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关于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标:a、充分凭借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b、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时,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松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媒体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教学:
第一、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故设矛盾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两个图形,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认识常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2)通过阿凡提的故事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关于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关于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图片、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理解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并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六、教学过程:
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一)、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钟)
小朋友今天王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字”小熊要考考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数字,那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家的门牌号码,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2)、出示挂图,教师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着一封信非常着急的在楼房前走来走去。老师边发出“唉声叹气的声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来小熊今天去给小鸭送信却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激发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
二、)、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10分钟)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图片上楼上的和楼下的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你知道这些小朋友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讨论:小朋友的家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为什么后面得数子都是一样呢?
3)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中的第几间房,401、501表示的是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表示的是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主要教法:比较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8分钟)小熊着急了请小朋友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作业单,交代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要求。
要求: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那一层?然后为它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小熊从门牌号码上能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邻居。
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
主要教法:生活经验的迁移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
四)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3分钟)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看出谁与小狗住在几层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楼上楼下邻居?小朋友一起告诉小熊小鸭住几楼几房间?小熊非常感谢大家。
3)、小朋友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处,以后要注意观察发现他表示什么?
七、教学活动分析:
这次教育活动我试讲过,通过以上的教法和学法的恰当使用,幼儿通过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看图片,加之观察比较楼上楼下和楼层间的关系,幼儿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的点;
(4)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a∈A
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
3.常见集合的表示
4.范例研究
关于数学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 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感知口诀的基本特征。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5的乘法口诀。
3、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4、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本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还应当做新授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关于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 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习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关于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习。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色,开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和谐,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关于数学说课稿9
大家好!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 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关于数学说课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少,主要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如果是单一的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内容、分阶段学习,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连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性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是定位在图形的周长上。
根据这一想法,于是改变教材的原有安排是在所难免的。我准备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难点就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选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 认知目标:理解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引入周长
1、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他们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板的方法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2、引入周长
(1)谈话: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但游泳池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保证人们的安全。所以工人们在池边装上了防滑地板。
(2)电脑演示动画:绕游泳池装一圈防滑地板。
思考:绕泳池一圈就是游泳池的什么?(周长)演示时指明从起点回到起点。
闭上眼睛,“圈一圈”。用手势表示一下。
(3)今天我们就研究图形的周长。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周长?
指名指一指,说一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通过和学生交谈体育活动和电脑演示的动画,以及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图形的周长的概念,为下面学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所以这一部分我准备让学生利用一些测量工具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并在自主研究中再次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得出图形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分以下几个层次:
1、理解周长的概念
(1)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提醒学生画的时候尽量从起点回到起点。体现周长一圈的概念。
通过描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
(2)在我们身体的部位上有没有这样的周长呢?
活动:量自己的腰围,老师的腰围等。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周长后又能关注身边的周长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度量刚才所描图形每条边线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测量前的思考:在测量线段时可以直接用尺量,但测量无线段的不规则图形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线围出边线,在拉直测量。
最后交流计算各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
通过各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由前面图形周长的铺垫,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主要是要让学生弄清算理,理解简便算法。
先让学生自己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再汇总把学生的方法板书在黑黑板上。最后交流讨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简便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有位 教育家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学生在整个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学会并理解了图形的周长,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整个过程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三、巩固练习、问题解决
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又具有教强的思考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练习中他的收获得到再一次飞跃。
1、我安排了一个拼图游戏——拼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指出拼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动脑拼图形,又要准确指出其周长,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多种图形的拼凑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2、完成几个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集体交流时,质疑:你觉得怎样算简便?
目的是熟练学生对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并能说明简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3、解决几个问题。
出示学校里的一块奖牌和一面锦旗,如果要给这块奖牌镶上木框,给这面锦旗添上须边应准备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后交流。
这一问题解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四、总结质疑
谈话:通过这节课对图形周长的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学生总结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运用现代化进行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以上是我对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形周长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关于数学说课稿11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关于数学说课稿12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关于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在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包括两个例题,分别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使学生更加明确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解答的过程,体验解题的一般方法及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数学来自生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分析应用题。
突破方法: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和理解。
难点:掌握稍复杂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画线段图去理解和掌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整堂课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寻求稍复杂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做到互相评议,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分层次,由基本练习到巩固练习,再到综合应用和开放练习,层层深入,不断提高学生解题思路的发展与解题方法的提高。
4、运用设备,增强感官。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录像
2、认识吉祥物
教学设想:
通过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吉祥物的带领下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科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向往。
(二)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判断单位“1”的练习。( 口答)
谁是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
在上届奥运会上中国队
1.获得32枚金牌,是获得奖牌总数的六十三分之三十二。
2.获得铜牌的枚数是银牌的十七分之十四。
3.获得银牌和铜牌的总枚数是奖牌总数的六十三分之三十一。
教学设想:
此环节我利用上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奖牌情况,将各奖牌分布情况用分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量以及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于生活,只要善于发现,在我们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三)探究新知,确定目标。
1、学习例题4
教学设想:
在教学例题4的过程中,我利用大熊猫晶晶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引出复习题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并明确线段图中每个部分,这样的安排,一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揭示课题,二是便于让例题4与复习题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将以前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和现在学习的分数应用题正确的区分开来。具体过程如下:
熊猫视频引入:大家好!我是熊猫晶晶,你知道我在中国哪个省最多吗?
