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16 08:17:4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3的倍数的特征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12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一)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 18个20是多少?

  小结: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复习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引入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二)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提问: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四)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例1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675缩小10倍呢?

  (五)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

  (二)提问: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依据是什么?

  (三)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4个9.76的和是多少?

  5个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据填结果。

  () ()

  () ()

  ()x()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七、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1。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计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6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