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说课稿 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声》说课稿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声》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回声》说课稿 2
珠海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彭卓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回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科学”。本文是一篇充满童趣又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次说课第二课时目标为第2、3点。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
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动画实验展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谈话导入:
1、拍手读儿歌,里边藏着所有要求会认的字。(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妈妈带它跳上岸,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岸边又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2、提出问题,回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引起学生好奇心。
(二)、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1、情境感悟,激发兴趣
出示课文插图“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让学生体会情境之美,体会比喻句的美,发挥想象力,练习用“好像”说话。
2、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小青蛙说了什么?它又听到到了什么样的回声?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指一名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再指一名学生读回声。比比谁读得好,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部分学习材料十分适合朗读,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男女生比赛表演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出小青蛙的兴奋与好奇。在读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他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评价成了朗读提高的推动力。这样教师很好的发挥了引领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尽情的朗读,亲近文本,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理解。
(三)创设情境, 抓住动词,突破难点
1、动画实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
2、小组内自读课文,并完成动词填空练习,表演朗读,合作理解相关动词。 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来。
这样既让学生巩固理解了文中的动词,通过动画演示又让学生也理解波纹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返回的。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指导学生听青蛙妈妈的讲解。明白声波和水波的相同点。
2、课件演示回声的形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见回声?
根据青蛙妈妈的讲述,找出了声波与水波的共同点,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波。课件展示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也返回,认识回声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学生明白回声后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小青蛙高兴的心情。通过精读感悟课文,使学生在能力情感态度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达到预设的目标。
四、课外拓展
播放科普资料视频《回声的形成》了解回声这一科学现象。让学生不仅从文本中了解回声,同时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到回声现象。
五、作业
你们在哪里也听过回声呢?引导学生自编故事《山洞回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先说后写,这样的环节巧妙自然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这样板书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回声
碰
水波 ))))((((河岸
荡
声波))))((((石壁
返
《回声》说课稿 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三册教材《回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这篇科普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让读者不禁想起小时候躲在空屋子扯长了嗓音不停地大叫,然后就能听到回声。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据。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绘了小河上一座美丽的石拱桥。第二自然段讲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发现了回声。第三至五自然段将青蛙妈妈怎样让小青蛙懂得了什么是回声。第六自然段讲天真活泼的小青蛙在桥洞里欢快地叫着,它觉得回声很好玩。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深入浅出说明了一个科学知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减缓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通读全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识字、写字、课文的朗读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三、说学情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听到回声的机会也比较少。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会写三个生字,通读全文,品读课文1、2自然段,知道小青蛙在桥洞中发现回
声,并能有感情的朗读1、2自然段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下面我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并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由此引入回声,让学生知道回声是一种很奇妙的声音。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锻炼了说话能力,还让孩子初步认识了回声。
二)通读全文,对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充满趣味性的科普童话,我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弄清生字读音。因为本课生字较少,在我以范读的基础之上再让孩子来把课文读通顺应该不是难事。所以在此处我大胆的设计了先读为文,再识字。学生以“接力赛”的形式读课文。这样读的同学会更认真地读,希望自己能把整篇课文读完不出错。听的同学也听得更认真,希望自己能指出别人的错误,抓住“接力棒”来读剩下的部分。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把课文读通顺的目标。
