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09 12:05: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习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习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

  书中的全部练习题都做为基本练习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习,安排了练习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习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习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这个练习层次我设计的练习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习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习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通过自己去尝试练习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习中一题多解的练习,通过练习,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A.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统计的初步思想。

  C.学生情况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已经会计算求简单的几个数的平均数,并且对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也已经建立,本节课是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D.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E.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1.通过体育课活动引入,带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现场投篮球比赛。

  2.统计各队的成绩。

  课件出示3(4)班投篮成绩:

  第一组第二组

  张王李赵刘周田高徐

  组织学生讨论:奖牌应该给哪一组?为什么?

  教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这个环节利用了学生对比赛已有的经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学生在熟悉地情境中,自己通过获取信息,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随后,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又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了一个辩论平台,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学生们都赞同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后,抛出问题怎样求平均数?

  让同桌互相合作,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尝试其他方法,看看能用几种办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2、交流汇报

  (1)移多补少:(让学生在电脑上演示)或在黑板上贴图

  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你问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是什么?

  当不同的操作方法演示完后,让学生自己来给自己发现的这种方法起名字。

  (2)先算总数再平均分:学生板书

  第一组:(74545)÷5第一组:(5748)÷4

  =25÷5=24÷4

  =5(个)=6(个)

  师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概括平均数的意义: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问:第一组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第二组呢?

  师:现在能分出胜负了吗?奖牌应该给哪一组?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引导大家讨论:第二组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你怎么理解这个平均数6?

  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明白平均数6是把本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

  小结并板书移多补少计算总数/数据个数=平均数

  移多补少是求简单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当数据的个数少而数据又较小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很方便。但当数据的个数较多而数据又较大时,就用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个数的方法比较方便。过去把求平均数问题纳入典型应用题的范畴去教学,总结出所谓的求平均数的公式,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而且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及其在统计中的作用缺乏了解。让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是学生自己找到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记忆。通过讨论深刻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出示:在植树活动中,我校四(1)班平均每人植树3棵。

  问:你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植树3棵?是每人实际都植了3棵吗?如果这个班50人都参加了植树活动,那他们班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继续出示: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35岁。

  xxxx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3岁。

  问:看到这两个平均数,你想说些什么?

  在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天平均用水3千克

  利用这一信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教师及时为学生沟通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出示水果店前三天卖出草莓统计图:

  数量(箱)

  问: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他这一天进几箱合适呢?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当地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数据,提出和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并根据数据变化的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这个问题改变了过去把平均数总是上成应用题课的模式,而从统计的角度来探讨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使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运用统计方法的自觉性。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草莓多少箱?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这个题目的三个数少而接近是要让学生再次感受当所给的数据较少,数目之间又比较接近的时候,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来求平均数比较简便。

  2、出示3个同学的体重数据:22千克、27千克、29千克。

  (1)估计三个同学的平均体重

  (2)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一下你估计的结果。

  在计算平均数前先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这组数的平均数,渗透了估算的思想。在学生估计出平均数后,教师又结合学生的数字有意提出了“为什么没有人估计平均数会使20或是30千克?”这个问题,学生在互相交

  流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平均数取值范围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平均数的取值应在本组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知道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后,就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3、(1)出示某班第一小组6位同学的身高情况:

  人员 平均身高(厘米)

  1 132

  2 133

  3 134

  4 135

  5 136

  6 140

  问:你能求出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2)师出示第一排6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求出平均身高。

  人员 平均身高(厘米)

  1 132

  2 131 

3 131

  4 130

  5 129

  6 127  

  最后师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解法,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不同造成。本节课在求六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时,就出现了多种解法。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认真倾听同的解法,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学生能够得到不同见解的重要渠道。

  讨论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哪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在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不同的学生的平均身高,让学生感悟,要使平均数真实可靠还需要考虑数据收集的方法,收集的数据要有代表性,从而渗透抽样的思想。

  4、打靶游戏

  讨论再打第四枪小亮会超过小红吗?

  经过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加入一个数据后会对原平均数产生影响,所以在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全面。

  讨论选一名参加比赛让谁去?

