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的奥秘作文

时间:2024-02-07 19:05:4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鸡蛋的奥秘作文(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鸡蛋的奥秘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鸡蛋的奥秘作文(热)

鸡蛋的奥秘作文1

  我天天吃鸡蛋,可是从来不曾想过鸡蛋的构造除了蛋壳、蛋壳膜、蛋白和蛋黄之外,是否还存在别的什么?

  今天在吃饭的时,妈妈端上了一道道美味的佳肴,其中有一道是由鸡蛋为原料制作的,看着鸡蛋我提出了个探索鸡蛋是否存在除蛋壳、蛋黄、蛋壳膜、蛋白以外的未知部分,想着想着我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解剖鸡蛋的念头,于是我决定饭后做这个解剖鸡蛋的实验。心里一慌便草草的吃了点饭,准备去做实验。

  这找来了镊子一把,鸡蛋一个,小碗一个,垃圾桶一个准备就绪后便开始了实验。

  我先将鸡蛋托在手中,用镊子的一端将蛋壳轻轻的调皮敲出一道道细而长的裂纹;接下来小心翼翼的用镊子去掉破裂了的蛋壳,这时我心中不断的提醒自己一定要镇定,要小心千万不能在这时并破蛋壳膜。恰好这时,一直在身旁的爸爸说:“你的手在颤抖啊!”我回过神一看自己的手果真在颤抖着,于是我便放下镊子休息了片刻,过了十几妙,我又握起镊子继续进行我的实验。去壳这个步骤慎为重要,如若蛋壳膜一破,很有可能实验的结果会与现实有,经过五、六分钟之后,我去掉了鸡蛋纵面的大部分蛋壳,这时我发现在鸡蛋较大一头的蛋壳膜内有一气泡,发现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特征之后,更引起了我对这个实验的浓厚兴趣。

  接下来我将显露出来的蛋壳膜用镊子去掉,再将壳内的物质(除蛋壳、蛋壳膜以外)倾壳而出倒进碗中。这时碗内出现了这样的景像;一个黄色的蛋黄,在蛋黄表面好像有一层保护膜,在蛋黄内有一白色的点;在蛋黄周围是透明的蛋清,而蛋黄的边缘处左右各分布着一条白色的`像带子的不知名物质。这样我向父亲请教这些不知名的物质,但父亲却说他也不知道,于是我只好查找相关资料。

  经过许久的翻阅,终于得知了我想要的结果。蛋黄在生物学上叫卵黄,蛋壳应叫卵壳,而蛋白和蛋壳膜分别叫卵白和卵壳膜;实验中发现的气泡是鸡蛋的气室,卵黄表面那层保护膜叫卵黄膜;而卵黄上面那白色的一点和卵黄两边的白色带子分别叫胚盘和系带。从生物学上的知识我得知以下几条,一、卵黄是细胞的主要成分,胚盘内含细胞核是胚盘发育的主干,卵黄膜也就是细胞膜;二、气室是用于气体交换的场所,卵白是保护卵黄并且给卵黄的发育提供营养,系带是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器官,卵壳膜起保护作用;三、卵壳也是其保护作用。看了书上的叙述资料,我终于彻底的了解了鸡蛋的构造,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鸡蛋有那么多的学问,同时证明了我需要探究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

鸡蛋的奥秘作文2

  今天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神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颗鸡蛋,这颗鸡蛋可不是一般的鸡蛋,是一颗坚硬无比的鸡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鸡蛋捏碎,我就拜他为师。”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疑惑的、有兴奋的、还有迫不及待的,谁也没注意到老师眼睛里流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大家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

  老师先挑选了文静的纪苏夏,看她文文静静、弱不禁风的样子,确实为她捏了一把汗,不过再怎么对付一只鸡蛋应该绰绰有余吧。她拿起鸡蛋,咬紧牙关,使劲攥着鸡蛋手都颤抖了看起来,但是鸡蛋仍然安然无恙。这次老师挑的女同学没有力气,我们一致要求换男同学,换有力气的男同学。

