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24 13:27:1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习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五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示数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学生感知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1~5各数实际意义的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摆圆片)

  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学生小组内讨论)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的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评:教师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引入,创设了儿童喜欢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操作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提问:你能根据所摆圆片的个数,从你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讲述: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提问:我在计数器上拨了几个珠子、(1个)又添了几个、(1个)现在是几、2添上1是几、3添上1是几、4添上1是几、

  下面请大家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3、5、2、4、1,学生一起操作)

  谈话: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写一写。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说一说。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

  随着学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现实物图。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4号楼3单元)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1~5这几个数,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在写一写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写数水平上,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数,然后再重点讲解,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性强。同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三、巩固新知

  1、小朋友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吗、

  教师节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现庆祝教师节图)

  提问:仔细观察,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哪位同学能用数说说你所看到的事物、(1个男孩拉琴,3个女孩跳舞,4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学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现数1、2、3、4、5……

  2、抢答:看图说数。

  出示图:3根黄瓜,5个西红柿,2段藕,4个萝卜,1棵、白菜、。(随着实物图的不断出现,学生站起来说数,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3、猜数游戏。

  (1)2后面的数是几、

  (2)3和5之间的数是几、

  (3)4前面的数是几、

  你们也可以与同桌互相玩一玩猜谜的游戏。

  4、你们爱吃水果吗、

  屏幕出现水果图:1个西瓜,2个菠萝,3个梨,4个草莓,5个香蕉。 这些水果分别有几个、

  5、出示花瓶图。

  在这幅图中,每个花瓶里都缺少几朵花,用水彩笔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画完后,用实物投影将图画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评:练习设计形式新颖,层次清楚。特别是第3题猜数的游戏,实际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练习时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大量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看谁写得最好、猜数游戏、找找生活中1~5各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教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体现了儿童“智慧长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1~5各数以及它们的顺序,实际也渗透了这几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对这五个数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练习中的猜数游戏,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完1~5各数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实例。此时,教师又将与1~5有联系的生活中常见的几楼几单元等实例呈现给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与这五个数有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已经陆续学习了一些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较小的质量单位。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二年级(上册)

  认识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

  认识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级(下册)

  认识千米,1千米=1000米;认识吨,1吨=1000千克。

  本单元编写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一道考虑题,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关于计量和丈量工具进步发展的历史事实。具体布置是先教学千米,后教学吨。

  1.认识千米。

  例题先出示四幅画面,显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同学:

  计量路程或丈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给同学一个鲜明的印象:

  计量很长的路或很长的长度时,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时要给同学讲讲画面中标志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南京还有98千米,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还要让同学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练习中经常使用。

  教材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教学的重点是协助同学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先联系学校操场上的跑道,告诉同学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同学对100米已有具体的感知,所以“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让同学对1千米是多长有初次感性认识,又讲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材继续让同学联系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长是200米、250米还是400米,通过简单的推算,算出跑道几圈的长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虚对千米的感性认识。要注意,这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根据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的长度,重点进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两次推算不必都进行。不过,重点进行的那次推算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教材这样的布置,较好地落实了《规范》的要求:

  让同学体会1千米,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想想做做”紧紧扣住体会1千米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考虑。第1题结合看路线图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把20xx米换算成2千米,为第3题作铺垫。第4题通过选用适当的单位,体会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是不同的,积累一点正确使用单位的经验。第5题以比较数的大小为基础进行长度的比较。第6题教学看铁路路线图,并进行有关千米的笔算和估计。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实用的技能。教学时,不求同学估计得很精确,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计的方法和考虑,激发估计的兴趣。

  2.认识吨。

  教材中关于吨的编写思路与千米很相似,也从几幅画面引入吨。首先告诉同学港口码头上的大批货物、列车要装运的大宗物品、集装箱里的货物,都要用吨作计量的单位。接着利用画面配合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了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吨。形象具体地讲了1吨,以和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教材充沛考虑到同学体会1吨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收集了一些实际的素材继续协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40个小同学的体重、1000棵白菜、2头牛、20包水泥、5桶油、10头猪,它们的总重分别都是1吨。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体验,有助于同学发生对1吨的体会。特别要注意的是教材还让同学从1桶水10千克推算几桶水1吨,从2块砖5千克推算几块砖1吨,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块砖体会1吨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题,通过填写合适的单位,让同学再次感受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时使用的单位。第6题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关于吨的四则计算。

  练习六的前两题是知识整理,其中第1题通过填写单位,使同学明白吨和千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千米和米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长度与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单位。第2题练习单位换算,既有本单元教学的吨与千克、千米与米的换算,还有前几册教学的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的换算,是一次对计量单位的整理活动。第3~6题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了空间与位置、时间计算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好。第7~9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仍然紧扣体会1千米设计。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布置的活动能激起同学的兴趣,协助同学对1千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既空虚活动内容,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3<(0="("2="">(),()<4,()=1,()<3>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等于,大于

  <,=,>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10-18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