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1-04 17:40:18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x+7=1.2; (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 (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 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 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 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 =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及其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

  本章通过对汽车行驶速度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既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等式。

  2、主要知识结构

  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以前接触到的代数式及方程等知识都具有唯一性,给定字母的值,能确定唯一的代数式的值,给定方程能得到唯一的解,而这一节所接触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却有无数个解,需要我们去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这对学生形象思维来说是一个大的转变,所以我们将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和表示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学习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解的意义,并能判断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类比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数量关系的多样性,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共同探索不等式的意义及找到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以讲学稿为载体,采用探索发现法,以问题为主线,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情境的分析过程,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里,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导入新知,解释疑难

  (1)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对前面情境的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进一步了解不等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再引入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学生乐于接受。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设车速是x千米/时。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

  不到小时,即①

  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小时的路程要超过

  50千米,即②

  式子①和②从不同角度表示了车速应满足的条件。

  (2)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在了解不等式之后,学生很容易将思维转移到什么样的值才满足这个不等式,光凭想像很难得出结果,此时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对未知数的值进行试探。比如:若速度为100千米/时,(多媒体演示)输入速度x的值为100,多媒体中的汽车随之进行运动,观察运动的结果,满足题目的要求,所以100是这个不等式的解,从中得到不等式解的概念。

  如果学生对这个演示过程感兴趣的话,鼓励学生多进行试探,比如再输入80、75等,同时穿插一些不满足题意的值,如40、50等,便于进行对比,寻找这个不等式的解的范围。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不等式的解到底有多少个?

  2、这些解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后,从中归纳得到:只要是大于75的数都满足这个不等式。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为,从而得到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演示)画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然后在黑板上按四步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画数轴—→找点—→描点—→牵线

  2、归纳类比,寻找解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老师进行引导、整理。归纳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程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和谐的理想课堂。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万有多大等内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六年级下册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打下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有力工具,并在实际生活中起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二、教学法设想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验、计算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1、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为题材。

  2、以光速、中国人口、太阳半径中的数据为切入点。(引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二)尝试探索,解析问题

  1、探究:让学生观察回答10n的数的特征。

  师生共同比较各种记数方式的优缺点后,

  由教师给出定义

  3、师生共同合作解答引例。(略)

  4、小组探讨:10n的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出科学记数法的表示作好铺垫。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找一找:找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并把其它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2、比一比:比较用科学记数法的数的大小。

  3、乐一乐:要求全班分男女两队,由一方为另一方挑选题目,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每题答题时间为40秒。

  设计意图:采用“活动促发展”的基本思路,面向全体,落实概念。

  乐一乐:营造课堂气氛,使每位同学积极投入。

  (四)探究归纳,分析问题

  1、做一做

  将下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2、测一测

  你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并计算出你从出生到现在约跳了多少次脉搏。

  3、试一试(书P128)

  教学中采用边演示边询问每幅图小立方块的总数。体现直观性,发展学生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估算能力,会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五)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1、谈一谈: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与体会!

  2、分层作业:①课本第128页,习题6.1。

  ②搜集报刊、杂志上较大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

  设计意图: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四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其实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什么是同类项;二是:怎样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教学设计流程:

  下面我就重点讲一讲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求代数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为课代表所报的数。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数带入式中,比一比谁先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先求出正确答案者为胜。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活动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学习数学,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同类项

  ①找一找:以下几组代数式有什么相同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简单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③找朋友:老师将12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然后让学生上讲台给自己手中的单项式找同类项朋友,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设计意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而同时让没有参加的同学当裁判判断分类是否正确,也培养他们的公平公正严谨的态度。)

  探究活动二:怎样合并同类项

  ①问题情景,引出概念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自主探索找出规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则

  ③探索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合并的法则及步骤。学生通过自己摸索尝试,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更加牢固,体现了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我会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辨一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为本节课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②试一试: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先化简再求值的思想方法,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③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4)我会说: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采用由学生4人一组,互相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找出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注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同类项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为止,下面说一说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兴趣化,教师在教学中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和服务者,通过设计丰富多彩,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也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左右、上下平移之间的关系;掌握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2、经历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意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以FLASH为操作平台的课件,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之所以选择FLASH来编写这个课件主要考虑了两点原因:

