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
说教材: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对百分数的学习,十分关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作为模型的作用。
说学情 :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况都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标签、饮料瓶等生活物品中存在着许多的百分数,报刊、电视中也经常出现百分数,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生活基础。
小数、分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通分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说教学目标 :
1、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会解释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3、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说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情境
(1)出示张杰、周杰伦、曲婉婷的照片
(2)出示相关信息
曲婉婷是一位创作型才女,她的歌90%以上都是自己写的。
20xx年以来,在张杰开的8场演唱会中,上座率都达到了100%。
有65%的青少年喜欢周杰伦的《七里香》,有73%的青少年喜欢他的《青花瓷》。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这月我当家”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百分数中的教学内容,教材设计了“这月我当家”的生活情境,结合统计数据,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方程来加以解决。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来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维成为顺向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统计表内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掌握百分数应用(三)的有关数量关系,并学会列方程解这样的简单百分数应用的问题。
2、让学生在经历实际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的运用,以及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3、在学生解决“家庭一月支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迁移、类推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关系。
2、学生能能找到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并比较清楚地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探索,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情境图,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我家这个月总支出的40%等于500元。由于学生在分数除法单元中,已经解决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所以解决百分数除法也可以让学生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维成为顺向思维。
2、提供探索空间,处理好已有经验和新知的关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由于本题是主情境的延续,在填写统计表的过程中,学生将综合利用本章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先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描述,讨论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其他”一栏的填写注意帮助学生分析,确定哪个数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两个数的和是1,名称:补数…
②减法中两个数相差1,名称:邻数…
③除法中的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名称:镜数…
④乘法中的两个数(微机只演示积为1的一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9”和“15/8”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微机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2、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a的倒数是1/a。()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6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平面图形,能识别几何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了解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步形成对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区别,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我们观察与评价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许多美好的闪光的东西,从而感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因此,很有必要学好本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画出正方体及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能画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并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准备:
老师: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教具:乒乓球、热水壶、水杯、长方体、正方体、四棱锥、球等。
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带上学具。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新课改要求学数学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可采用观测法、发现探究法、演示法。对于本节课的难度,可采用小组交流合作和想做想数学思想相结合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想象、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识别三视图和画三视图时,可以让他们体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实验:在讲台上依次摆放一个乒乓球、热水壶、茶杯,并用布盖好,请两位乐意帮忙的同学上讲台,掀开盖布,请他们各自说出如果要同时看到这三件物体,应该从哪个方向看?如果只看到水壶和乒乓球,应该从哪个方向看?如果只看到茶杯和水壶?能不能只看到水壶而看不到乒乓球和茶杯?如何重新摆放这三个物体才能只看到水壶?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上册数学《从不同方向看》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上册数学《从不同方向看》说课稿(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给自己探索的机会,进一步感知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同时这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
2、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在讲台上按序分别摆放着一个长方体、四棱锥、正方体实物模型。让学生思考从不同方向可能看到什么?并回答五幅画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说明:为了让学生体会从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看几何体。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并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画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要让学生尽量说出从正面,左面,上面分别看到了什么图形?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看到的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在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讨论,并发表意见,使他们意识到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其三视图可能不同。并通过交流能真正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
在这儿我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小组活动。设计第一个练习的目的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现实意义,感受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同学们学会识别图形;第二个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在巡视过程中遇见的当场解决;第三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小正方体个数的情况下会想象出各种图形,并且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学会画几何体的三视图。
5、 随堂练习
教材14页习题1.6的第一题与补充的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完成练习,并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其设计意图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合作学习的作用。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下堂课的内容打好伏笔,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6、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学生抒发感受的机会;其次是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做中学的收获,并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授课老师的一个反思机会,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对本节课的老师的教作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思索,真正体现出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7、作业:课本14页习题1.6 第2题及做一做