三)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字音识记过程中,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字形识记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逐
步学会自主识字,有效提高了识字能力。如:学习“圈”、“碰”两个字时,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理解字义。学习“返”字时,我可以走到一位学生前和他握手,然后问:握完了手我要干什么?(师引导刚才老师这样走了过去,又走了回来就是返,你看它的偏旁是什么?)了解走之底的字和走路有关。学习“呱”时可以让学生学青蛙叫。
四)品读1、2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欣赏美丽的图画的同时通过填写“的字”短语帮助学生积累词组。如:根据图画填写( )的桥洞,( )的河水,( )的青蛙。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句,可以通过图画去理解这个句子。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指导孩子用好像说一个比喻句,为了降低难度,可以出示几组比喻句把本体,喻体分开,通过让学生连线的方式体会比喻句的特点,再让孩子自己说一句就会简单的多。第二自然段是朗读训练的重点,引导孩子体会小青蛙高兴的心情时,还要指导孩子读出小青蛙的快乐,可以引导孩子想着最开心的事,面带笑容的去读。想读好这一自然段还要注意“!”、“?”这两个标点符号,读出对美丽风景的感叹,小青蛙问话时的语气。
五)指导写字
写字也是本节课的一项重要目标,我选择把“纹、洞、影”三个字型相同的字放在一起指导书写。在观察中让孩子们发现它们的异同,发现书写的规律,掌握写字方法。然后再对重点笔画,部件进行细致指导,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六、说板书
本节课重点是识字、写字,涉及的课文内容讲解较少,所以我把指导孩子书写的三个字做为板书,给孩子们示范,帮助孩子们写好字。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回声》说课稿 4
一、对教材的认识
《回声》是一篇科学小童话。它通过小青娃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叫声的回声及和妈妈的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第一自然段描绘了小河上一座美丽的石拱桥。第二自然段讲小青蛙在桥洞地下发现了回声。第三至五自然段将青蛙妈妈怎样让小青蛙懂得了什么是回声。第六自然段讲天真活泼的小青蛙在桥洞里欢快地叫着,它觉得回声很好玩。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深入浅出说明了一个科学知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减缓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回声》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承担着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产生的原因这一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理解的任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及课后作业,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有熟字组成的新词。
本课时只需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回声及回声形成的原因。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对于其道理何在,学生难以理解,故引导学生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直观演示法
针对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课堂上利用投影片以及石击又观波纹的实验,通过直观演示突破重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
比较青蛙妈妈说的与做的关系,从而懂得什么是回声。
2、学法
表情朗读法。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很适合表情朗读。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指导学生去读、去体味,从而提高其表情朗读能力。
四、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
《回声》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分散在四步教学程序中完成,从整体上的构思如下:
(一)自由谈话导入新课.由”声”字入手,让学生畅谈平时听到的声音,创设热烈的发言气氛,然后出示课题,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读书:①标出自然段;②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突出重点,讲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课堂上借助灯片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其它段落的内容则通过学生的读去领悟。
(四)总结全文,激发兴趣。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在什么地方听过回声,趁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1、教学目标1的完成可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齐读第四自然之后,要求学生找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此时,让学生观察投影片,河水起了什么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激起波纹)当水波碰到河岸的时候有发生了什么情况?继续观察投影片,根据回答(板画:荡回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自然现象,借助投影和板画,让孩子们观察图画,在说一说,不仅使孩子在头脑里产生直观的,鲜活的印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以“青蛙妈妈的话对不对呢?”这个提问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运用实验,化静为动,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
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槽。告诉学生:水槽里的水好比河水,四壁好比河岸。然后随手投下一块石子,要求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发生的变化:槽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槽臂,又荡了回来。
演示小实验展示了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为了检查学生观察的效果及对第四自然段的掌握情况,我又出示了这样的填空题(即课后第二题的第一小题):
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第三环节:讲读第五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青蛙妈妈的话,而青蛙妈妈的话关键在于第二句和第三句。我把第二句和第三局用投影出示之后要求学生反复读,同时思考这个问题:青蛙妈妈说叫声像水的波纹,它们到底哪儿像?这个问题有一定得难度,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找出它们都是碰到障碍物要返回来。也可能学生会出现意到而辞不达的现象,那时,在因势利导,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在读这二句,思考这个
问题: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估计学生不难答出是回声。最后要求学生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遍,同桌讨论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第四环节:出示填空题(),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回答出小青蛙听到回声的过程,这个填空题意在巩固学生讨论的结果,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回答,这个填空题又可以帮组学生整理自己的语言.然后要求学生指着板画把听到回声的过程说一说,只要学生能顺利叙述,教学难点便在此突破.
