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3-02-24 10:48:4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例2是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

  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转化。例2以及练习十四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

  用原有的方法解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题比较麻烦,转化后的解题十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

  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这句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使题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

  解答转化后的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求女生人数就很方便了,因为原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会转化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练习中的分数问题也是在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呈现图形直观,填写应联想的分数,降低了转化的坡度。学生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条件下通过推理实现转化。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⒉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好数学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9页:

  学习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时划分】

  共计3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信息 1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直接寻找问题答案 1课时

  机动 1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策略(1)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7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学重点】

  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生活场景图,小明、小华、小军星期天去超市买笔记本,看解了哪些图后你了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这些信息和问题,你能否用一个方法把它们又简便又清楚地整理一下?

  大家试一试。交流。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1)列表的方法:

  (2)画 的方法整理:

  3本 18元

  5本 ?元

  (3)画线段图(图略)

  比较三种方法的共同点:使我们对信息能有一个更清楚地了解。

  2、解决问题1:小华用去多少元?

  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交流。

  (1)根据表格来交流:可随学生的回答,在表格的上面分别增加列名:数量、总价、单价

  看第一行,知道了总价和数量,可以先求出单价;看第2行,可利用算出的单价和数量,算出总价

  (2)根据线段图,你能否想出别的解法?

  比如:18+6×2=30(元)

  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提高我们解题的水平和正确率。

  (二)解决问题2

  1、提问: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吗?

  学生在书上把表格整理好,然后根据自己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

  交流:

  18÷3=6(元) 42÷6=7(本) 或 30÷5=6(元) 42÷6=7(本)

  2、比较: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校对以后,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字典图)。让学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表整理,再解答并交流,最后说说解题思路。

  借助“15×28”让学生说说简便算法。

  2.“想想做做”第2题(购球情境)。

  问: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如何理解它?

  完成书上的表格。并逐一解决。

  交流: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有什么好处呢?

  五、布置作业:

  第67页第3、4题。

  要求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后再解答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环节,使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理解信息的转换,能够根据信息列式,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着重突出以下两点:

  1.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动手画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比直观图更加清晰、简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借助画图、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对比归纳,建立模型。

  例8和例9分别出现了两种问题的数学模型。在例题教学以后,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等题目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问题的共同之处:单位数量不变,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总量不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片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交流课前布置的学情检测卡内容。

  2.集体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条件)

  4.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21元。如果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求单位数量和求总量的实际问题,做好知识准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到这两道题的联系,并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整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1页例8。学生认真读题,发现信息。

  (已知条件: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所求问题: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圆片代替碗,摆一摆题中的数量关系。(课件展示数量关系示意图)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小组讨论,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列式:18÷3=6(元)

  6×8=48(元)

  从图中可知,买3个碗用了18元,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一个碗的价钱,用除法计算。买同样的碗,说明碗的单价相同,也就是一个碗6元,求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就是求8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独立尝试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求单价,再求总价,也就是先除后乘,列成综合算式为18÷3×8,可以用脱式计算。

  18÷3×8

  =6×8

  =48(元)

  3.回顾反思,对比总结。

  小组合作验证计算结果,然后汇报。

  [通过刚才的计算得出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48元,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18元,和题中的已知条件正好相符,说明做对了]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程老师要和咱们一(一)班的小朋友一块儿来学习,我感到特别高兴,你们也高兴吗?

  程老师听说呀,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上课时,每位同学都能坐得端端正正,而且善于开动小脑筋。今天,咱们也让在座的这些老师们看看我们的精彩表现,好吗?这里,老师还特意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礼物盒,咱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组学得最棒,得到的礼物最多!

  师:现在,程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下秋天里的景色。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配乐情景:美丽的秋天)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秋天美吗?

  师:确实很美!那你们知道吗,在这些美丽的画面中还藏着好多的数学问题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发现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习例1

  师:请看,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这几个小朋友玩得可开心啦!

  (课件出示扑蝴蝶图)

  师:同学们好好看看,左边有几个小朋友?

  生:4个。

  师:那么,右边呢?

  生:2个。

  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左边有4个小朋友,右边有2个小朋友。你们能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吗?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讨论)

  师:好,谁能把你提出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生1:4+2=7。

  师:4加2等于"7"吗?

  生:不是,应该等于6。

  师:你再说说,4加2等于几?

  生1:4加2等于6。

  师:对了,4加2等于6。但是,这是一道算式,不是一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好吗?

  生1:好。

  师:谁再来说说你提出的问题!

  生2:合起来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真不错,都已经学会提问了!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问题?

  生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瞧瞧!这位同学也会提问啦!他提出的问题也是"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真是好样的!

  师:那你们知道"一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合起来。

  师:说得好极了!"一共"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来,同学们把小手拿出来,跟着老师一块儿边说边比划--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把左边的4个小朋友和右边的2个小朋友合起来!同学们,咱们自己来一遍好吗?

  (生活动,师引导)

  非常棒!你们知道吗?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合起来。

  (板书:)

  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大括号",(跟着师读)它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同学们都认识它了吗?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适时板书:?人)老师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一个问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问号!问号表示这是一个问题。

  师:那么,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列式呢?

  生:加法。

  师:你们同意吗?

  师:老师也同意!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板书:+)

  师:谁来列一道加法算式?

  生:4+2=6。

  师:对!这里的"4"表示什么?"2"呢?很好!把左边的"4个"小朋友和右边的"2个"小朋友加起来,一共是6个小朋友!4+2=6。请大家齐读一遍!

  (板书:4+2=6。生齐读)

  师:谁还能列一道加法算式?

  生:2+4=6。

  师:对吗?

 三、做一做2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一起开动脑筋,解决了藏在画面中的第一个数学问题,知道了一共有6个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小朋友捉的蝴蝶都上哪儿去了吗?

  师:其实啊,这些蝴蝶已经飞到咱们身边来了!看看!每个小组都有一块这样的小白板,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蝴蝶。(出示师白板)

  师:请大家先在小组内数一数小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蝴蝶,组长负责写在白板上。好了,请组长把小白板拿到桌上来!开始吧!(出示)

  (师巡视,走到一组,停下)

  师:说说你们的`,左边有几只?右边呢?(生回答)老师来看看,左边有4只,右边有3只,对吗?(师拿板)还有哪个组想说说?

  师:你们也说得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那合起来呢?(手势)合起来可以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什么符号表示?(大括号)

  师:同意吗?老师为每个组各准备了一个大括号,小组的同学商量商量,商量好了,就贴上去吧!

  师:贴完了吗?好,我来看看!嗯,不错!我再看看其它几个组(巡视),你们都很棒!

  师:大括号贴好了,现在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好,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上一个"?",表示你们的问题。(师边举白板边说)

  师:我们来看看,这是第2组的。你们提的问题是什么?(指"?")你们组谁来告诉大家?(生)

  师:你们组呢?(转向另一组)

  生:也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师:其它组的问题也和他们一样吗?好,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列式计算吧!组长在小白板上列式!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的算式!

  生:4+3=7。

  师:你们同意吗?哦,你们组一共有7只蝴蝶。

  师:很好。还有哪个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算式?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学习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如: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8吨水10吨水

  水费12.8元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②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用比例来解决。

  ②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1.教学例6。

  (1)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4)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活动三:课堂小结。

  板书: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 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学生独立完成。

  5. 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P63~64例题和试一试、P65“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习有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天,小明妈妈下班回家,正要开门时却发现钥匙掉了,你帮助小明妈妈想想办法,如何把打开?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较好?

  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场景

  (1)说一说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问题:

  (1)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元?

  (2)小军用42元可以买多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