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时间:2022-03-01 10:53:29 好文 我要投稿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责备、批评、威胁与说教,你还在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吗?当你在抱怨孩子教而不听,听而不改时,有没有想过,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你的沟通方式。语言,是通向孩子心灵的窗户,也可能是让你和孩子之间的一道墙。从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们就需要重新掌握一门新的“外语”,一门爱的语言。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我们不是希望孩子单纯的听话,而是希望让孩子听懂话,听得进去我们有益的话。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能不伤害我们的关系,又让孩子愿意愉快的和我们合作呢?

  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重要信号

  孩子的耳朵自带开关,

  讲开心的事情,孩子的耳朵打开了;

  “该睡觉了”,孩子的耳朵关上了。

  为什么我们讲的话孩子听不进去?孩子为什么要跟我们对着干?

  其实,孩子所谓的问题都是Ta在释放成长的信号,也是我们彼此成长的契机。

  就像早期教育一样,亲子沟通越早开始越好。在孩子1岁以前我们要打下沟通的根基,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们更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表象,还会发现孩子有很多的感受和需求,需要去被满足。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做到更好的引导。接纳和界限之间如何做平衡?在沟通的层面上,如何积极的接纳孩子,又积极的引导孩子的行为?

  亲子沟通关键词:

  敏感、积极、重复、稳定

  事实上,沟通从孩子在母亲肚子里4个月大时就开始了,随着出生以后,1岁以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打下亲子沟通基础的重要时期,重要到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抗挫败能力、情绪调整能力。

  家长和孩子沟通应该是敏感、积极的作回应,并且重复、稳定的给孩子一种沟通的环境,让孩子习得一种经验。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打好了,有一些风吹雨打,一修补就好。

  为什么孩子听不进道理?

  接纳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书籍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和孩子共情,有同理心,但依然会发现我们去实践,去与孩子心平气和讲道理时,Ta依然是对抗的,要么耳朵是关闭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1、接纳孩子的感受

  脑神经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育儿需要从科学出发——

  在上图中,美国著名脑科学家、积极心理学家西格尔将大脑构造非常直观地比喻成复式的房子,分为楼上和楼下。

  楼下区域负责人本能的一些功能,比如呼吸、眨眼 ,或者本能的反应,比如恐惧和愤怒 。楼下有一位守门员叫做“杏仁核”,从人一出生就成熟了。

  楼上区域进化程度更高,功能也更高级。楼上的一部分功能是负责人的深入判断力、思考力以及情绪调整的能力,同理心、道德能力,执行力、计划力,都由楼上有一部分负责,楼上有一位守门员叫做“前额叶”。

  接纳感受的关键词:

  三十而立、清扫一楼、塑造大脑

  三十而立

  中国古话讲“三十而立”是有科学依据的,大脑里负责判断力、计划执行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前额叶一般25岁以后才趋于发育成熟。

  所以,当我们告诉孩子,“该洗漱了,别磨蹭了”、“还有5分钟我们要回家了”,Ta没有概念。

  我们质问孩子:“为什么不买东西就要坐在地上哭呢?你要调整好情绪啊!”Ta也没有概念。

  我们要求孩子有情绪时不哭不闹,不发脾气实际上违背了他们年龄正常的反应机制。

  孩子大脑一楼的杏仁核一旦遇到愤怒、恐惧等情绪时就会迅速被激活,从而阻断上下楼之间神经通路的连接,相当于一楼塞满了垃圾,没法到楼上去。

  我们也就很好理解,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责备Ta:你怎么又这样?妈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或者我们跟Ta大吼一下,我们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生气的,孩子必然会产生恐惧或者愤怒的情绪。当杏仁核捕捉到这种情绪时,孩子的`“前额叶”封闭掉了,Ta可以判断和思考吗?可以情绪调整吗?

  应该怎么做呢?

  清扫一楼

  我们要先扫干净孩子“大脑一楼”的“垃圾”,找准时机点,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再讲道理。说教、责备、唠叨只会引发人负面的情绪,反而会把事情复杂化。

  清扫一楼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让孩子自己清扫,允许孩子哭闹和发脾气。

  平和式教养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说,“哭闹和发脾气是孩子独有的应急反应机制,是帮助孩子来恢复生理平衡的,通过这个过程释放掉压力的荷尔蒙。”

  但这种方式可能要花较长时间,也可能清扫不干净;

  第二种方式是家长用共情和同理心去帮助孩子清扫,做孩子的“外部调节器”,不管是什么事情,在不会发生安全问题的前提下,不着急纠正孩子的行为, 先站在孩子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用“不要哭”、“别伤心”之类的负面语言来否定孩子的情绪。

  在跟孩子讲道理之前,必须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孩子才能上到“二楼”去,听进去我们的话,或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

  塑造大脑

  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长记性”。但是很多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一种方法就是“重复做对的事情”,重复给孩子引导。

  当孩子不断重复去理解情绪发生是正常的, 情绪发生以后,Ta可以说出感受,别人可以理解Ta,Ta会渐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调整好情绪。

  让孩子一次次去重复这样的经验,帮助Ta塑造大脑的神经回路,不断激活和使用“二楼”,大脑得以更好的发育,以后控制情绪的能力。

  所以,我们的每一个教养行为,并不是让孩子去刷牙洗脸,不磨蹭这么简单,这只是习惯的养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平静以后,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停的做对的事情,帮助Ta奠定一生的基础,让大脑形成一个更积极的神经回路。