2、教学目标2的完成分散在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中
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是美的,“长虹卧波”成圆月:小青蛙“呱呱”的叫声和回声是美的,交出了水塘的一片生机和活力,教学如果囿于回声原理的讲解就枯燥了,而应该设法让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趣之中,因此,根据教学重点和训练的需要,我设计了“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自然练读”、“有感情地读”等训练方法,用朗读加深对美的体味,带着美好的体验在读书求证,语言、思维、情感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回声》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第7课《爱的回声》,本课主要是曲线工具的用法,并将曲线分解为单弧曲线、双弧曲线、闭合曲线三种,用简洁、易懂的方式,讲解了曲线画法的基本要领。本课主要使用三种曲线进行绘画,还使用了椭圆、复制、粘贴及填充工具,这既是画图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对椭圆、复制、粘贴、填充工具的补充和进一步深化。本节课是《画图》单元的难点。
2、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①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通过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②讲练结合。三年级学生对单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和探究。
③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性学习贯穿学习的始终。同时,教师恰当的组织调控,能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④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已经熟悉了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的界面,以及部分工具的使用,能够对软件进行简单操作,课程设计应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难易程度适中。
4、教学目标
从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出发,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了解曲线的画法,领会画曲线时鼠标操作中的画、点、拉操作要领。
②通过实践和上机讨论,结合教师的演示、讲解,提高使用画图程序的技能与技巧,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教育。
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5、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单弧曲线、双弧曲线和闭合曲线的画法,为本课重点。画曲线时鼠标操作中的画、点、拉操作要领,尤其是闭合曲线的画法,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学结合法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设计以下教法:
启发式(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前面学的直线等工具的不同之处,找出问题。
探究式(解决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曲线工具的使用要领。
实践式(熟练提高):使用曲线工具绘图,进一步熟练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
导拨式(确保掌握):针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点拨,确保每个学生掌握突破课堂难点。
7、课型:造型.表现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1、课前活动,获得新知。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上课开始,播放影片,海底小精灵(水母),现在海洋中的小水母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啊?(水母具有监测水质和检测海浪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水母的生存环境。
2、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影片结束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最近收到了一个环保绘画比赛通知,要求以水母为主题进行电脑绘画,展示宣传海报和教师完成的电脑绘画,让学生观察,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出今天的重点内容。通过观察和欣赏已经完成的画面,分析画面的形成和工具的使用,为之后的创作做铺垫。通过问题竞猜引出课堂,激起学生探知的渴望。
我展示电脑绘画并提问:“如果想把水母画在电脑上,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答案:太难了;不是画图软件画的;用椭圆工具画的;用曲线工具完成的。我结合学生答案引出,这幅作品是用曲线工具完成的,老师有简便方法,按照老师的方法,能很简单的完成,同时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你们真棒,观察的很仔细!”然后顺势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曲线工具画图,大家有信心这项完成任务吗?”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信心十足。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导入,是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是在无意间给了学生一个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往前探索。
(二)互动学习,交流体验
1讲练结合,探究学习。
(1)互动游戏,曲线分类:让学生观察,画里面都出现了哪些图形和线条,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来?