  1、就课的内容来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点或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图形,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再有部分学生没有动态几何的想象能力,因此我选择了动画功能强大的FLASH来制作课件。FLASH能逼真的模拟出图形平移的全过程,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抽象的东西变具体,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就课堂教学效果来说,使用课件演示就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但选择FLASH动画就比一般的Powerpiont更有吸引力。通过Flash课件演示,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图形平移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不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克服了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展示雪人平移,连接对应点连线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探究归纳、学习新知

  A、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

  设计了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四个环节来完成点平移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的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观察探究

  设计了一个动画,将吉普车从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把吉普车从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这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其变化关系,然后带着自己的初步观点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实践探究学生动手在坐标纸

  上将点A(-2,-3)向左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

  若将点A(-2,-3)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呢?

  通过亲自画图操作、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验证刚才观察后的推断。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分析归纳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就相对简单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知识升华

  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将点A(3,4)移动到点A’(-3,-4)?(尽可能多的利用平移知识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体现了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图形的斜向平移埋下伏笔。

  将这个问题设计成动画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点平移的全部过程,形象生动。同时也能帮动态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构建动态平移的画面。

  (此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尽可能多的寻找路径,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再演示动画)

  ①先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

  ②先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

  总结:点的斜向平移,可通过点的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B、探索图形上的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平移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学习图形平移与图形个点之间坐标变化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多了。这部分的学习也是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的: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

  观察探究

  如图,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3)B(3,1)C(1,2)

  观察填空,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得到的A’

  B’C’。

  观察猜想: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相同吗?

  它们从位置上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成(通过平移能否从三角形ABC得到三角形A’B’C’?又是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个单位长度?)

  这里设计了一个动画,根据找到了A’B’C’的坐标,描点,然后连接这几个点组成一个封闭图形,三角形A’B’C’,然后将三角形ABC平移后能和A’B’C’重合,这样就能发现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大小相等,

  总结归纳

  采用小组合作分析,逐步精炼语言的方式来完成,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较为精确。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体验坐标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主要有三点:

  1、内容处理上,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顺利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2、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的发展,它的建立,使代数的基本元素(数对)与几何的基本元素(点)之间产生一一对应,数发展成式、方程与函数,点运动而成直线、曲线等几何图形,于是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数形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全章及至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如何画函数图象以及研究一些具体函数图象的性质时,都要应用这些知识;注意到这种知识前后的关系,适当把握好本小节的教学要求,是教好、学好本小节的关键。如果没有透彻理解这部分知识,就很难学好整个一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4、理解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特点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1637年,笛卡尔在他写的《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论》一书中,用运动着的点的坐标概念,引进了变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高度评价笛卡尔,称其将辩证法引入了数学。因此,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对学生进行运动观点、坐标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唯物辩证观方面的适当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

  2、教学难点:

  ⑴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过程及其必要性;

  ⑵教材中概念多,较为琐碎。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坐标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点在平面内的坐标等概念及其特征等等。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中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对于坐标系的产生过程,由于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探索发现法;对于坐标系的相关概念,由于其难度不大,且较为琐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阅读,因此可采用指导阅读法;对于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由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应采用小组讨论和讲练相结合的方法。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发现、归纳”过程,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数轴上(一维)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生活中确定平面内(二维)的点的位置的方法,再与数轴上的点加以类比,从而引出平面内的点的表示方法,同时在学习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本节课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推理,类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重点的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这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的依据:不等式与方程一样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一节课学生已初步会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但是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容易出现错误。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3—5分钟)

  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出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在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解出这两个方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这样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类比其解法埋下伏笔。在这之后,要求学生说出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增强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2.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

  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求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推理 深化新知

  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例1(1):2(1+x)<3此不等式为一般不等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索,尝试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不等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不等式的熟练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谛,同时为后面解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出示例1(2). 此不等式相对于(1)的不等式而言是具有分母的的不等式,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用化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不等式来解这个不等式.出示这两个不等式代表的是两种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划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再求解.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后,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数轴上将其解集表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始解集更加形象直观.此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类比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习惯.积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新知 形成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了四道解不等式的练习题:

  (1)5x+15>4x-1 (2) 2(x+5)>3(x-5)

  (3) (4)