  接着上来几个男同学,他们都是身强体壮,但都一一落败,鸡蛋还是毫发无损。我们按奈不住,开始怀疑了。有人说“这一定是个假鸡蛋吧”、“这是个石头蛋吧”、“是个化石蛋吧”……同学们窃窃私语。

  “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真蛋,如果消费者发现问题,本厂家一律包换。”老师的这番话又把同学们逗得乐不可支,大家笑得东到西歪的。可是捏碎鸡蛋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呀。

  最后,班上个子最大,也最有力气的李欣洋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来挑战一下!”他自信满满地高声喊道。只见他先是用力捏了几下,鸡蛋没有任何变化,然后他又调整了一下拿鸡蛋的姿势,握紧拳头,咬紧牙关,脸涨得通红、拿鸡蛋胳膊微微颤抖,头上都爆出了青筋,像一只红红的大力螃蟹一样,遗憾地是鸡蛋依然纹丝不动呀。没想到脆弱不堪的鸡蛋竟然如此坚硬,像穿了一身坚不可摧的铠甲。又一次失败了。好多同学都拿起鸡蛋捏,依然无济于事。正在我们准备放弃的时候,传来了清脆的鸡蛋破裂声,我们循声望去,原来是刘子印把鸡蛋压碎了!我们都疑惑不解,只见刘子印一边笑着一边竖着大拇指对我们说:“就像这样,我用大拇指压着鸡蛋,鸡蛋就被压碎了,不是整个捏着呀!”哇!全班同学都对这个“力大无穷”的勇士佩服极了。

  我们安静下来,都去围着老师要答案,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老师公布了答案。原来鸡蛋是椭圆的,如果整个去捏它,它受的.力就会分散到表面的其他地方,所以它不会碎;而刘子印用大拇指压鸡蛋,是让鸡蛋的一点受力,所以鸡蛋很容易就碎了。我们顿时恍然大悟。

  一颗小小的鸡蛋竟然蕴含着这么大的科学奥秘呀!老师说,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经过了实验和思考才成为科学家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所以我们也应该多观察、多研究,多实验、多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果能善于观察勇于实践,说不定将来我们也会成为科学家呢!

鸡蛋的奥秘作文3

  大自然有着不少的奥秘,鸡蛋壳也蕴藏着自己的秘密。

  上课了,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转移到老师手里拿着的两个半边的鸡蛋壳和两只削尖了的铅笔。老师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次实验,请你们认真地看着老师怎么做的,你们就按照老师那样做。”“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先拿出一个鸡蛋壳,缺口朝上,正放在桌面上。老师一只手提着铅笔,将铅笔对准这个鸡蛋壳的中心,还将铅笔放在离这个鸡蛋壳2分米左右的距离。一只手拿着鸡蛋壳,是鸡蛋壳稳固。老师把手松开,铅笔像利剑一样向下坠落。只听“啪”的一声,鸡蛋壳被击破了一个小洞。老师将这个被击破的鸡蛋壳递给陈飞宇,并让他在教室走一圈,让同学们看清楚这个小洞。我心想:“当然会被击破,鸡蛋壳那么薄,而铅笔又那么锋利,会被击破也是天之常理,这也没什么神奇的。”老师拿着这个鸡蛋壳,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洞,说“同学们,请看下一个实验。”老师又将另一个完好无损的鸡蛋壳拿出来,将它缺口向下,反扣在桌面上。老师又提起铅笔,在一样的高度对准鸡蛋壳的中心,松开铅笔。又听到“啪”的一声,同学们都认为铅笔把鸡蛋壳击破了,结果是铅笔被鸡蛋壳那坚硬的“盾”给击破了。鸡蛋壳毫发无损。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简直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是真的.。我心想:“怎么鸡蛋壳没有被击破呢?”老师让我们来做实验,还特意叮咛:“一定要按照老师的做法来做实验。”