单弧曲线 小水母的身体、海底世界
双弧曲线 小水母的触须、海底世界
闭合曲线 小水母身体上的斑纹
(通过寻找绘画中的曲线,让学生明确曲线的形成和分类,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和体会。)
(2)初步体验,巧画水母。
任务1:初步体验单弧曲线的画法。
学生通过观察水母的身体,自己感受单弧曲线的形成和特点,初步体验曲线的画法,试着用曲线画出水母的身体。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进行探究练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
演示1:教师讲解演示单弧曲线即水母身体轮廓的画法。
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对于教材上比较制式的操作方法,我总结出针对三种不同曲线的绘画口诀,口诀浅显易懂,方便低年龄学生学习、操作和掌握。
单弧曲线的口诀:画——拉——拉,朝相同的方向拉。
由于第一次使用曲线工具画曲线,学生自主探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此环节时采用了演示教法。我先通过多媒体控制平台向全体学生演示画曲线的方法,边演示边介绍画法。教师介绍之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提示学生注意曲线的粗细和颜色的设置。
(3)小试牛刀,巧画花纹。
任务2:分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双弧曲线画出小水母的触须。
在学会单弧曲线画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双弧曲线,分小组找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尝试画水母触须,并说说双弧曲线应该如何绘制,小组内推荐同学到教师机进行绘制展示,共同探究总结双弧曲线的使用要领。
演示2:学生尝试讲解演示双弧曲线即水母触须的画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双弧曲线的口诀:画——拉——拉,朝相反的方向拉。
任务3:学生自学教材,使用闭合曲线画出水母身上的斑纹。
演示3:学生自学绘制闭合曲线的方法,并填充水母颜色。
鼓励学生先自学教材,再动手尝试绘制封闭曲线。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他们才能掌握曲线的奥妙所在。并让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展示。
请学生演示并一起总结闭合曲线的口诀:点——点——拉,选好方向慢慢拉。
学生画出完整的水母,并为小水母增加伙伴(利用复制和粘贴完成小水母的增加,使用填色工具为水母进行填色)。
重点提示:在填充颜色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漏色的情况,应该用铅笔工具进行补充,然后再进行填充。
学生在绘制的时候,教师巡察个别指导,同时也发动那些技能掌握较快的同学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去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4)大显身手,描绘海洋。
任务4:给小水母建个漂亮的家。
讨论:学生讨论水母的家在什么地方?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利用曲线工具勾画出美丽海底世界并用填充工具填色。
演示4:教师演示画出海水以及其他场景,并使用复制、粘贴工具把水母粘贴到海洋背景中。
学生自己勾画场景,完成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技能和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刚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一项任务,这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巩固。
(5)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评价作品。
待学生大多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组织学生互相参观,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通过对成果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弘扬,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激励,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体现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曲线可以创造更多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这一环节是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最后教师作小结给学生这节课的学心态度以及技能的掌握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四、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成功、有效的把教学重、难点分散在几句简单的曲线绘画口诀中,学生按照口诀,能对较难的曲线绘画有简单的记忆操作方法,之后也能按照口诀完成三种曲线的绘制。
(2)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任务的设计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任务”和“驱动”之间的统一性和任务的层次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不强。
(2)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还需加强。
《回声》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品读课文感悟回声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下面我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是这样导课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叫唤的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学生很快就会被吸引住。这时老师继续说有一只小青蛙也听到了回声,他是在哪里听到的呢?回声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学习31课《回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有效提高了识字能力。如:。学习“纹”字。老师问这个字叫什么?谁能给它找个朋友,组个词。预设学生说“花纹”。(师及时引导:你瞧这位同学衣服上的花纹可真漂亮啊!)学习“圈”字时,让学生伸出小手来画一个大大的圈(边说边画圈,生跟画)。学习“返”字时,老师走到一位学生前和他握手,然后问:握完了手我要干什么?(师引导刚才老师这样走了过去,又走了回来就是返,你看它的偏旁是什么?)走之旁。
三、精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老师问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回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画桥洞。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师:半圆的桥洞和倒影在那里?大月亮又在那里你能用手指一指吗?师引导看图,看桥体和倒影连起来好象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练习用好象说话。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小青蛙听到了什么样的回声?此时投影句子: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指一名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再指一名学生读回声。比比谁读得好,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部分学习材料十分适合朗读,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男女声当小青蛙赛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出小青蛙的兴奋与好奇。在读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他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评价成了朗读提高的推动力。这样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地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一教学中,我巧用课件,突破重难点: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适时展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再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并为“青蛙妈妈()起一颗石子,()进河里…”让学生填动词。然后让学生模仿青蛙妈妈的动作进行表演,这样既认了这两个生字,又理解了它意思。通过动画演示学生也理解波纹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返回,而且动词“激、荡”也不用解释学生就能明白它们的意思。
课件中通过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声波也返回来。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再来认识回声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溶化了知识的难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回声》说课稿 7
一、教材简析
《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课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奇怪”、“高兴”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的相似点,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五、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录象:用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
(播放课件:一位小朋友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来啦!”“太美了!”)
(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 课文学习。)
2、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录象片段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学生据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初读 课文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把注意力引导到这两个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老师指挥棒转的现状。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二)学习1、2段
教师过渡:有一天,一只小青蛙跟着妈妈出去玩,发现一只小青蛙在跟他学说话呢。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呢?