  谁的成绩稳定谁去,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际生活中,当平均数相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惊醒全面分析,做出选择和判断。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

  (评:这样小结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收获,更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将布置作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特点有

  1、大胆的改组了教材,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提出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将“生活中的有关统计知识的数据呈现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但本节课也有遗憾,时间上把不太好最后一题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的语言叙述还需加强训练。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

  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快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笼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和同学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同学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同学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和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同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局部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和周长的计算是同学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同学说出哪局部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同学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同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同学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同学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同学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同学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学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同学自身考虑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同学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同学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同学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一起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一节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万以内的加法(二)”,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以后学生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教材用“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出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在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例1和“做一做”1、2题以及练习四的教学任务。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是已有知识,例题主要解决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位1, 例1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2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本节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识知为起点,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虽然进位加法不是新知识,但连续进位加法计算过程比过去复杂,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目标:掌握“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加法连续进位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超100)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野生动物的情况,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三、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演示法:卡片显示和自主组合卡片,两式相加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启发式谈话法:列竖式计算更加直观的发现这节课的内容因此在学习中会更加的注意。

  3、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 说学法 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单纯的依赖于教师,对老师所教的内容进行,模仿和记忆,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再加上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让他们自己自主探索。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交流,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说一说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那么你们了解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吗?课前老师让你们去了解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请把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所了解到的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

  (1)课件出示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等图片,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

  (2) 课件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引导学生了解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

  (4)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 哪些数学问题?

  (5)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算式 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可能有 : 581+110 1244+376 110+98 17+7 98+17??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引导学生:要想算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什么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式吗?

  (2)学习例1:引导学生尝试计算98+25的结果:你们会计算吗?如果遇到问题与同桌讨论解决。

  (3)说一说你们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相加满十怎么么办呢?向百位进1)

  (4)课件出示算式:98+25=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演:

  (5)请1-2名学生讲一讲竖式计算的方法,其余学生给予评价,发表意见。

  (6)同桌互说竖式算法,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7)独立完成计算98+17、89+13。(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完成。) 找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自评:如果计算正确、竖式书写漂亮就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星。 三、运用新知 解决问题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第46页~48页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具准备,五是说教学过程。

  一、是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的时间单位。我们知道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时、分、秒,本单元是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观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且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学生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数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

  (1)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二、是说教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的教法是: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从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意识转变,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演示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说学法

  由于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抽象,而三年级的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形象直观理解该知识。并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是说教具准备

  学生: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师:课件、年历等。

  五、是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师:(出示课件)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边看题边想,把答案记在脑子里。(1分钟过去了)师:老师要请五位同学分别来完成这五道练习题,谁来呢?(学生举手)我先请一位学生回答第一题,然后发动学生评论,统一认识,得出结论:2时=(120)分。(出示隐藏答案)。然后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我平时上课的表扬方式是全体学生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练习题最后提问:大家知道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学生就会回答是时间单位)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面要学新的时间单位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设置悬念、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到现在你们一定很累了吧?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放松放松一下好不好?”(这时同学们的情趣会高涨起来。)但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向你们提出几个要求,那就是听故事要认真,听完了要回答几个问题哦!(出示课件开始讲故事)故事讲完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警察是怎么一下就发现了呢?发现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1993年年历卡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位警察,请你在卡片上找出这位罪犯的生日。(学生在寻找时,我提示他们要在2月份找。)学生找了一会儿就会说找不到2月29日这一天。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肯定会说想)因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我们的警察就知道他的护照是假的。由此可见,年、月、日这个时间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比原来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课题: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出示课件),现在可以睁开了。(当学生看到这张照片可能会很高兴地议论:这不是咱们班的同学跳舞的照

  片吗?)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是咱们班在哪一年的什么节日参加表演时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隐藏时间xxxx年1月1日)

  师:大家还想看照片吗?(学生肯定特别高兴地说:想!出示课件当学生看到张相片也肯定会说:这不是最近咱们班女子拔河比赛的照片吗?)对!那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拍的吗?(同时出示隐藏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学生会回答:国庆节)那么国庆节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这张照片拍的是我们的毛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1949年)从此我国的第一个国庆节就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诞生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照片。(出示课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么样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高兴得大叫起来!)那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高兴呢?(老师用鼠标指着“中国申奥成功”这几个字提示学生。学生会回答中国申奥成功了)那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xxx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又是一个什么有意义的日子呢?(学生一看照片自然会说出3月12日是植树节。)对!同学们的眼睛真亮!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3月12日是植树节。

  师:那这张图片呢?(学生看到这张图片就会脱口而出六一儿童节是6月1日。)对!同学们真棒!我们自己来表扬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像以上这些有意义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时间单位去记载呢?(学生自然会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声得读一读课题: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书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年、月、日这个知识来自生活实际中,以致学习本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20xx年的年历卡,一边看一边想如何回答这几道思考题,(出示课件)并做出答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课件)按问题的顺序出示隐藏答案。如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师: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还有那个月没有出来跟我们玩呢?(学生回答2月份)(出示隐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学生回答28天)(出示隐藏答案28天)师:人们习惯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书大月,出示隐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书小月,出示隐藏答案)那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么月呢?(出示隐藏答案特殊月)

