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5-31 15:26:2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 认识物体)

  [说明: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 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 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 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 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 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 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 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 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 要求学生想一想: 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 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 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 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 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总结延伸

  1.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 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

  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5篇】相关文章: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六篇05-12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05-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5-23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6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5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4篇05-12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3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五篇05-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七篇05-29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