1、指名读第1、2段,思考问题,读后回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的用处,指导读出环境的优美。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3——6段
1、引读第三段。小青蛙奇怪极了,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
2、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1)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机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 地( )回来。
(2)实验演示。观察水的变化,并说说水的变化。相机理解“激起”、“波纹|”、“荡回来”的意思。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说说对回声的理解,同桌互讲。教师可出示以下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练习说话。
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初步了解回声的现象。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抓住“奇怪”、“高兴”“笑着”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读后评议。
(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在读中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五)实践活动
到空旷的山谷或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一回事,感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
(六)板书
根据回声形成的原理,设计板书如下: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回声》说课稿 8
(一)、走进教材:
这首歌曲,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湖水、山谷、大森林……在这迷人的景色中,孕育着人间最美的情感——纯洁的友谊。歌曲2/4拍,音乐轻快、富有动感,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旋律起伏,形象地表现出了错落有致的山峦,赋予孩子丰富的遐想。
(二)、学情分析:
这个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学习音乐的兴趣很高,具备一定的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部分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喜欢展示自己演唱和表演方面的技能。多数学生演唱时能够注意声音位置、咬字吐字、气息等基本演唱方法,做到音色统一,声音和谐。
(三)、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想到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学生在音乐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在歌声中体验到真挚的友谊是人间最美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利用动画片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在聆听中体验回声的特点,并运用不同力度进行模仿。
(3)、知识与技能:
1、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准确的运用在歌曲中。
2、准确掌握八分休止符在强拍强位上休止的节奏,体会它在音乐中的作用,并能够在歌曲中准确表现出来。
(四)、教学重点:
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力度表现回声,并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歌颂真挚的友谊。
(五)、教学难点:
运用肢体动作帮助学生掌握ox xx(八分休止符在强拍强位上休止)这个节奏,并能够在歌曲中准确表现。
(六)、教学思路:
“音乐课程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唱作铺垫。
2、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把技、情、趣紧密联系。
3、以音乐为载体,感受真挚的情感,陶冶美好情操。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模仿回声
1、动画导入,引导学生体验回声特点。
2、认知力度记号——“f、p”,运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回声。
二、回声训练,导入课题
1、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回声旋律练习。
2、教师范唱,引出课题《友谊的回声》。
三、聆听学唱,表现歌曲
1、学生听唱用手势感受出前8小节的旋律走向,体会出高低起伏的山峦形象。
2、学生读9—12小节的节奏,同时感受旋律上行的特点,体会出孩子们在登上山峰的喜悦之情。
3、再学唱第13—16小节时,指导学生用强弱不同的力度表现出回声,演唱“噢”时注意保持口形。
4、第19小节中出现了一个在强拍强位上休止的节奏ox xx,学生如果不能顺利掌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动作帮助感受节奏,同时用对比方法感受到这个节奏表现出的神秘感,并能够准确演唱。
5、学唱25—38小节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情绪的变化,音乐连贯、舒展,同时感受33和34小节旋律上行,表现出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喊,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与向往。
四、渗透德育,珍惜友谊
1、动画《回声》片断赏析,体会“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向学生阐释什么是友谊的回声: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2、完整演唱歌曲,正确运用不同的力度表现出回声,并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歌颂真挚的友谊。
《回声》说课稿 9
《山谷回音真好听》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参加了这次骨干教师创新活动方案说课。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幼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使每个幼儿都具有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说的是中班音乐活动《回 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回声》选自吉的堡中班教材上学期。歌曲简洁、朴实,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曲短小精炼,由五个乐句构成一段体歌曲。
一、二、五乐句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使旋律简单明快、流畅;三、四乐句旋律的完全重复以及力度与强弱对比,生动描绘了“回声”的音乐形象。
2. 教学目标
我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幼儿的实际,确定本课目标为;
知识目标:在逐渐熟悉歌曲的过程中,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能力目标:体会音乐中强弱(fp)的不同效果。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聆听,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了解“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我根据音乐活动标准,幼儿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表现音乐和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唱歌曲,体会音乐中强弱(fp)的不同效果是本课重点。 引导幼儿能强弱对比来表现回音,表现歌曲,是本活动难点。