  师:同学们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的办法。)表扬能想出比较好的办法的学生。现在轮到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拳头记数法看你们喜不喜欢。(出示课件)师示范演示:请大家举起左手,攥成拳头,背向自己。从食指的凸起处依次往小指那数:1、2、3……12。数8月时要从数1月的地方数。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学生自己练习拳头记数法,同桌互练互评,指定学生演示,大家评。然后根据投影的拳头全体一齐记忆。最后再介绍两首儿歌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出示课件)

  第四环节::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1)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份,你听好,大月点头,小月击掌”的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的加入,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2)师:看谁是个聪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两道练习题。(出示课件)学生完成练习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3)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练习题:小明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如果是61天?60天呢?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建继续发展的空间。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纯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习

  第一题:课后练习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习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习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计算做准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知识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整数及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只要引领孩子们认真思考、认真动手操作一定能顺利获得新知识和成就感。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为这个内容简单清晰,所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互查,小组内交流展示完全可以学的会。在教师巧妙的设疑、质疑引领之下学生一定能学的轻松愉快!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共有两个环节)

  首先是复习导入,我用迁移法以整数加减法为铺垫,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83-59),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边计算边思考:你是怎样计算的?

  然后教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设计既简练又易懂。不但包括学习内容,又包括学习方法,还有学习要求。

  处理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共有四个环节)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课件——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在通过独立学习,同伴互助、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同时学生可以随时评价和质疑,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或学生板书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其中包括知识方面、学习方法方面、合作学习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等收获,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3--55页的内容。分数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学习时我创设了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整数知识,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对除法意义认识以及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不曾提升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在丰富的生活资讯中,一部分学生是见过,听过,接触过简单的分数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方法

  1、教学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作用,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媒体辅助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让学生帮助老师分准备好的2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2、接着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一半)

  这个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但是,“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活动一:讨论一半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还使学生知道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取其中的一份。

  (设计意图: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活动三:涂一涂

  出示一些的图形,让学生涂出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涂一涂,进一步体会到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脸谱、花瓶、圆形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活动四:折一折

  让学生用正方形折一折认识1/4,同时与伙伴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新分数的理解。

  最后得出:像1/2、1/3、1/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并由孩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说一说加以巩固。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练习设计方面我力求作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针对性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智勇大冲关的游戏来完成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及运用。(设计意图:这样既保证了全体的达标,又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此环节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最后我设下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由于自己比较紧张,课堂应变能力差,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还有就是在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上做的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丰富,没有及时赞美学生优异的表现和创造力,在这些方面以后要重点学习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向指导老师及同事请教,争取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估算判断正误。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说教法和教学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去电影院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然后带着小朋友去电影院玩遇到数学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讨论,这时我设计了几道比赛题: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环保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尝试练习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巩固练习

  加深练习:

  延伸练习: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m2=()Cm212dm2=()cm2

  3、100dm2=()m2400dm2=()m2

  100Cm2=()dm2900cm2=()dm2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平,公平的分我们也叫做“平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 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习,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习,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五小节第一课时。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是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九下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而本节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后部分。当然,尽管是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在本章的2~4节探索医院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的重点:

  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教材的难点:

  建立方程模型。

  二、教法: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调动兴趣,探索、解决问题,讲练结合。

  三、学法:

  通过阅读细化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们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在这些建筑的设计上都运用到了数学一个很奇妙的知识——黄金分割。

  2、释疑:你想知道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怎样求出来的吗?

  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称为黄金比(0.618)。黄金比为什么等于0.618?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解:由_______________,得AC2=AB·CB,设AB=1,AC=x,则CB=1—x,代入上式,x2=1×(1—x),即:x2+x—1=0解这个方程,得x1=,x2=(不合题意,舍去),所以:黄金比≈0.618

  (二)一元二次方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上且恰好处于小岛D的正南方向。一艘军舰沿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1)小岛D和小岛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处,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分析』(设置一些小问题):

  ①你能在图中找到表示小岛F的点吗?在本题中,实际要求的是什么?

  ②这是一个路程问题,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题中,从出发到相遇,军舰、补给船的航线路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线段?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已知吗?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各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军舰和补给船各自的路程吗?

  ④你能借助图中的特殊图形解决本题的两个问题吗?