  同学们先将其中一个鸡蛋壳缺口向上,正放在桌面上,提起铅笔,对准鸡蛋壳中心,松开铅笔,鸡蛋壳中心被击破了一个小洞。再将另一个鸡蛋壳缺口向下反扣在桌面上……我们的结果和老师实验结果一样。

  同学们窃窃私语,都讨论着为什么缺口向上,正放在桌面上的鸡蛋壳会被击破?而缺口向下,反扣在桌面上的鸡蛋壳不会被击破?学识渊博的老师给我们解决了问题:“缺口向上正放在桌面上的鸡蛋壳力量都集中在了蛋壳底部的中心,就容易击破。缺口向下,反扣在桌面上的鸡蛋壳力量都分散在蛋壳的周围,不易击破。

  我还发现了生活中的拱桥、安全帽、屋顶……这些事物都是根据蛋壳的原理发明的。

  我们今天揭开了蛋壳的神秘面纱。以后,我们要勤劳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

鸡蛋的奥秘作文4

  星期天的晚上,妈妈去商场值班,临走前对我说,明早自己去碗橱拿鸡蛋吃。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梳洗完毕,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想起妈妈昨晚对我说的话,于是,我直奔厨房,打开碗橱,伸手想拿蛋时傻眼了,只见两只碗中都有鸡蛋,足足有二十多个。妈妈平常只煮一两个,现在一下子煮那么鸡蛋,怎么吃得掉呢?“小祺,怎么还不吃早饭?站在这里发什么呆?”不知什么时候,爸爸已站在我的身后。我转过身,仰着头,诧异地望着爸爸。“怎么啦?这样看着我。”“爸爸,您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妈妈竟然煮了这么多鸡蛋。”爸爸看了看碗里的鸡蛋,微笑着说:“小祺,妈妈哪会煮这么多鸡蛋?其中一只碗中的是生鸡蛋呀。”“哪是熟鸡蛋呢?爸爸,您快告诉我,我饿死了。”我迫不及待地问。

  爸爸不紧不慢地从两只碗里各拿了一个鸡蛋,他走到餐桌前,先拿出一个鸡蛋,竖着放在桌上,用手一转,鸡蛋转了半圈就倒下了,不管你怎么放,怎么用力,它好像就是跟你作对似的,没转一圈就像醉汉一样倒下了,连续几次都是这样。“这是生的。”爸爸肯定地说。我疑惑不解地看着爸爸。

  接着,爸爸拿起另一个鸡蛋,又竖着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力一转,嘿!奇迹出现了,这鸡蛋就像陀螺一样,转得可真快。大约转了十多圈,它才慢慢地停下来躺在桌上。爸爸又用力一转,只见躺着的鸡蛋比刚才转得还快。要是有人走过,一定以为是乒乓球在旋转呢。我瞪大眼睛,疑惑不解地看着。

  爸爸把这个鸡蛋递给我,说:“吃吧,这个是熟鸡蛋。”我将信将疑地接过鸡蛋,左看右看就是不敢磕。爸爸看我这样怀疑,说:“怎么?不相信爸爸的话,我给你磕。”爸爸拿起鸡蛋在桌子上用力一磕,嗨,确实是熟鸡蛋!

  我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爸爸,您真神呀!”爸爸神秘地对我说:“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怎么不想?快说,快说。”爸爸清了清嗓子,说:“鸡蛋煮熟后,蛋黄和蛋白都凝固了,凝固的蛋白紧紧地围在蛋黄的周围,几乎是密不可分。因此,煮熟的鸡蛋能旋转。而生鸡蛋,它里面的蛋白和蛋黄都是稀的,转动时,它们在里面老晃荡,怎么能转呢?”听了爸爸的话,我茅塞顿开,好像是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啊!太高兴了,从这个小小的实验中,我学到了新的知识。今后,我将多动手,多实践,不断探索,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