4.教具:相关课件、一张厚白纸或纸箱等。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各具特点的教学,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与“电教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运用游戏感悟法、讨论创编法,既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了音乐。在导入课堂时,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开始人与自然、幼儿与大山的对话。在演唱形式上,我设计成一呼一应的对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唤起幼儿临其境的感受也有利于幼儿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运用中等速度,欢快地演唱。同时指导幼儿在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时,对比要鲜明但不能过分夸张。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生生合作互动,在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中,教学双向互动才会焕发活力。所以本节课引导幼儿用发现法、感悟法与实践创编法来学习,通过学法的指导让幼儿掌握音乐的学习方法,感悟音乐的美。
本节课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情境导入
让幼儿排成一排,双手搭在前面幼儿的肩上,我进一步引导:小朋友,春天到了,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去郊外踏青吧,听一听春天的郊外有哪些美妙的声音。随着我弹的琴声,边唱《火车开了》边律动,两遍以后回座位坐好。孩子们都显得兴奋而快乐。(播放春天动画。让幼儿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幼儿纷纷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视听结合 、整体感知 让幼儿随着媒体画面,完整地欣赏《回声》使小朋友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对美丽而又稀奇的山谷有了深刻的印象。视听结合启发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3.回声游戏
(1)、体验回声
先让幼儿用纸喇叭或纸箱体验回音,感受原声和产生回音后的不同效果。
(2)、回声游戏
让幼儿分组讨论了解这个有趣的自然现象,设计不同的情景去做回音游戏,(如:假设教室就是个大山谷,让两位幼儿站起来,用手做喇叭状,一个发出强音,一个用稍弱的声音模仿等)让幼儿感受回音,区别并掌握声音的强弱变化,从中感受大自然中回音的奇妙,从而唤起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幼儿通过做回音游戏,了解到回音有
时候不止是只有一声的,还会有两声以上的。
(3)、感受回音
让幼儿其他小朋友的表演,体会回音的特点。(播放课件)
4.学唱歌曲
(1)、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愿望,我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喜爱,启发幼儿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师生利用回音游戏学唱歌曲。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把有对比的乐句“12 34 │ 5─ │”和“i6 i6 │ 5─ │”模仿回音,弹琴带领 幼儿用“啊”音演唱,然后用一呼一应的形式练习全曲,主要将力度、旋律等的因素表现出来,并指出小朋友的不足,告诉他们改进的方法,让幼儿充分地掌握。
(3)、在熟悉旋律后,并能用强弱的对比,有感情地用柔和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人演唱等,在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基础上,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4. 歌曲创编、歌舞表演
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表现的欲望,鼓励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词与舞蹈动作。把回音现象延伸到课外,挖掘生活中的回音现象。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位孩子都唱起来、跳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其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
五、教学设计思想
本方案的设计,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及天性、兴趣等,利用幼儿常玩的“开火车”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力求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的关键,让多媒体架起师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桥梁;着眼幼儿的主力发展,调动全体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节课能够通过老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与安排,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活泼、生动,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幼儿对学习的欲望,让每个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地学习,这应是我今后努力和学习的方向。
《回声》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回声》说课稿 11
教材说明: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课《回声》。主要讲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做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道理。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关键:
熟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板书课题)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那么回声到底是什么声音?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读了课文后就能知道了。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然后指名读,随时纠正错字。
2、检查认字情况。(课件演示)
呱呱哩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
(1)带拼音读词语,重点强调“哩”和“波”的读音,“哩”是语气词,读轻声,“波”的韵母是ō,不要读成ē。
(2)去掉拼音读词语,注意带点的字。
(3)去掉熟字读生字。
(4)交流识记方法。
(5)用生字组词。
(识字教学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电脑课件的演示,注意生字的音形义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看书上的图边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看屏幕,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像什么?文中的那一段描写了这座小桥的样子?(第一自然段)请你读一读这一段。(通过这样的设计,对学生进行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桥洞下的小青蛙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是怎么说的呢?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事呢?我们来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1)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到的?读这一段应该用怎样的语气?(高兴、欢快)谁来读一读这一段?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感到怎样?(奇怪)
此时的小青蛙也和你一样。谁来读第三自然段?小青蛙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奇怪)
妈妈的话呢?(亲切)
4、面对小青蛙提出的问题,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看屏幕说一说。朗读第四段,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跳、捡、扔)
青蛙妈妈又是怎么说的?
