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6 14:22:43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荐】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索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索、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整地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现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浓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想—验证—概括—类推。

  1、猜想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想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索

  让学生带着猜想,利用教师提供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它的长、宽、面积记录于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并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联系?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设计意图: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更符合了人人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理念。

  b、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数据并提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了吗?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乘宽就可以求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

  设计意图:此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提出此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探索后的成果,但是同时又为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验证此结论的正误。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c、验证并概括

  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的方法来计算呢?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随后再让学生同坐之间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摆摆看并自己做记录。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刚才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再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互相合作验证出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觉到探索道路的艰辛,数学知识的宝贵。

  3、类推

  师提问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发现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是长与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很容易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仅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P78两题做一做;

  2、发展练习:课本P80第8题。

  课本P80第10题。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把巩固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练习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谈体会随后教室作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教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五小节第一课时。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是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九下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而本节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后部分。当然,尽管是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在本章的2~4节探索医院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的重点:

  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教材的难点:

  建立方程模型。

  二、教法: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调动兴趣,探索、解决问题,讲练结合。

  三、学法:

  通过阅读细化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们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在这些建筑的设计上都运用到了数学一个很奇妙的知识——黄金分割。

  2、释疑:你想知道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怎样求出来的吗?

  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称为黄金比(0.618)。黄金比为什么等于0.618?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解:由_______________,得AC2=AB·CB,设AB=1,AC=x,则CB=1—x,代入上式,x2=1×(1—x),即:x2+x—1=0解这个方程,得x1=,x2=(不合题意,舍去),所以:黄金比≈0.618

  (二)一元二次方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上且恰好处于小岛D的正南方向。一艘军舰沿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1)小岛D和小岛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处,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分析』(设置一些小问题):

  ①你能在图中找到表示小岛F的点吗?在本题中,实际要求的是什么?

  ②这是一个路程问题,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题中,从出发到相遇,军舰、补给船的航线路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线段?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已知吗?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各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军舰和补给船各自的路程吗?

  ④你能借助图中的特殊图形解决本题的两个问题吗?

  解:

  (1)连接DF,则DF⊥BC,

  ∵AB⊥BC,AB=BC=200海里

  ∴AC=AB=200海里,∠C=45°

  ∴CD=AC=100海里DF=CF,DF=CD

  ∴DF=CF=CD=×100=100海里,所以,小岛D和小岛F相距100海里。

  (2)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x海里,那么DE=x海里,AB+BE=2x海里,EF=AB+BC―(AB+BE)―CF=(300―2x)海里,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1002+(300—2x)2,整理得,3x2—1200x+100000=0解这个方程,得:x1=200—≈118.4,x2=20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118.4海里。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联系实际选取例题,通过这个例题详细展示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解题过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解题的一般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

  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快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相互关系,介绍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教材力求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需求,我制定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会判断平年、闰年。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操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自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掌握它们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年历卡、卡片、表格、计算器等。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年历,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概括、总结,并应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上,我让学生观察、体验、质疑、讨论、概括、总结、实践运用,用这些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判断等多种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的“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数学博士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得着吗?请注意听: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估计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并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通过年历认识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猜谜语导入新课,直观形象,过度自然,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自主创新。

  在这一方面,我又分五个小节来实施。

  1、合作观察、自主探索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卡(年历卡为1997年至20xx年各年的),学生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合作交流,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卡片内容。(可以用计算器)

  卡片内容:

  (1)、我们小组观察的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这年一共有多少天?

  学生合作完成后我请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实物展台,把本组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及时评价。)

  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发现了:(板书)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的是28天,相对应的那一年是365天,有的是29天,那一年366天(板书28天、29天、365天、366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的让学生合作观察、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亲身体验,开拓创新

  在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提出要求:要想和12个月宝宝交朋友,首先要记住它们,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吗?当学生提到书上介绍的拳记法时,课件及时引导学生共同观察:(课件)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都是小月。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亲身体验这个规律,并与邻桌互相交流。同时引导学生读读教材上的歌谣,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具有个性化的歌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发现规律、突破难点。

