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25 15:21: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通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习:课件出示。

  3、练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点子图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点子图上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

  2.注重对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1.出示阅兵仪式的队列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为什么这样列式?

  2.引导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知识性课题。

  3.估一估:乘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12的结果。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把整体分块求积的方法吗?请你们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写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

  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把圈点子图的过程和算式对应说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归纳提升,引出转化法:

  师: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这个新问题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或者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都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XXX,来自XXX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所选择的说客内容《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今后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和其他空间图形知识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要求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

  3、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框架。

  学具:平行四边形、图钉、硬纸条、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和剪刀等。

  二、说教法

  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容易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教法上我以观察教学法、练习法为主。

  三、说学法

  这节课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运用互相讨论法、尝试练习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主题图进行导入: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并提问: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通过楼梯扶手、推拉门,揭示课题,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

  2、动手实践,感知特征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的发展有无,都要一一通过练习进行检验,这个环节我结合课本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基本练习:画一画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3、交流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1、知识目标:

  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

  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素材,既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活动体验探索新知→→全课总结,系统梳理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定的几秒。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应该是有效的。

  2、观察、探索、体验分与秒的关系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那就又反过来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3、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验了1分钟。我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

  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让学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有利于“分”时间概念的建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导出2时等于多少分了。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境,图上提供下列信息:7:30离家,7:45到校,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培养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规律,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时间单位的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应用,内容较为重要,所以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点,能正确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和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由于这几个相邻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与以前学习的十进不同,以前的学习经验对本课有负迁移作用,同时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也给本课教学加深了难度,因此教学难点也是时分秒间的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用尝试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图示法等教学方面有机结合。本节课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尝试计算经过的时间,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求经过时间,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钟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本课教学的学法培养方面主要做到二点,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会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掌握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中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聪聪学习时的情景)

  师: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后,聪聪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了。

  1、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师:这是聪聪数学日记中的一段话:“学习了时间的知识,我发现时间真的很宝贵,我决心改掉做作业磨蹭的坏习惯。原来周末完成家庭作业需要2小时,现在完成同样多的作业,用了110分。”聪聪有进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难发现聪聪有进步,学生都是看她完成同样多的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是否少了。怎样判断他所需的时间了呢?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并板书。

  可以先把2小时与110分化成相同的单位,也就是先进行时间单位间的换算。板书: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再进行比较。①1时=60分,2时=60分+60分=120分>110分;②1时=60分,110分等于1小时多50分,还不到2小时。从中都可以看出聪聪现在做家庭作业的速度快了。

  【创设“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聪聪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这一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珍惜时间。同时以“聪聪有进步吗”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关注引向比较两个时间量上来,进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刚才同学们应用时分之间的进率进行了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请同学们快速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62页做一做第1题。3时=()分4分=()秒

  (2)63页第2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请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

  2、学习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师: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聪聪还特意制订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聪聪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6:30——6:45起床、洗漱

  6:45——7:00晨读

  7:00——7:20吃早饭

  7:20——7:35去学校

  上午7:40——下午3:45在校学习、吃午饭、午休

  下午

  3:45——4:00回家

  4:00——4:30自由活动

  4:30——5:30做家庭作业

  5:30——6:00吃晚饭

  6:00——8:00课外活动

  8:00——8:10洗漱、睡觉

  师:聪聪每天早上起床、洗漱要用多少时间?你是怎样知道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以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为素材,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聪聪每天早上起床和洗漱需要多少时间,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时间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预设:在具体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学生可能会借助钟表推算,也可能直接计算。无论学生想到了哪一种方法,都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再鼓励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钟表.

  如第一题是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也可以直接计算:45-30=15分

  师:看看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从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中任选一件事,算一算他完成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

  (2)你是在何时做这件事的?你用了多少时间?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聪聪每天做的事是三年级学生所熟悉的,他们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积极组织学生交流,在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计算经过时间的同时,了解他们各自的时间安排,并适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二、巩固内化,应用新知

  师:在聪聪的生活中常常需要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时间的计算),例如;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等,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让我们一同看看。

  1、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1)请学生说说:图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若学生没提出书上所说的问题,老师提出来,请学生帮忙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2、64页第5题

  请学生独立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解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直观演示。

  3、66页第9题

  请每个学生填写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时间安排得比较合理。

  【从模拟的情景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1、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是从8:20开始,现在时8:56,这节课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