(1)学生边读边把妈妈说的话划出来。
屏幕出示妈妈的话,找学生读一读。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读了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碰
波纹 ))))))))))) 河岸
荡回来
碰
叫声)))))))))))石壁
(回声)返回来
(4)让学生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小青蛙明白了什么,心情怎样?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
教师板书:回声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回声,这一部分的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同时抓住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等,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顽皮的小青蛙明白了这件事之后,又去干什么呢?齐读最后一段。
6、分角色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
1.你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
2.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设计:
31、回声
碰
波纹 ))))))))))) 河岸
荡回来
碰
叫声)))))))))))石壁
(回声)返回来
《回声》说课稿 12
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张利文
各位老师大家中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三册教材《回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学情分析、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无意间发现桥洞里有一只看不见的青蛙在学他说话,他很奇怪。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
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认识6个生字。会正确、美观地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字,通读全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识字、写字、课文的朗读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二年级的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听到回声的机会也比较少。大多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去了解回声。
本课生字较为简单,学生可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可以讨论出“熟字加偏旁”等合适的识字方法,并很好地完成识字目标。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动画实验,向学生展示石头扔进水里后波纹的荡开和荡回,让学生对水波的传播有直观的认识。
2.启发谈论法。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体会词句,加深理解。如通过问题“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回声的”,引导学生注意到回声产生的环境。
四、说学法
“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引导学生运用了一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学生借助课文后面的拼音提示自主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2.合作学习法。如在学习生字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识字方法,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两课时,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一段小视频《山里的孩子》,并说一说看完动画之后有什么问题,由此引入课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锻炼了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
(二)通读全文,对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枫叶宝宝”自主学习,认读生字。在自学之后,以接力读课文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时纠正学生读音。这一环节中,读的小朋友会努力读正确,评上“朗读小能手”,听的小朋友也会认真倾听,正当合格的评委。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把课文读通顺”的目标。
(三)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本课要认的生字只有6个,且都能通过“熟字加偏旁”等简单识字方法记住。在前面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记住生字相对较为容易。对相对较难的生字,我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采用猜字谜、猜甲骨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记住生字。如:在学习“圈”字时,以猜字谜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找出谜底。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品读重点在朗读。朗读训练中,我注重情境带入,引导孩子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青蛙的心情,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和奇怪。
(五)指导写字
写字也是本节课的一项重要目标,我选择把“倒、影”这个词放在一起指导书写。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发现书写的规律、掌握写字方法。然后再对重点笔画,部件进行细致指导,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课堂所学,激发孩子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 巩固生字,熟读全篇课文。
2. 学着青蛙妈妈的做法,在家自己做实验,并尝试理解青蛙妈妈的话。
3. 了解更多关于回声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所以我的板书内容分两大块:一为需要读好的两种心情——“高兴、奇怪极了”;二为指导孩子书写的两个字,以作孩子书写的示范。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启发谈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回声》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在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2.教学目标:
1、 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 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探究、设疑以及师生合作中学会歌曲;在倾听、实践、评价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 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3.教学重难点:
1、唱好〈友谊的回声〉并通过回声游戏掌握力度记号的运用
2、掌握力度记号:f、p 的处理。
3、掌握前半拍休止 2/4 OX XX | ……
二、说课前准备
1.教师:课件 、鼓、若干打击乐器(碰铃、木鱼、双响筒)
2.学生:部分学生自编《摘草莓》舞蹈;全体学生准备好谈谈尊敬老人的想法及做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准备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教学:
1、 师播放山谷的幻灯〈导入教学〉
2、 师:今天啊老师带大家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山谷,哇,这个山谷真是好美 啊~~~老师忍不住想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喂~~你好吗?〈回声〉喂,你好吗?诶,小朋友扪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小朋友来回答〉
3、 师:小朋友很聪明,山谷里传来了老师说话的回声,那么小朋友能不能说一说回声有什么特点呢?〈要求说出轻,弱〉
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充满了幻想与乐趣。 师: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师:我们接下来就来听一首关于回声的歌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怎样的心情? 播放《友谊的回声》 生答,师总结 同学们听着非常认真,这段音乐带给大家如此多的感受,那这首歌唱了些什么内容呢?竖起你的耳朵,请你一边划拍一边聆听,听了之后再次告诉我!
