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9 14:47:1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

  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板书:

  23+45= 12+25= 24+55= 26+13= 41+52=

  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

  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35

  +37

  教师边强调竖式的书写规范边列出竖式。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算,应该先从个位开始算,5+7是多少?(同学答:12)我们发现,个位上加起来的和大于10了,我们之前学的不进位加法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先看书上,看怎样通过数小棒计算这个题。

  同学看完后,教师加以指引和解说。

  师:我们看到,5个小棒和7个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个小棒。我们把其中的10个捆成一捆,剩下了两个小棒。再回过头看看竖式,我们不妨将数小棒的办法挪过来,也用“捆起来”的方法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就是将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进1,然后剩下的2写在结果的个位上,这样,我们的个位就算好了。现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结果,还应该加上之前进上来的那个1,也就是在数捆数的时候还应算上后来加上的那一捆。这样,我们就把十位也算出来了,结果就是72。

  板书:

  35

  +317

  72

  教师解释清楚计算原理后,继而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规范书写,只要有这几点:依然是各位对齐;加号横线缺一不可;进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点;“1”的位置应在下面那个加数的十位与个位之间。

  2、随堂练习。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大家都学会了没有啊?为了检验大家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识,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动手计算课本14页做一做的三道题。

  56+37= 46+24= 29+5=

  教师请三名同学上讲台计算,并在教室来回巡视,观察同学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师:好,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做好了,我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教师点评,并及时纠正错误,再次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学们都掌握了没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练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二的4、7、10、11题。希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仔细、认真地写,写整齐、写规范、写正确,注意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错了。

二年级数学教案3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数一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 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四、关注知识储备差异,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在本节课中,小组之内以及小组之间不平衡。由于小组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小组之间没有可比性,小组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成了某几个小组的表演,一部分小组则成了陪衬,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同时小组合作应该是长期合作,而不是临时合作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使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变得合理,平衡。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

  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二年级数学教案7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第6题,注意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比如学生根据第一幅图说出:有16个草莓,按每4个一份平均分。这样,在让学生弄清分什么和怎样分的同时,正确确定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接着,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出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第7题,写出除法算式。呈现给学生的是写有文字的卡片纸,脱离了直观图。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第9题,填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是为学习用2~6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而设计的。

  第二小节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P23-34]分为7课时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第一课时[P23、24、25]

  内容:被除数不超过12[例1、做一做第1题、练习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究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注意点:

  1.提供学生探究12除以3的商是多少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学习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注意例1中第1小题与第2小题的对比。

二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故事: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看图片提问: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三、新授: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

  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巩固练习

  1、 摄影展览,连一连:

  小猴子照出来的是:

  小兔子照出来的是:

  2、下面个图分别是在车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4、连一连,并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5、 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四、 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 32÷8= 48÷8= 56÷7= 64÷8= 21÷7= 49÷7= 40÷8=

  2、算一算。

  5×()=35 6×()=42 49÷7=()

  32÷8=()24÷8=()6×()=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xx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xxxxx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xx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4-08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4-08

二年级数学教案12-27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4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31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8-27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8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4

二年级数学教案12-2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