  这这三十多分钟时间里,你学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这节课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这样一个问题,紧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反思自己还存在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提出的疑问可采取同伴交流当堂解决,也可课后查找资料。】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仁们,大家好!我说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这节课我借助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提下设计了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扩展,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平均分的经验。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组成,会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情感目标(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创造性。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参与这节课。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作为第一个整合切入点。通过播放动画,以小猴子的口吻提问,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利用白板的直线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分蛋糕,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通过聚焦放大“平均分”,从而强化平均分,体会其重要性。在教学分数组成及其含义时,通过借助白板里的工具尺子及书写批注等功能,并利用遮挡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在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迁移,由平面的图形到生活中的钟面上的分数。直接通过白板的资源库调出钟面,让孩子们“拨动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表示钟面的1/2,1/4等。”学生通过先思考再操作,这样可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另外,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让孩子们比较分母是一的分数的大小,而是,采用让学生先把圆的其中一份画上斜线,然后通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观察、讨论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分层练习题,加强巩固应用。

  整节课是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获取知识,在灵活应用中发掘创新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并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五、说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比一比,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同时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同时板书)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面积概念的建立学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面积的第一层含义时,我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觉到“面”的存在,并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再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出封闭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从观察、重叠的直接比较法到通过摆图形的间接比较法,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和测量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通过投影展示、小组交流、学生互评从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样,不能比较”、“只有面积单位统一才可以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就使统一面积单位成为学生思维的需要。)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板书)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3)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4)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书: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板书:平方米)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纸的下面出示1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通过直观比较,揭示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本质区别。]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这两句话便于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这组判断题,有助于学生比较和区别周长的面积的不同含义,建立清晰的概念。]

  (巩固练习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达到活跃思维、发展个性,使信息反馈的创造性和深刻性达到新的境界。)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七、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三、五两个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

  3、重点、难点: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cAI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杭州游玩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动物”和“过山车”等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示的小朋友们被售票员阿姨拦在“动物园”门口,针对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回答售票员阿姨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在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时所设计的第二个过渡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后带着小朋友去杭州游玩,第一站到动物园,遇到买门票付钱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们班有53位小朋友,门票要8元一张,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出:53×8的算式,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又根据小朋友进动物园时着急的心切,结合课件的情境,对学生讲到: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队伍的前面,怎么办呢?瞧,售票员阿姨想了一个好办法,她对小朋友说:“你们不要急,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到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这时我设计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赛题:14×2、31×30、214×3(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四道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说出结果的比赛题:1个532个533个5310个53并要求小朋友想想:3个53和10个53合起来是几个53?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53写成乘法算式:53×13,这样,

  由复习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识,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准备。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得到的53×13这个算式,先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向学生提问:①你会说一说53×13的意义吗?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积,再求53×10的积,最后把53×3和53×10的积相加。)我进行板书,在竖式中分三个竖式标明乘的箭头。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积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689然后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让学生进行算法的探讨。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用个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积是表示159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积表示53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1、尝试练习利用课件中的情境杭州游玩到达第二站“未来世界”提出几个问题:①、门票48元一张,要给我们班53位小朋友买门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钱?②、进了“未来世界”后,我们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过山车”,“过山车”每人要付16元,你能帮忙算一算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钱吗?③、这次杭州游玩在小朋友们开开心心中结束了,我们现在要乘车回家了,可我们的司机师傅给我们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感谢呢?(付车费)那谁能帮老师算算;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车费,我们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给司机师傅表示感谢呢?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2、巩固练习出示小马虎做题:52677557×43×13×29×36156xxxx75302208671515136469018251812小马虎做的这四道题中,前三小题错在对位上,第四道错在计算的进位上。这题主要启发学生不能当小马虎,不能犯小马虎这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发下的纸上找出错的原因后订正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算法,明确算理,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懂得认真计算的重要性。3、加深练习: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会填吗?□84□×7□×□7□□□1□3□□□□□□□6□□□□这里出示两道填数题,对练习稍以加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延伸练习:由杭州游玩结束,我向学生发问到:下次我们全校小朋友都要来杭州游玩呢,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吗?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设计亮点:

  第一,教学设计围绕杭州游玩这一情境,并从中渗入买门票付钱等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学过程利用鲜明的、学生感性的(动物、过山车等)课件,具有动态生存性。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合部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积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689板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半独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这样不仅美观、简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平,公平的分我们也叫做“平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 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习,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习,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三年级下册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图形面积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打基础。

  2、教学目标

  (1)、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3、教学重点: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教学难点:

