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3-01-18 09:57:3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的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的教案(15篇)

数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

  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4、公式。先让学生试着,再交流。

  三、试一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数学的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

  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

  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数学的教案3

  教学内容:

  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0、1、79、 、0.25、0.6、100、 、 、 、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

  二、探究新知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 ;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

  ② 的`分数单位是( ),它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 ,每段长米 .

  (2)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 ,它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3)10个0.001是( ),10个0.01是( ),10个0.1是( ),10 1是( ),10个10是( ).

  (4)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 )位数;最低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有( )位小数.

  (5)最小的四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它们相差( ).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并说明理由.

  (1)自然数既可表示有“多少个”,又可以表示是“第几个”.

  (2)0不是自然数.

  (3)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五、布置作业.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9÷11 16÷12 14÷21 39÷26

  2.把下面表中的各数互化.

  小数

  分数

  百分数

  0.75

  120%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朗诵会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亿以内数的读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含有数字的小文章,做成幻灯片(或卡片),并对每篇文章进行编号.

  2.教师准备一些写有“读书小能手”的证书和同等数量的大红花.

  活动过程

  1.学生抽号,教师按号出示幻灯片.

  2.学生抽完签后立即开始朗诵,其他学生监督,要求特别注意其中数字的读法.

  3.对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颁发“读书小能手”证书,并授予大红花.

  智力拼数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结构,并能快速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

  1.若干组数字牌(上写零、一、二……九等大写数字)和文字牌(上写十、百……千万等数位)

  2.若干组写有亿以内数的纸牌(如13459000).

  活动过程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教师出示纸牌,学生进行拼数.

  3.最先完成拼数的小组举手示意,其他小组停止拼数,共同检验.

  4.拼数正确记2分,错误则扣1分.

  5.分数最高的小组胜出.

数学的教案5

  蒙氏数学教案

  按颜色分类

  活动目标:

  1.能够辨识五种不同颜色、三种不同形状,建立起幼儿对颜色和形状的认知。

  2.通过对不同形状卡片的堆叠,能够进行一些手部细微动作,锻炼幼儿的手部小肌肉。

  活动准备:

  取红黄蓝三色纸板,剪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纸片,每种图形每种颜色5个。

  活动过程:

  1.走线,教师弹琴,让幼儿跟着音乐走线。

  2.线上游戏:《好朋友抱抱抱》

  第一轮教师请出6个小朋友,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两人抱抱。(找到旁边的好朋友抱在一起)重复两次。第二轮教师可请9或12人一起来玩,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三人抱抱。(找到旁边的三个人抱在一起)重复进行两次。

  3.回座位。

  (1)教师按顺序出示三种颜色让幼儿认识。

  (2)游戏:《小花快快开》。

  游戏过程:教师先请3个小朋友上来玩一次游戏,给幼儿按顺序

  带上圆形三色卡片,站成一排。教师说红色小花快快开,带有红色卡片的那个小朋友双手上举打开,并且向前走出一步。教师再提问幼儿:“你们看看红色小花旁边的小花是什么颜色呀?”幼儿回答:“是黄色,他们两个是离得最近的”。教师请小朋友一起说黄色小花快快开,请出黄色小花。以同样的方式请出蓝色小花。引导幼儿说出三种不同颜色的.名称。

  (3)教师按顺序出示红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让幼儿认

  识。

  (4)游戏:《拼小猫》

  游戏过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的圆,教师说,小猫的耳朵是红色的三角形,眼睛是黄色的圆形,鼻子是蓝色的三角形,嘴里咬着的面包是黄色的正方形,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把小猫贴好。请出两位小朋友给小猫贴上耳朵,两位小朋友给小猫贴好眼睛,一位小朋友贴鼻子,一位小朋友贴面包。引导幼儿说出红色的三角形、黄色的圆形、蓝色的圆形、黄色的正方形等名词。

  (5)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将相(来自:WWw.HnnscY.com:认识蓝色数学教案)同颜色相同形状的卡片归类到格子

  内。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5.游戏《找朋友》。

  教师可把全班幼儿分为9个一组上来玩游戏,分别带上三种颜色三种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记住自己的颜色和形状。游戏开始,教师可

  以任意说出一种颜色或形状,如教师说“红色”,则请带有红色任意形状卡片的三位小朋友拉着手一起站出来,看看谁最快最准,并给予表扬或奖励,并分别报出自己的两个同伴的形状。游戏可多次进行。(应适当调整幼儿的数字,尽量避免重复)。

  活动反思:未考虑到幼儿对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多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辨认家中的家具颜色及形状

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十一的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

  二、学习估计的知识

  (一)教学例4

  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你画出的线段应是什么样的?