2005年全国约有2000只,四川省占其中的四分之三。
(1)从这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川省约有多少只?)
(3)怎样解答?你是怎样想的?
(4)你能画出线段图吗?(学生说老师画)
(5)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其他省占几分之几?)
(6)你是怎样解答?从线段图上你能看到吗?
揭示部分课题:分数应用题(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的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想:
在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时,我充分利用课堂中已有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刚才的一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上,进一步分析。新的问题还能在原来的线段上表示出来吗?从而使学生对线段图做进一步的修改,在修改线段图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也就能找到在线段图中隐藏的一些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关系,学生也就能顺利的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在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理解题意,并能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是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最终需要解决的地方。具体过程如下:
(7)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8)线段图变不变?在线段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9)你能解答出来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10)比较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设想: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用不同的思路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对这两种解法的比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两种解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但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第一种是用总数减去四川省的只数,得到其他省的只数;第二种是用单位“1”减去四川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其他省的只数。这样的分析,对学生进一步形成解稍复杂的答应用题的方法是有很大帮助的,也从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师述:两种解法,虽然它们的思路不一样,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两种解法互相检验,使我们的解答过程更加准确!
揭示整个课题:刚才大家共同解答的分数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补充课题:稍复杂的
2.学习例题5(欢欢)
教学设想:
例题5的学习是在例题4的基础上进行的,表面上两个例题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例题5的设计上,我本着尊重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原则,将例题5进行了一些改动,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让例题5更加有趣味性,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二是想培养学生对2008年奥运会的爱国情怀。为了增强例题4与例题5内在的联系,我抛出一个问题:例题5中的两个量能不能象例题4那样在一条线段上表示呢?学生就能明确例题5在画线段图时,必须要画两条线段分别来表示两个量,这个指导过程教师是必须要有的,因为在今后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如何通过画线段图帮助解答是十分有必要的,紧接着就是明确这两个量先画哪个量?每个量如何画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画出的线段图列式计算,通过尝试,学生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在分别对这两种解法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明确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出示例题5
运动员与普通人心脏跳动次数是不一样的,跨栏冠军刘翔每分钟约跳55次,张老师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刘翔多五分之四,张老师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出示“思考”帮助学生画线段图
①题中两个量,先画哪个量?怎样画?
②题中另一个量又该怎样画呢?画长些还是短些?长多少?短多少呢?
(3)学生自主完成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汇报。
(5)比较两种算法:你比较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设想:
(四)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设想: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十分注重“双基”的训练,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中,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同时在练习题呈现方式上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1.基本训练:
(1)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运动员人数占五分之三。
女运动员人数=运动员总人数 -( )
女运动员人数=运动员总人数×( )
(2)鸟巢和水立方共耗资10亿人民币,其中水立方耗资是总数的五分之二。
鸟巢的耗资=总数 -( ) 鸟巢的耗资=总数×( )
(3)修建鸟巢,原来用钢材50万吨,现在用的钢材比原来节约五分之一。
现在用的钢材量=原来钢材量-节约的钢材量
现在用的钢材量=原来钢材量×( )
2.巩固应用:
参加北京奥运会男运动员约有4000人,女运动员人数比男运动员多四分之一,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多少人?女运动员有多少人?(线段图展示)
3.开放作业(我的2008)
在上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获得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共63枚奖牌的好成绩。在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根据备战情况,特提出以下目标:
2008年奖牌总数比上届多九分之二
2008年金牌总数比上届多八分之一
上届奥运会上我国传统项目共获得23枚金牌,2008年这些传统项目要比上届多二十三分之三
你能算出我们国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目标吗?
(五)全课小结,回顾所学: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P70页第三题 P70页第四题
关于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52至5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三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说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首先出示旧知,以回忆只是为目的,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后出示大家熟悉的动画片人物——蓝精灵图片,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六、说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蓝精灵带领大家一起探究新知的情景,提出问题:“还剩多少本”?,计算完了又问:“计算出结果后,用哪种方法证明差是否正确?”教师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七、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我出示蓝精灵图片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计算出结果后,用哪种方法证明差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练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八、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关于数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
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例1(1)方程(a+2)x+(b-1)y=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b的取值范围。
(2)方程x∣a∣–1+(a-2)y=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的值.
例2若方程x2m–1+5y3n–2=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已知下列三对值:
x=-6x=10 x=10
y=-9y=-6y=-1
x-y=6
2x+31y=-11
(1)哪几对数值使方程x-y=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的解?
例4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数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
习题8.11、2题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102页3、4、5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2-22
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模板07-13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20
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11-12
数学《数轴》说课稿10-27
《用数学》说课稿08-05
数学统计说课稿06-26
数学说课稿05-31
《数学乐园》说课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