  这四道题分三个类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1(1):2(1+x)<3 (2)

  练习:

  (1)5x+15>4x-1 (2) 2(x+5)>3(x-5) (3) (4)

  5、布置作业。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这一节的内容,同时为下一课时做准备,教师要有区别的布置作业,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126页1(1)(2)(3)(5)

  (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在座的领导、老师学习,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拼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了解三角形的内角

  ⑵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⑶学会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⑷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二、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统一。

  三、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三种拼图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通过一个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老二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设置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拼图的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拼合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下一环节“说理”证明作好准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

  (三)实践说明、深入新知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证明方法比单纯教学生证明更有效。教师设问:从刚才拼角的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正确方法吗?⑴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⑵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说理方法。⑶请同学们归纳上述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从中挑选四种方法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初中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为学好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教育论文在线

  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讨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钝角,至少有几个锐角,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外延。

  (五)启发诱导、实际运用

  出示例题,并提出了两个问题:1、请你结合图形解释一下题中的方位角有那几个。2、角ACB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初中阶段另一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小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的空间。

  (六)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为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开放题,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道题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可挑选中等成绩的学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总体情况。

  六、课堂小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⑵你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出示课件)共分了三大块:一块是三角形的拼图方法;

  第二块是用四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第三块是例题解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教学过程与课堂活动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五、教后反思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本节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

  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0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

  (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和课题学习。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等式,教材首先从数量大小之分说起,这是人们熟知的客观事实。由大小,就有相等或不相等,例如,在引言中给出的不等式2+3>1+3,a+bc等,用等式可以研究相等关系,要研究不相等关系,也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这就是不等式。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数学思维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说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质疑

  说教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元宵佳节,在燃放各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米/秒,人离开的速度为4米/秒,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与同伴交流,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不等式的定义,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多媒体演示: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a+b=b+a(2)-3<2(3)x≠1

  (4)x+3>6(5)2+1<3+5(6)2<5-x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展示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呢?

  问题4、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它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初步体会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意义,再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可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分散了难点。

  (三)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教师示范

  2.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三.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

  1.下列数值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

  (3)a与5的和小于7(4)a与2的差大于-7

  (5)a的4倍大于8(6)a的一半小于3

  3.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8(3)x-2>0

  设计意图:巩固对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理解,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归纳总结

  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第134页1,2,3

  2.课外作业:第134页5———13。

  六.板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

  (1)x+7=1.2;

  (2)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 说教学目标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9 章第 2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三、说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回顾旧知,提出目标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 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归纳小结 达标检测

  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㈠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略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加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㈢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㈣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㈤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㈥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记忆加法法则;

  2、实践:足球赛记分动笔动手;

  3、能力:加法运算能力

  ㈦教学准备:课件或章前足球赛图

  ㈧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孕育新知

  活动一:观摩足球赛: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3)(2)=5.①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②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3球,下半场输2球,全场赢球,也就是

  (3)(-2)=1;③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④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⑤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⑥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二:现在我们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看能不能从这些算式中得到启发,想办法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2~3分钟,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三:

  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4)(7);(2)(-4)(-7);

  (3)(4)(-7);(4)(9)(-4);

  (5)(4)(-4);(6)(9)(-2);

  (7)(-9)(2);(8)(-9)0;

  (9)0(2);(10)00.

  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活动四:教学22页例1、例2(详见课本)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活动五:练习:23页1.2

  四、归纳小结,升华新知

  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了哪些知识?并交流。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回归实践,再用新知

  作业:31页:课外作业选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1、出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字母代表数复习课》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通过对字母代表数复习的学习,学生将对字母代表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方程应用题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并逐步掌握用代数式表达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方法;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表示,建立初步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并进行化简、求值;

  难点: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进行表示

  ●教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的精神,实现民主教学。为此我采用了“四环达标探究教学法”。基本流程: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个性展示——反馈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谈话激趣: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同学们握手),如果我和教室里的所有人握手,设包括我在内一共有n人,共需要握手多少次?如果两两相互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

  (意图:本节课因为是复习课,比较枯燥,必须调动学生的情绪。首先我用一个情景引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从而出示用字母表示数的标题。)