  3、各小组派代表演示。

  4、对比交流,找出不足,讨论:怎么画会更准确一些?

  5、再次派代表修改。

  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

  (二)教学例5

  1、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说己估计的方法。

  (三)估计的方法

  三、做一做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

  (3)比较,你估计的准的原因在哪儿?

  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

  第3题:小组实践。

  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习十

数学的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老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老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老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老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老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老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老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老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老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老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老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老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老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老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老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老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老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老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老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1数到10。

  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板书: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2、比一比: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提问:怎样比较○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指名说。

  3、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多或少的。

  4、学生动手操作: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②第一行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么办?

  三、练习

  1、p11、12练习一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

数学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并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25%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主要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动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④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是学生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学生互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了解我们自己的学习进步、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解他人的'学习状况,帮助自己学习上取得进步。

  内容设定:

  伙伴们评评我: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通过学生的互评,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用五个小正方体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图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状,接着,创设小狗观察礼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有困难的可用学具模拟体验)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并判断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物体的范围逐渐缩小。整个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体验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判断图片观察位置的练习,例如:“有两个侦察员明明和莉莉,他们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间房子,请你分别标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说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车的平面图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数学中充满了美,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展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练习中安排的“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赏一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图片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去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历来是教师的专利,本节课我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数学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规律进行推理,并能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能主动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美。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 编织绳 小鱼

  活动过程:

  一. 情境导入今天小猫过生日,邀请了小狗小兔和小猴来做客,它们各走一条路,请小朋友来看一看它们走了哪三条不同的路。

  二.发现规律

  1.观察三条路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形状.大小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观察每个小动物食物的排列规律,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横线上应该填什么特征的.食物。

  三. 幼儿操作

  1.教师示范,请幼儿认真观察。

  2.幼儿自己运用一定的规律串小鱼。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鱼是排列的。

  活动延伸:

  在区域投放不同特征的珠子请幼儿有规律的进行串连。

数学的教案12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数学的教案13

  新知识点:

  1、了解数据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调查及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1、了解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

  3、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的统计知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会把统计的结果在统计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比赛,同学们想一想组织下面的什么活动好?

  1、出示:踢毽子、跳绳、拍球、套圈

  学生自由选择。

  为了使大家都满意,我们来统计一下。

  2、出示统计图。

  3、根据数据在统计图上涂一涂。

  4、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学生。

  (2)喜欢()活动的人最多,喜欢()活动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猜测他最有可能喜欢()活动。

  (4)你认为你们班最好组织什么比赛?

  二、课堂作业:

  调查本班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后制成统计图。

  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出,一共调查了()名学生。

  2、参加哪个组的人数最多?哪个组的人数最少?

  3、唱歌组比美术组多()人?

  4、电脑组和手工组一共有()人?

  三、: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统计,统计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它的用处在于可以直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非常直观。

  教学回顾:

数学的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数学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及难点是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掌握旋转的性质。主要的知识点包括图形的旋转和旋转的特征:

  图形的旋转:

  (1)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动的点是旋转中心;

  (2)图形的旋转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决定。

  旋转的特征:

  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变化。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从物体的旋转抽象到平面上图形的旋转,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和交流等方式来研究和认识图形的旋转及其性质。

  本节主要是利用旋转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在教学中,应通过学生操作,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掌握旋转作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旋转作图,加深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1.旋转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本节仍然通过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如时钟上的秒针、分针、时针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等给出图形旋转的大致形象。如图20-11中的图案都可以看作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绕着某一点按一定的角度旋转若干次而成的。

  2.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原图形经过旋转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3.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确认“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每一点与它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基本性质。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案10-16

数学的教案08-27

《数学广角》数学教案11-28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课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08-23

数学欣赏教案11-18

数学活动教案06-18

《数学广角》教案04-06

《数学宫》教案09-29

小班教案数学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