我想大家和袁老师一样也非常的想学会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友谊的回声》 4、 师:那同学们咱们先跟老师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回声游戏吧,请同学们来做老师的回声,咱们来试一试。(师生共玩回声游戏)
我们向着山林喊的声音是怎样的? 引导到“强”。
而回声呢? 引导到“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来表示“弱”?
师讲解: “f”表示强,“p”表示弱。 师: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指“你好吗?”这句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我们能为回声加音高吗?引出课本的难点:指唱的,之前的练习是没有音高的!!!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钢琴演奏,生跟琴模唱。 师:同学们的表演真是美啊!尤其是加入音高后,声音是又准又动听。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来考考大家。 引出第二个难点:前八分休止符
师:我们来看这首歌曲的歌谱,你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
生:两段。 (第一段 第二段 副歌 三部分)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 师:老师先给大家唱一遍,请同学们划拍跟着连老师心里默唱。 师范唱A部分旋律。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次。 师:我们一起来合着钢琴的伴奏把第一段的旋律轻声地唱一唱。
师钢琴伴奏,生视唱A部分旋律。 分组唱第一部分:第一、二大组 第三、四大组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答:2/4拍。 师:那2/4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啊? 生答:强弱 师:那现在请同学把这首歌的强弱唱出来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唱的非常的棒。 师:那第二
段不用
老师教了吧!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钢琴伴奏,生视唱B部分。
师关注学生的情况解决难点。 师:我们一起完整的把两段旋律唱一遍。
师钢琴伴奏,生唱全曲。
师:同学们的脑瓜子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真棒!听听袁老师的给大家带来的副歌部分,能唱的同学小声地和袁老师一起来。
师范唱,钢琴伴奏。 师:我们一起来跟琴唱一唱,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唱得最好。 师钢琴伴奏,生跟琴完整演唱。
整首歌曲:第一次完整的从头到尾(跟琴唱带上强弱) 第二次——跟伴奏有感情的唱(歌唱时脑海中要有画面) 第三次 :
师:现在请男同学做女同学的回声,把“噢 噢 噢 噢” 表现更完美一些,好不好啊?第二段的时候呢?我们反过来,女同学做男同学的回声!把整首歌曲演唱一次。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友谊的回声》,你通过学习知道回声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友谊的回声呢?同时,你还学习了哪些知识?”生答。
大概过程:
1听录音范唱一遍。
2听录音伴奏,老师唱。学生仔细听,并手划节拍。
3学生跟琴小声哼唱全曲。
4学生齐读第一段歌词。
5学生跟琴唱第一段歌词。(分析切分音,八分休止符)
6学生自学第二段歌词,找出与第一段不同的地方,跟琴练唱。
7学生跟唱第二乐段。(渐慢)
8师生齐唱全曲。(中速,清新的。)(分析友谊的回声中友谊的含义及回声的特点。f,p)
9表演:跟伴奏接龙唱。
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友谊的回声》,你通过学习知道回声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友谊的回声呢?同时,你还学习了哪些知识?”生答。
本课作品正是反映了音乐与大自然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回声》说课稿】相关文章:
《回声》说课稿08-19
回声的说课稿02-01
《回声》说课稿06-11
《回声》说课稿07-26
《回声》说课稿11-18
友谊的回声说课稿11-03
《回声》说课稿范文11-03
《回声》说课稿范文06-13
回声说课稿范例06-11
回声说课稿范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