以上是我对《从不同方向看》一节的初步设想,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给予帮助。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求百分率,是新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它是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的例题教学,通过一个例题同时教学求百分率和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结合新课标,我个人体会,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以下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新问题,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这样就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并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材的编排一方面是凸显数的转化的必要性,即让学生体会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是解决百分率这个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维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基本的观察、分析、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了知识的迁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据上教材分析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感悟转化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走入情景,产生问题意识,经历从数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掌握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自主产生问题意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时,我把主题图活用为学生身边的急需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很快走入情境,进入角色,成为主人,思考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很容易发现了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求命中率。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生成与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自己通过计算、尝试、观察、类比等学习活动中,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数的转化方法,并发现归纳出了转化的规律,体会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生活中百分率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如:课中,本节课的教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抽象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思维特点,强化了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最后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了学习的活动经验,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3、关注数学 本质,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它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我注意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了数学的本质,为学生搭建了感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
在总结小数,分数化百分数时,我仅仅抓住板书这一直观的思维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对比分析,充分比较,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4、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又不能以直观的教学手段作支撑,学生的学习完全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生成、发展和类推,所以,教学时,调动学生思维上的参与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此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强调了思维上的参与。比如课的一开始,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根据图中两人争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裁判员,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求王涛的命中率时,先遇到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问题,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在计算李强的命中率时,又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我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或使学生遇到一个又一个努努力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8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二期课改教材中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法的基础。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公办中学的一个普通班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及其依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并利用法则进行分数乘法的运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理解。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得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双基落实知识应用五个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今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又实现了两人多天的飞行梦想。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此时提出问题)神五当时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21小时,而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神五飞行时间的倍,你能计算出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很快列出算式,那么如何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里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为了探索分数的意义和法则,让我们先探索的意义,并观察它的结果。
教学准备:给每个同学准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3张,表格一张,颜料笔,直尺
教学流程:
引导
操作填表
观察
归纳
“数→形→数”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引导学生探究的意义
(1)先画出。如图,取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一边5等分,取其中4份,涂上黄色。
(2)黄色部分是原正方形的,将“”看成一个总体,再在正方形的另一边3等分,取其中的2份,涂上绿色,显然黄绿色部分就表示
(3)为了求出紫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故考虑延长横向的分割线(启发学生回答)。再从整体观察,正方形被分成了15等份,黄绿色部分占了其中8份。
2.操作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让学生通过绘图计算、,并口述求解过程,(让每一位同学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寻找最后的结果),并填好表格。
3.观察列式结果
4.归纳:
分析过程和结论,探索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法则,这里,我主要是先让学生表述它的意义和法则,接着老师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看课本。特别强调用字母表示时分母不能为零,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看书的习惯。
(二)以知识为载体,落实双基。
例题1计算:
(1)(2)
解(1)(2)
说明:选这样的例题主要是给学生讲清通解和优解的问题。即直接应用法则,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然后再把积进行约分,这是通解,对于(2)若先约分再计算则是优解。接着布置4道练习题,有目的的请对于同一道题而采用通解和优解的同学到黑板板演,进而强调先约分的优越性。
练习1:计算:
(3)(4)
接着进行变式训练,即把例1中第1小题改成,和问学生该如何计算?
设计说明:这样提出问题,使环节与环节的联系比较自然,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由学生猜测,讨论并验证从而总结得出整数乘以分数的法则。即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从而化为分数乘以分数,针对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本节课这个地方我主要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学生做题时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等学生熟练后,再不做这样的统一要求,对于出现带分数的乘法,则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然后安排一组小练习,练习的内容就是上面的三个例题的类型,先出口算题,即让学生把每题的答案直接写在本上,对于个别学生则放宽要求,可以打草稿,然后根据学生做题的具体情况,如果还有学生有困难,则把口算题中的数据改动一下,作为抢答题,再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2题是笔算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主要是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我只报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课下在单独解决。目的是产生脚印,起到巩固的作用。最后进行统计,归纳有目的的进行个别题的讲解。分页标题#e#
(2)然后把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思考:展示图片:这是一架美国最新研制的超音速飞机,它的飞行速度是1.2万千米/小时,而我国最近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的飞行速度是它的倍,你能计算出神舟六号在太空的飞行速度吗?