  解:

  (1)连接DF,则DF⊥BC,

  ∵AB⊥BC,AB=BC=200海里

  ∴AC=AB=200海里,∠C=45°

  ∴CD=AC=100海里DF=CF,DF=CD

  ∴DF=CF=CD=×100=100海里,所以,小岛D和小岛F相距100海里。

  (2)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x海里,那么DE=x海里,AB+BE=2x海里,EF=AB+BC―(AB+BE)―CF=(300―2x)海里,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1002+(300—2x)2,整理得,3x2—1200x+100000=0解这个方程,得:x1=200—≈118.4,x2=20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118.4海里。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联系实际选取例题,通过这个例题详细展示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解题过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解题的一般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5——27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是在学生认识了整千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学会了对一般四位数的认识,掌握它们的读法和写法,并理解这些数的具体含义,为今后五位数、六位数------的学习作了知识的准备和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理解这些数的含义,掌握其读法、写法。

  2、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3、培养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意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以加强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题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认、读、写各数位上非零的四位数;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计数器,自主认识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两个零的四位数,结合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会相应的读和写。然后让学生根据计数器上算珠表示的数,试着读写末尾有两个零或中间、末尾都有一个零的四位数,并通过交流、比较,确认读写方法,加深对数的理解。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一步巩固一般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接着,教材通过“想想做做”第4、5题,让学生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读、写数,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教学难点是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以旧引新,促使知识迁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千以内数和整千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数经验为基础,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并激活学生思维。

  二、适度开放,促进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利用知识的'迁移,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自觉去探索,去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及读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课前的搜集资料,到新课的展开,再到课内的交流信息,每一环节的设计处处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谈话:小红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们全家打算为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电器。瞧!他们一家来到了商店。

  2、播放录象: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

  对话:

  小红:妈妈,快来看呀!这儿的微波炉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们买一台吧。

  妈妈:好哇。

  录象暂停,师板书:365,让学生读一读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说说它的含义。

  3、继续播放录象:小红一家来到了洗衣机旁。

  对话:

  小红:妈妈,你看,这台洗衣机多漂亮呀,不如我们也买一台吧,这样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妈妈:真是个乖女儿。

  录象定格画面:一台洗衣机及2365元的标价。

  4、师设疑:你知道这台洗衣机多少钱吗?小组内试着读一读。(板书:2365)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新课展开

  1、教学中间没零的一般四位数

  (1)组内活动:试着读出“2365”这个数。

  (2)全班交流:

  读一读:指名几个学生读。

  比一比:365与2365这两个数的异同。

  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出2365,体会:只要在365的基础上,再在千位上拨2颗珠子就是2365了。

  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写一写:先指名说写法,师范写,学生练习。

  (3)小结: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于学生已有了千以内数的读写这一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注重的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在独立尝试中学习新知,体会四位数与三位数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中间有零的四位数

  (1) 继续播放录象并定格在空调及“3052”的标价上。

  (2) 师设疑: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么,这样的数你会读吗?还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3) 学生活动:读、拨、写。

  (4) 交流:你是怎样读的,怎样拨的?

  (5) 指导写数,强调:哪一位上没有就用0表示。

  师:现在正值冬季,商场正在打折,原价3052元的空调现价只要——(画面出示打折以后的空调价格“3002元”)。问:你知道是多少钱吗?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归纳小结: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只读出一个零。

  ●这一环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感受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试一试”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3) 讨论比较:7400和7040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 小结:一个数中间的零要读出来,末尾的零都不要读。

  ●这一环节教师由扶到放,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深化知识,在尝试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新知

  1、读数

  师:小红一家逛到现在,收获还真不少,因为商店里价廉物美的商品实在太多了。让我们跟着小红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录象:出示各式各样的商品及标价,如:29寸彩电3500元、抽油烟机572元、冰箱2408元、电脑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读一读。

  2、写数

  (1)给数拍照—“想想做做”第1、2题:师在计数器上逐一拨出“5237”、“4803”、“6005”等数,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来,并说出各数的组成。

  (2)“想想做做”第3题:师读出商品价格,生写数。

  3、比一比:(结合“想想做做”第4题)

  (1)同桌两人互拨互读,并写下来,看在规定时间内谁读得多、写得多。

  (2)胜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师送给的精美图片留作纪念。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内活动

  1、谈话:生活中的数无时无刻不在,它能使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的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将你收集到的数和信息与班上的同学一起来分享。

  2、学生交流信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经历搜集—交流—体会的过程,感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几千几百几十几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谈收获及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模板04-11

《数学乐园》说课稿07-23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11-12

数学度量说课稿11-10

数学获奖说课稿11-07

数学《数轴》说课稿10-2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