  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二月月历卡,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只有两种情况,一种28天,一种29天,然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也就是说判断平年、闰年是由2月份的天数决定的,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1997—20xx年2月的月历卡并统计天数,四人小组里完成表格的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表格如下:(略)

  学生通过统计各年份2月的天数,发现每4年总有一个闰年!闰年和4有什么关系?你能利用计算器计算年份与4的倍数关系吗?通过计算,

  学生自主发现了: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贴纸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学生通过观察、借助计算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探索,发现规律,达到自主建构新知的目的。)

  4、扩展延伸

  学生的求知欲是旺盛的,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平年、闰年呢?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我出示了平年、闰年的来历这课外知识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分册)《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自然分册)等。

  (设计意图:从而达到了课外延伸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巧设疑点

  接着我让学生完成一组练习(课件),在学生回答1900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时,我告诉他你判断是错误的,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开始和老师争论起来。这时我出示1900年二月月历卡求证,1900年二月的确只有28天,这样一个巧妙的矛盾设置,瞬间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我让数学博士带领同学们去了解原因。(课件)通过数学博士点拨,让学生认识到1900年确实不是闰年。(贴纸条: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除以400能整除的才是闰年。)

  这一小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判断整百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而设计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适当的质疑给学生思维上的振憾,同时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为了巩固与发展前面的新知,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里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设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

  1、一年中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小月有个。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5月的最后一天是日。11月的最后一天是日。

  4、4月和5月共天。

  (本次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

  第二个层次是深化练习:

  小冬满16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他的生日是月日。

  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这次的练习可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个层次是拓展练习:

  1992年2月13日是小红的第十五个生日,这一年爷爷再过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

  1、爷爷的生日是月日。

  2、爷爷这一年是岁。

  3、爷爷过第十七个生日时是岁。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也有利于不同层面学生的知识掌握。)

  (四)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牐牨咀拧靶翁茫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五)课后作业: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办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本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启发他们要学会珍惜美好的光阴,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简明突出了本课的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闰年(366天)2月29天

  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能整除400的才是闰年。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在掌握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年月日这三个时间单位的。体现了时间由短到长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个时间单位,不仅是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根据上面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互联网搜索等途径收集与这堂课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弄清每个月的天数。

  5、教学难点: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二、说教法

  教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的教法是:

  (1)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课件演示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创新式的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三、说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进行简单操作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观察、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课件、年历。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是那年那月那日上小学的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直接导入本课新知,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知识来自生活实际中,以致学习本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对年、月、日的知识可能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教师先让学生二人小组互说课前预习搜集到的重要节日以及父母的生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从年历中了解到哪些知识,再通过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这几个问题分别是:“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根据每个月的天数,你能推算出全年的天数吗?”完成统计卡。

  (出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卡对12个月进行分类,教师诠释大月小月的含义。其次,鼓励学生:你有什么巧妙的办法很快记住哪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出方法来。学生汇报后,我出示了两种记忆方法:左拳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自己的年历,然后以四人小组交流填写统计表,由于学生拿的是不同年份的年历,这样学生通过交流就可以发现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这样学习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教学大月、小月

  首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而后设疑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大月与小月。然后先让学生自学48页歌诀记忆法和左拳记忆法。而后老师重点点拨,强化学生记忆。

  数学课应该有数学味,淡化基础知识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学生该掌握的知识还是要掌握的。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大、小月的知识,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一起去探索记住大、小月的有效方法。

  (三)总结新知,理解运用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为强化所学知识,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巩固和强化了所学知识。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其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平均数的感受,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平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充满乐趣。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平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男女同学抢答比赛及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探究过程中理解计算的规律。

  3、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现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动物,它就是米老鼠,请大家向它问个好好吗?(同学们纷纷向米老鼠问好)为了感谢同学们的友好,米老鼠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快看看是什么礼物?你能从情境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播放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

  师:孩子们,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来告诉我们?

  生: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31盒彩笔,每盒20支。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共带来多少支彩笔?

  师:谁会列式呢?

  生:生:31×20

  师:不错!大家能算出得数吗?

  生1:一共带来……,带来600支。

  生2:620支。

  生3:620支。

  师:有些同学能算出来,有些同学不能算出来,不过没有关系,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会知道正确答案的,孩子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特点。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师: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些算式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单1,仔细地计算。

  (师巡视,并表扬计算快的学生。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开始汇报计算结果。)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等于5、50、500、

  师:那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算这道题的吗?