师生共同小结:
(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2)通解与优解
(3)计算过程中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结果是假分数的应化为带分数
作业:练习册习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节课我感觉设计的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一、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出发,提出问题;
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选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落实双基;
四、借助思考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了数学的应用和德育的渗透。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第24页例1和例2,“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找倒数的活动,交流探讨、归纳方法。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四人小组自主探索的活动上,由于经常使用,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在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等已经自主地建构了有关倒数的一些知识,对倒数的学习价值和用途也有一定的了解。
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倒数只是从形式上认识,未理解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之间进一步的关系。
2、在找倒数时,对于找分数、整数的倒数相对比较简单,而对于找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存在一定的困难。
3、对于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本身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疑惑。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推理、体验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归纳反思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观察、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质疑、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美,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课标中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处理1:倒数的出现,在学生的心理上势必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倒数?它的用途何在?我们知道倒数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针对这点我设计了学习前测和学习后测。
(1)前测:对于倒数你都了解多少?还想学习它的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自我提出问题的驱动下进行一种有内需的学习。
(2)后测: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困惑?以前对于倒数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回顾、梳理,整理收获,反思不足。认识了倒数的意义,掌握了找倒数的方法之后。内心自然有了想运用倒数的冲动,自然引发新问题:倒数在哪里用?可以怎么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也为后续学习埋好伏笔。
处理2:富有层次、深度的练习题。
在认识倒数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4道由易到难得判断题。分别解决定义中出现的: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等核心词的理解。尤其是第四小题,一箭双雕,第一解决“互为”即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第二引发学生质疑:只有分数、整数才有倒数,小数也有倒数吗?通过学生辩论,更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在总结出找倒数的方法之后,我也设计了4道判断题。第一、二道解决特殊数0、1的问题,第三、四题加深学生对两个数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大多学生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来辅助理解。在这里特地借助了数轴作为支架,运用数形结合,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查找、连线,感受真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假分数的倒数等于或小于它他本身。
处理3:教材中只出现了找分数、整数倒数的方法。基于学情和后续计算的需要,我拓展到了小数、带分数。
五、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在课中,我摆正位置,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判断题第四小题,引发学生产生辩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对于找倒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借助这一经验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找倒数的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下,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本课中我3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第一次在小组合作中、第二次在小组交流之后、第三次在回顾总结阶段。通过经历反思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列分数乘法计算题,一列结果不同,另一列结果都是1。男女生分组比谁算得准又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右边一列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新课:倒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一种冲突,激发学习倒数的欲望】
2、对学生进行前测。【前面提到的教材处理1】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1、学生初步尝试进行概括倒数定义。
2、板书倒数定义,结合定义讨论倒数的特点,设计问题:“你认为要重点理解哪个词?没有它可以吗?举例说一说。
重点理解:“互为”“两个数” “乘积为1”
3、结合判断,再次加深对倒数的认识。【前面提到的教材处理2】
4、让学生试着举例,说出几组倒数,看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举例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倒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语言即简洁又严谨。(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
(三)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1、通过找倒数的活动,交流探讨方法。
学习提示:
1、请先独立找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遇到了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交流方法及问题。
3、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总结出找倒数的方法。
你又遇到什么新问题?
在学生活动时,我是这样参与学生活动:
(1)通过观察,交流,发现学生出错点及原因,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通过询问、倾听,了解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对带分数、小数、0和1这些数找倒数的方法上。
2、汇报、交流、反思、总结。
在四人小组汇报的基础上:
(1)引发其余学生质疑:如:为什么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你们是怎么想的?整数、假分数怎么办?
0、4只能转化成分数才能找出它的倒数吗?【教材处理3】
【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但小数在这里可以用1÷0、4来求它的倒数,不受影响。】
(2)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3)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用字母表示,a不为0、)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总结等活动,掌握找倒数的方法目标1、2的达成。】
(四)巩固拓展:
1、对口令:师生互说倒数,由易到难。
2、判断:【前面说到的教材处理2,数形结合】
(五)回顾、反思:
【学生通过经历反思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1
教材分析:
“搭一搭”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个内容,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4、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难点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难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5个大立方体,每个学生准备5个小立方体
说教法和教学手段: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先观察、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再想一想、讨论、操练、演示学具等方式学习知识,通过层层设疑,分析归纳问题,把握重、难点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观察老师手中的物体,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老师准备的物体(一个不完整的长方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了解一个物体的整体形状,需要从不同的方位经行观察。
二、讲授新知
(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设计的导言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今天要认识的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搭一搭,观察,想一想,画一画
3、同桌之间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画在方格纸上;
4、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5、师:从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三个或四个正方形,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哪里去了?
(生:被遮挡住了。)
6、老师小结
(二)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给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有几个这样的立方体?(确定唯一性)
2、给出两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符合两个方向的立体图形有几个?