  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动手操作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1)面积小的长方形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它的面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想知道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揭示课题并板书

  3、学习新课:

  (2)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

  A、出示长方形面积24平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

  B、出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

  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

  F、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通过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说学生:

  由于“等量代换”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换,对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边引导边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样代换,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难点: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三个大的环节。一是,结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二是,创设情境,将等量代换不同类型的三种情况,融入到三个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三是,图形之间的代换,从实物过渡到图形。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结合历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非常聪明的孩子曹冲,他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简要的`概括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大象的质量和石头质量相等的这个关系,引出数学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换”,由此引入新课,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能像曹冲那样敢于挑战生活中类似的难题,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创设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一是动物园中小动物们的水果交换大会,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高兴地相约到游乐园里玩耍,玩的种类很多,通过过聚光灯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跷跷板的两个小动物身上,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情境,跷跷板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午时分,小动物们恋恋不舍的离开游乐园去餐厅去吃汉堡、薯条和可乐去了,从而引出第三个情境,快乐的餐厅。三个情境串联了起来,让学生在小动物们快乐的氛围中,逐步地学习新知。

  三个情境,前水果交换大会和跷跷板游戏突出了等质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而快乐的餐厅则是等价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下面做具体的说明。

  情境一:水果交换大会。三个层次,首先换的是菠萝和苹果,体会天平平衡时,两个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体会只有两个量相等才能代换,得到“1个菠萝的质量和3个苹果的质量相等”,形成第一个条件;第二次换的是苹果和香蕉,得到第二个条件“1个苹果的质量和2根香蕉的质量相等”;这两次交换都是可以直接换的,第三次是用菠萝换香蕉,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必须通过中间量“苹果”进行代换,并要求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清楚地体现出代换的过程,汇报交流时,利用视频台展示学生的成果,交流换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强大的互动优势,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苹果换成香蕉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不仅形象的再现了替换的过程,而且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互动交流,形象的再现,是白板赋予了课堂以生机和活力。另外,通过对比换前图中有苹果和换后图形中只剩下了菠萝和香蕉,让学生明显的感受到苹果这个中间量在前后代换中所起的作用,

  总之,在换不同水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同时强化了“质量相等,可以代换”的思想,而且让学生在换的过程中想一想、画一画、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动作用,体会中间量的作用,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方法。

  情境二:跷跷板游戏。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跷跷板,跷跷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质量和1只猴子的质量,然后,直接引出问题:2只熊猫要和几只兔子玩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在这里故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缺少条件,也就是熊猫和猴子的关系。接着教师随着学生提出的建议,补充条件“4只小猴子的质量和1只熊猫的质量相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用比较简捷的方式,体现等量代换的过程,在视频展示学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让学生演示代换的过程,清晰明了,并标注算式,将演示过程抽象出算式,指导今后的学习。

  总之,在跷跷板游戏的过程中,一是重点突出,让学生寻找、补充缺失的条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关系才能进行代换,体会中间量在等量代换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换的全过程,从不同等量关系入手进行等量代换,展示出学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重视语言表达、推理说明,通过语言,将操作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为建构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打下基础。

  情境三:快乐的餐厅。重点是让学生运用“推理联想”的方法,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当课件呈现了“4个汉堡的价钱等于8份薯条,3份薯条的价钱等于6杯可乐”两个条件时,让学生展开联想,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创设条件,使问题趋于简单化,由于有联想作为基础,学生很快的解决了“1个汉堡,3个汉堡可以换成几杯可乐”的问题,

  最后小结:“中间量”就像是一座桥,它沟通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巩固应用,提升等量代换思想的现实意义。通过图形代换,猫,狗,鸡玩跷跷板的游戏,以及古人换物。设计意图:用现代生活和古人换物的不同事例,对比出等量代换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其现实意义,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顾总结,交流提升认识。让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收获,明确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习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 2/4 、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习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m2=()Cm212dm2=()cm2

  3、100dm2=()m2400dm2=()m2

  100Cm2=()dm2900cm2=()dm2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1、笔算热身赛,在这一环节,侯老师让做起的学生站起来,然后通过答案又让做对的学生坐下,最后让站着的`学生讲解。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教师可以全面掌控学生联系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2、侯老师在引出题目的情境创设自然,感情真挚,让我们觉得数学也可以有感情,并从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野生动植物。