  (学生说算法。)

  师:你们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在计算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规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些算式里面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好不好?(好)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大约三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每道算式依次增加一个0。

  生2:我们组发现每组算式中的乘数一共有几个0,积就有几个0。

  师:孩子们真会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充满智慧的大脑去发现,那每组下面的算式结果为什么都会多些一个0呢?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现在请孩子们再继续观察这些算式里乘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的末尾0的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

  (一个学生马上就发现:算式里面乘数0的个数与积里面的0的个数一样。)

  师:很好。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做这种类似的题当中去的话就会变得越来越快。那谁来说说怎样才会算得又对又快呢?

  生:看因数里面有几个0,积里面就有几个0。

  师:那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这部分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解决问题

  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与态度

  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对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有三方面:

  1、理解物体表面的这个“面”与它们的大小叫做面积的这个“面积”。

  2、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3、使学生从“线”的认识到“面”的空间飞跃,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方式就比较综合了,有观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一开始我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我用一把米尺与一把卷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两样东西的用途,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把心去动起来(板书:长度单位)这时再分别出示32开、16开、8开三张白纸,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张纸你来选一张,你将用来干什么?为什么?引出大小。(板书:大小)这时学生还没有一种表面的意识,再让学生摸摸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桌子的表面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让学生亲自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为大家的这个发现起个名字吧,导出“面积”。(板书:叫做它们的面积)以上是我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数学书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来,这时出示两个难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此时课堂中定会起争议,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兴趣浓。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来比较;或用圆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画格子来比较,这时就会出现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这时学生对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已经心中有数,汇报后教师故意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拿不同的两个组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来比较,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好用的形状来做为测量单位。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来比较物体面的大小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测量面积的单位来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厘米。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能亲身体会到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大的物体也用1平方厘米来量是很麻烦的,学生就会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积来测量,就会发现还有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又用类似的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对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有个认识。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是我进行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三)观察比较,促进迁移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如果此时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层层深入,能使学生对所学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强化中可以出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并有些是不封口的,让学生比较大小,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让学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根本无法比较或者是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的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却不相同等等,这些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能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是我设计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四)分层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得很灵活,教师可以使用课本中已有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些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其间教师可以进行巡堂,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价。全班交流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后进的学生。还可以在这里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五)全课总结

  这个总结可以让学生来进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课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平均分)

  2、学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习。(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习: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仁们,大家好!我说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这节课我借助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提下设计了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扩展,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平均分的经验。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组成,会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情感目标(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创造性。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参与这节课。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作为第一个整合切入点。通过播放动画,以小猴子的口吻提问,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利用白板的直线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分蛋糕,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通过聚焦放大“平均分”,从而强化平均分,体会其重要性。在教学分数组成及其含义时,通过借助白板里的工具尺子及书写批注等功能,并利用遮挡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在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迁移,由平面的图形到生活中的钟面上的分数。直接通过白板的资源库调出钟面,让孩子们“拨动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表示钟面的1/2,1/4等。”学生通过先思考再操作,这样可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另外,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让孩子们比较分母是一的分数的大小,而是,采用让学生先把圆的其中一份画上斜线,然后通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观察、讨论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分层练习题,加强巩固应用。

  整节课是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获取知识,在灵活应用中发掘创新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为以后继续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这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4、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在提问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5、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也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上课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把数学探究活动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3)实际运用,巩固认识;(4)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新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调查一下身边超市的任意五种商品的价格。

  一上课,我就让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注意将这些当数分成两类,即整数和小数。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

  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

  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板块: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骤是联系生活实际,认、读、写小数。

  出示情境图: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如:3.25读作三点二五)

  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教师说几个不同类型的小数,学生写一写。

  学习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已经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读出简单的小数,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个别学生存在困难,相互帮助就可解决,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又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去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步骤是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商店的价目表。

  2、让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些东西卖多少钱,由学生回答,读小数。

  师举例说明: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小数点第一位表示的是几角,第2位表示的是几分。(12.68元读作十二点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学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馈。