  好了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复习《字母表示数》。

  (二)自主学习

  填空

  1、某工厂一月份加工产品a件,二月份加工的产品数比一月份加工的产品数的3倍少5件,则该厂两个月共加工产品______________件。

  2、在a2b与-5ab2,-8m2与9m2,23与32, ab2与b2a中是同类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2xayb+2与3x2y6是同类项,则(-m) n=________________。

  4、三个连续整数,中间一个是n,则这三个整数的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化简m-[n-2m-(m-n)]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代数式3a2-b2与a2+b2的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x-6=-( ),-{-[x-(y-z)]}=_________________。

  8、若a+b=1,则6-a-b=_____________。(这个题体现的整体思想)

  (意图:用题为载体呈现所学的相关离散性的知识。处理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完成题后,然后提炼出知识点、相关方法、能力等写在黑板的右上与后面题提炼出的东西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结构)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可能和我一样经常打的,已知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3元,可乘3千米;超过3千米,每千米价1.2元。

  1、老师坐了5千米,需要多少钱?(5.4)

  2、若我乘坐了x(x>3)千米的路程,则我应支付的费用是多少?

  3+1.2(x-3)=1.2x-0.6

  3、若我支付了9元车费,你能算出我坐了多远吗?8千米

  (意图:我用坐出租车的生活实例,将数字运算过渡到列代数式、求解,让学生初步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因为本题的后两小问有点难度,通过小组合作把它做出来。)

  2.找规律下列每个图形都是若干个棋子围成的正方形图案,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上都有n(n≥2)个棋子,每个图案棋子总数为S,按下图的排列规律推断,S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______________来表示。

  n=2 n=3 n=4 n=5

  S=4 S=8 S=12 S=16

  (意图:本题先从用特殊的数字入手,进而让学生发现这样的等式无穷多,产生对字母的需求,想到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体验字母在规律中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可能出现多个答案,也可能写出左边后直接去括号,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

  3、观察下列图形

  填表:(当梯形的个数为n,用代数式表示火柴根数时,需暴露学生思维,小结学生的各种方法)

  梯形个数1 2 3 … n

  火柴根数

  (下面设计了三个问题,考虑的是让学生熟悉运算顺序,同时通过求值可检验规律的正确性)

  (1)、当梯形的个数是n时,火柴的根数是多少?

  (2)、当n=20xx时,结果是多少?

  (3)、火柴根数可以是20xx吗?

  (四)个性展示

  意图:以上三个题由易到难,规律也各不相同,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然后在此进行总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可以表示规律,还可以表示等量关系,从而进行能力方法迁移,这样即能训练巩固又可以过渡到新问题,并把试题的形式变丰富。在合作完之后,让小组长到讲台上来,把他们小组的见解讲给其他学生听,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补充,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课堂)

  (五)反馈拓展

  提升训练:

  按下面方式摆放桌椅:

  图1

  (1)1张桌子配6张椅子,2张桌子配把张椅子

  (2)按照上面桌椅的摆放方式,寻找到的规律来完成下面表格

  桌子数1 2 3 4 5 6 7 … n

  椅子数

  (3)某同学生日Party,在一正方形餐厅中安排40人同时就餐(要求没有剩余椅子),怎样摆放呢?

  如果用2张拼成1张大桌子,需拼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如果用3张拼成1张大桌子和6张拼成1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还有别的拼法吗?

  (4)若桌椅按下列方式摆放,填写下表:

  图2

  桌子数1 2 3 4 5 6 … n

  椅子数…

  如果也要求坐40人(没有剩余椅子),又可以怎样拼呢?

  (5)如果你当经理要安排40人进餐,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画图并说理(要求没有剩余的椅子,可以从图1或图2中选择一种摆放方式,也可以两种图并用)

  (意图:本例通过教材中的题进行延伸,是本节课挖掘的重点,设置了5个问题,层层递进,由特殊到一般先找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根据2n+4和4n+2进行优化选择,给学生思维空间,突出开放性)

  (六)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七)布置作业p129 T 1、2、3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1-30

七年级数学实数说课稿09-03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07-14

七年级数学复习课说课稿06-15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11-25

七年级数学算式方程说课稿06-12

七年级数学垂直说课稿06-12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06-25

七年级下册数学《实数》说课稿09-23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