  责备、批评、威胁与说教,你还在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吗?当你在抱怨孩子教而不听,听而不改时,有没有想过,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你的沟通方式。语言,是通向孩子心灵的窗户,也可能是让你和孩子之间的一道墙。从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们就需要重新掌握一门新的“外语”,一门爱的语言。

  2、接纳孩子的需求

  孩子每个行为或者问题其实都是在给家长发射成长的信号,但是我们常常因为没有时间去了解所以捕捉不到。

  安全感的需求

  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最近变得很爱吃手,我的孩子现在突然吃奶变频繁了。

  孩子越小,生理和心理的关联性越紧密。突然吃手的这位孩子刚断奶不久,吃奶变频繁的这位孩子,Ta的妈妈刚刚开始重新回到职场,每天回家很晚。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3岁上幼儿园的孩子,老师向家长反应,孩子不正常,太多动了。家长很着急带孩子去看医生,检查下来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游戏治疗、艺术治疗的方式,投射孩子内心的想法,最后才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所以心理医生告诉这对父母,问题不在孩子,家长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夫妻关系。

  我们从生理表象再追溯家庭环境的变化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变化其实背后隐藏着“需要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爱和接纳的需求

  孩子打人、乱扔玩具,当这些错误的行为发生后,你的反应是什么?

  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去静坐反思,2岁坐2分钟,3岁坐3分钟......

  但是孩子真的认识到错误了吗?家长可以去体会一下,当在椅子上静坐的时候,满脑子想的是什么?不是去思考自己错在哪儿,怎么去解决?而是在想“时间什么时候到?“

  孩子需要感受到自己被爱和接纳,而不是一旦犯了错误,就让孩子独自去反思,孩子的能力反思不了。有的孩子会马上认错,但不见得行为会去做调整。

  孩子犯错是成长的机会,关键不是错误发生了,而是怎么看待和处理。我们要告诉孩子,你的错误行为,跟这个椅子没有关系,跟你去安慰别人,把玩具修好有关系。家长要去强化犯错对应的对象不是椅子,而是应该去放大犯错要承担的后果和责任,去解决问题。

  被关注的需求

  有一个孩子把整瓶的花露水倒在了床上,一般的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可能会责骂孩子调皮,或者是一顿打。但这位妈妈因为也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所以她没有着急发脾气,而是选择和孩子聊聊,想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来这位妈妈是个小学老师,刚刚带了新班,变得非常忙,对孩子的关注变少了。这个孩子天真的认为把花露水倒在被子里妈妈就可以不睡觉了,可以陪她玩儿了。

  所以一个孩子行为的背后也可能是希望被关注的需求,希望家长更多的陪伴。

  权利的需求

  有一次我陪侄子去金宝贝上课,注意到一个21个月的孩子在课堂上的状态一直是游离的,对引导还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有个很强势的妈妈,孩子必须按照她的意思做,不做是不行的,无疑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积蓄了很多情绪,包括孩子在1岁半自我意识发育的时候成长受到干扰。当家长过度使用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孩子也会用其他方式问你要权利。

  孩子在表现出过于抗衡的时候,家长需要去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控制太多了,给孩子的权利太少了。孩子其实是在给家长发射信号,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应该去调整了。

  独立独处的需求

  昨天,有个1岁半的妈妈问我,给孩子喂饭一口都喂不进去了。

  1岁半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饭,为什么要喂呢?

  排出脾胃问题等生理因素,我的判断是一定是在喂饭的过程中发生过让孩子不愉快的事情,原来以前姥姥带孩子的时候,硬给孩子喂饭。

  所以这种情况下,孩子排斥吃饭,是因为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当Ta想独立吃饭时,孩子想要自我发展,然而却被大人给阻扰了。

  家长不要怕自己麻烦而去限制孩子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忽视孩子独立独处的需求。

  技能和发展的需求

  孩子偶尔尿裤子,尿床,是因为在生理上自己的能力太没有办法控制,如果家长去责备,去强行把尿,会让孩子产生不自信。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也挑战不了。

  要知道,孩子在6岁以前是预演自己一生“人”的能力。家长要尽量去满足孩子技能和发展的需求。

  成功和挑战的需求

  孩子不敢洗头,不敢坐扶梯,当孩子产生害怕的情绪时,家长应该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相对应的做解决。

  接纳孩子害怕的感受,不是不引导孩子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做游戏。

  孩子其实很聪明,会做自我的情绪调整。比如害怕打针,回家Ta也许会模仿医生给小熊打针。同样,你可以引导孩子让小熊坐扶梯、给小熊洗头,游戏和绘本都是有隐喻的,孩子会感受到共情,再现场景,一点一点减缓焦虑,一点点突破,在挑战成功的过程中克服负面情绪,找到自信。

  这些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重要前提和理论依据,只有牢记这两点,内化成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准则,才能持久稳定的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相关文章:

实践经历怎样撰写才打动人02-28

家长怎样辅导孩子在家做作业02-28

实践经历如何撰写才打动人02-28

故乡的说课案02-28

怎样描写人物心理02-28

《咏雪》说课案例与评析02-28

初次见客户怎样沟通02-28

团队协作能力怎样提升02-28

该怎样描写人物心理02-28

信息的合理存放的说课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