  3、在课堂上,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而且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评价。“如果你是老师,怎么评价?”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4、侯老师在要求估算“445+298”时,有位同学说450+300-7,老师处理的很好,他告诉学生这是另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后面还提到按这位同学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尝试笔算后,请一位学生上黑板讲解过程,侯老师还让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提问,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其中道理,处处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然后教师质疑,“1从哪来”“从哪一位算起”进一步强调一些关键问题,从而突破难点。

  6、从学生的错题中找素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整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教师只是问题引领,而学生在真正体验做数学。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及学情。

  1、教材地位及内容简析

  (1)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认识分数》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两个单元之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知识点包括有:分数部分----进一步认识分数,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及认、读、写分数,能说明分数的意义;面积部分----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本课属于农村题材的实际场景型实践活动课。从内容上来看比较缺乏趣味性,都以观察---提问---回答---小结为主。

  2、学生背景。

  对于班级里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他们对农田比较熟悉,对于农作物的知识了解的也比较多。鉴于此种情况,可选择创设试验田情境来设计活动。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增强学生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数学的喜爱,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纸、信封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学有良方离不开教有善法,教有善法离不开学有良方。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配合使用谈话、演示、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再好的教法也必须依据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收获知识,收获学习技能。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伴随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播放农田景象,引入课题---《我们的试验田》。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为后继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提供素材,逐步巩固。

  为了便于对试验田进行管理,我们计划用不同的年级来管理不同种植区域。课件出示各区域对应负责的年级。你想了解我们的田地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一年级的小朋友负责为一片玉米地浇水。出示玉米地及学生浇水图片。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的惯性和前面刚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会自然提问“长多少?宽多少?”标注长12米,宽8米。然后你能知道什么?谁能帮一年级小朋友计算一下玉米地的面积?在此复习回顾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浏览了玉米地,我们沿着路转个弯,就来到了花房。

  花房由二年级小朋友负责照顾。出示花房图片。想不想看看花房里有些什么?激发学生兴趣。花房花团锦簇,种植了菊花和郁金香,出示花朵的美丽图片。根据农民伯伯为我们提供的这些数据,出示关于花房、菊花和郁金香的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你会算出什么,就写出什么,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回答。我们小朋友们可以为花房做些什么呢?加强与实践的联系。离开花房后,我们将进入三四五年级共同负责种植的麦地。

  出示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麦地图片,表示这块地由三个年级来种植,你打算怎样合理(加重语气)分配给这三个年级呢?强调合理,就是在引导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设计。两人小组交流:1、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来折一折、分一分吗?(用彩色水笔划分界线并标注上所属年级及对应分数)然后由不同方法的`小组派代表汇报,有学生认为高年级的同学能力力气大些,应该分配多些,比如1/2,三、四年级应该相对少些;还有的学生觉得也不一定,说不定中年级的人数会多些呢,于是采取的是平均分的方法……等等,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表达的意思对都算对。但在这里其实是个重点,不仅要让学生说分的理由,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加以融汇分数的基本意义。小组汇报结束,看看还有哪个年级的试验田我们还没了解到?

  于是来到六年级同学负责种植的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菜地,出示相关图片和数据。看图读已知条件,你能知道了关于菜地的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要关注引导“用几分之几种什么,是多少平方米”来汇报。而对于求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是多大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有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用先平均分再求几份的方法列式计算,还有学生利用手中图形结合分数思想进行思考,都可以。这里是一处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值得思考的地方。

  (三)、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把组图都参观浏览一遍之后,小结:今天我们安排计划好了自己所有的试验田,同时出示教材两面整体图。让学生进行整体观察,看能提出哪些目前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田地面积之间你能发掘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方法。这里有一次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既可以用两张纸对比比较,可折可画;也可以列式计算等。

  (四)、回顾本课,总结概括。

  原来,无论是课堂上、城市里,还是家庭中、农村里,都含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希望我们能够把基础打牢,用勤奋的双手种植下希望的种子,才会在将来收获丰硕的果实。

  四、说板书设计

  我们的试验田

  (左半边)一年级:12×8=96(平方米)

  二年级:18×6=108(平方米)

  36×72=2592(棵)

  45×90=4050(棵)

  (右半边)三、四、五年级:30×20=600(平方米)

  (学生作品贴图)

  六年级:10×10=100(平方米)

  (学生作品贴图)

  板书中既包涵了数学知识的体现——各部分算式,又可以体现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学生不同思路的作品图。最后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小结,结束全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用数学》说课稿08-05

数学获奖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11-12

数学《数轴》说课稿10-27

说课稿小学数学03-10

数学度量说课稿11-10

《数学乐园》说课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