰两位同学都解读的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教师:这可很不好。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翁飞飞同学举手。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教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教师:谁找到了。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教师:为什么?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

  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学生全体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因为,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谢谢同学们。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铃声响起,下课。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所以,这节课,在选定文本后,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上课之前,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既没有写备课笔记,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当然,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我想,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笔者以为,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

  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当然,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呢?我们首先从选择文本做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初中生完全可以欣赏的。在本节课里,教师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是举行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仪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期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也少不了教学的点拨引导的技巧。

  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隔阂,来自对语言的把握不准,或者是他们把握了,但是一时无法形诸语言,处在“愤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和“发”。《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课文要“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平等对话”。所以,教师的“启”和“发”时,引而不发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

  “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与旧知相结合,产生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当然这里面仍然有教师对诗歌的体验的影子,这是教师作为帮助者所起的作用。但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我很反感教学上那些不是“问题意识”的却标榜上“问题意识”的标签,有些教师把自己与文本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的形式,当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有的还美其名曰是在搞“创新性”训练。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那只是点拨和启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但不是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教师的发现,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办。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发问!只有学生会发问了,能够质疑问难了,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能最终由他们自己把它处理完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目的——即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相关文章:

面朝大海的惬意游轮的健身运动04-25

面朝前方作文05-06

春暖花开10-13

春暖花开(实用)10-27

[经典]春暖花开作文08-31

我的世界春暖花开07-24

春暖花开作文08-20

【精华】春暖花开作文11-27

(优)春暖花开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