3、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4、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1、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搭一撘画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2、给出三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还原立体图形。
3、给出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搭一撘,然后思考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
四、小结:
学生谈体会或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圆的周长。这是《实验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下面,我来谈谈如何教学这一课。
一、理解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把握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关键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确立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率Л的近似值,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通过2道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当时低劣的条件下,准确计算出圆周率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准备本课的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一根一米长的直尺,一根6米长的皮尺,几个大小不同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圆,一个用硬纸板剪成的长方形。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一根包装带,几个大小不同的硬纸板剪成的圆(瓶盖、算珠等圆形物体更好)。
五、采用实践感悟、协同探索、抽象概括等教法与学法,让学生享受成功
1、实践感悟。
上课开始时,教师拿出长方形硬纸板,让学生通过口述,手摸重新认识一次长方形的周长。再拿出圆形硬纸板借助长方形周长的引渡,让学生用皮尺围测、用圆在皮尺上滚测、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协同探索。
当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随即把学生以6人一个小组分开围座在一起,然后让他们分别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由小组长记录下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据,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最后比较所有的商,看看有何特点。
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并逐一把这些商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一个结论:不论多大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就此机会,教师向学生计述一千多年以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用算筹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总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伟大的发现,比欧州人早了500年。
教师指出:由于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并用字母Л(pai)表示,Л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近似值,即Л=3.14。
3、抽象概括
既然知道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那么,根据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已知直径求周长应是: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为了方便,我们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用字母d表示圆的直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Лd。因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那么圆的周长=2×圆的半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2Лr。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根据圆的直径求圆的周长和根据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两个公式:C=Лd和C=2Лr。
4、享受成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醒地认识,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了理论上的把握。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本第101页例1,并要求学完后自己试做第103页试做题第1题。估计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教师又从平时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各抽出一名板演。板演完成后集体评论。我们一方面表扬和鼓励做得正确的学生,另一方面纠正板演中出现的错误。
就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自学例2,并用解决试做题第1题的同样方法,解决试做题第2题。
最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作一次系统的口头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
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
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
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
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
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节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时间安排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谈谈我在处理这节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法这个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专项”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本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2)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及丰富学生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属于两个量相比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如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算理来解答自然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所以:
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
因为本节课涉及的这类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关键是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所以:
难点: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主观能动性极易被调动,同学之间又善于合作和交流,本节的内容又建立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突出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解题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以上思考,以“自主学习”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质疑讨论、挑战闯关等,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另外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中数学感知的直观性原则,提高课堂容量,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其乐无穷,同时受到良好的国情教育。
四、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质疑、引新
1.口算、的结果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以旧引新。
(二)、引入新知—探究解法
例1的教学:(屏幕展示)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2份,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平方米,再求出2份是多少平方米,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2500÷5×2=1000(m2)
解法二: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占了2500 m2的,所以把2500看作单位“1”,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2500× =1000(m2)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同时不给固定的思考模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只要合理就应该肯定。
师: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结果,跟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00m2相比,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该怎么办呢?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适机让学生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以快速达到学习教育的效果)【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和增长学生的基本常识】
(三)、跟踪训练—深化知识
1、动口填一填:
⑴表示()的()
⑵表示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共有这样的()份
⑶某班有男同学25人,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这里把()的人数看作单位’1”,求女同学有多少人,就是求()的()是多少,列式是()
⑷甲的工作效率的相当于乙的工作效率,这里把( )的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的工作效率占。
2、动手做一做:课本练习四第2、3题、17页“做一做”
3、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几道练习题配合新课设计,与例题形式类似,结合这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归纳小结
(学生谈,教师补充,强调。)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五)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1、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学生默读题目,再独立或合作交流思考)
师:这道题,谁和谁比较?如何找单位“1”?谁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分析的?
(老师适机合作,学生自主解答)
2、练习四第10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练习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目,这类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两步分析数量关系,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成连乘的综合算式。第二个练习题是个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与整数中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问题思路相同。
(六)、作业布置:
另:预习课本20页至21页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①一桶油400千克,用去,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②一桶油400千克,用去吨,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五、时间安排:
复习质疑、引新(3分钟左右);引入新知—探究解法(8分钟左右);
跟踪训练—深化知识(10分钟左右);归纳小结(2分钟左右);
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10分钟左右);作业布置:(7分钟左右)
六、板书设计:
例1的两种思路线段图:投影屏幕
学生板演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11-22
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06-11
探索规律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06-15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化简》说课稿06-19
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说课稿07-24
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周长》说课稿09-02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8-2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利息说课稿11-0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说课稿02-06
折扣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