  第三板块:实际运用,巩固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小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又以帮同学测量身高的方式让学生用小数来读出身高,1点几厘米。

  2、用小数表示同学的身高。

  由生独立做,再在反馈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样用小数表示身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八、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68页到69页,也是第6单元的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思想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仅为今后学习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在观察、比较、分析、类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 情感目标

  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并理解口算算理。

  四、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我通过创设儿童游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并通过观察、比较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发现规律,进而类推出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的故事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而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要去游乐园,必须先渡船过河”的情境,这样复习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学习状态。

  2.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由“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引出小朋友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还可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一个问题:“我们4人去玩碰碰车吧,每张门票9元,需要多少钱?”这是旧知识,学生大都能够很快得出9×4=36(元),并回忆乘法的意义,9×4表示4个9元的和,为后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个问题:“我们4人去坐有轨电车吧,每张门票10元,需要多少钱?”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0×4,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有思路的同学,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帮助了差生,又让优等生得到成就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再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自身思维

  方式的不同,学生肯定会会有不同的算法。有的用4个10相加;有的会联想第一个问题,想到9个4是36,再加1个4就是40;或想到10×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只要学生说的算法合理,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学生想到10×4表示4个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得出这一方法,为后面总结口算算理打基础。

  第三个问题:“我们3人去玩激流勇进吧,每张门票20元,需要多少钱?”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0×3,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算法。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如3个20相加得60,或者先不看因数末尾的0,计算2×3,再在末尾添一个0,也就是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即60。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学生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哪种方法更好,更简便。我不急着归纳出哪种方法简便,把问题带到后面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自己进行比较,每进行一次比较就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

  接着出示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答案。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那种方法,在计算20×7时,学生如果用加法会发现比较麻烦,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学生在计算20×7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200×7,2000×7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然后揭示课题,并进行小结。让学生观察今天计算的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以前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而这节课口算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从而引出课题——口算乘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标的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练习设计中,我不仅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还融入趣味性,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首先,我创设游乐园举行闯关游戏获得免费门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关:口算题卡。也就是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一题。我想通过这道题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答对的同学奖励一张“旋转木马优惠券”,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关:抢答比赛。老师出示手中的口算卡片,学生不用举手,直接抢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我想通过这道题,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口算技能。然后课件出示刚刚卡片上的所有算式和得数,并分成两组。学生观察左右两组算式的因数和积,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强调学生遇到如“40×5”这样的题时,积末尾0的个数要比因数末尾的多一个。

  第三关:火眼金睛,用手势判对错。设置几道学生容易出错的题,让学生来判断,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第四关:解决问题。“环卫工人每天在游乐场捡矿水瓶约400个,5天大约能捡多少个?”培养学生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不要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关:智慧冲浪。我设计这样一个拓展题目,240=()×()=()×()=()×()=()×()=()×()……比一比看谁将这条龙接得最长。扩大题目的思维广度,学生除了常规的“8×30,3×80、6×40,60×4可能会出现:1×240=240 10×24=240 2×120=240 20×12=240等方法。这样做,既可以每个学生都参与练习,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4.知识梳理,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充分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习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我布置以下习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年月日”之“24时计时法”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把握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换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教具准备:钟表、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画线段图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轻松掌握24时记时法,时间与时刻的区别,灵活计算有关时间的题目。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从生活导入

  1、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这段节目大家熟悉吗?新闻联播什么时间播出?

  2、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电视节目预报时间19:00,让学生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3、讲解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看钟表演示教具。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学生回答是12时,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提问:这是时针走几圈,是几小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24时计时法?学生练习拨表盘。让学生回答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老师讲解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从情境中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因为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用电视上的节目时间创设情境,一方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相信自己的学生,别以为他做不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学好的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他们就是夜里12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对时间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教学信息化,激发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且爱好新奇。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静为动,用活动的钟面,将24时的形成这个难点突破。激发学生发言乐趣。课堂中,课件的使用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特别是那个一昼夜钟面变化过程(随着钟面的变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五、巩固知识:

  通过层层深入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种计时方法,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2-22

三年级数学《交通与数学》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20

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模板07-13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6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04-07

《数学思考》的说课稿02-20

数学说课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