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课稿(通用2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二)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四、教师教法
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学生学法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通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八、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
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九、板书及习题设计
1、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2、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画》说课稿 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认识是个生字和两个偏旁,会写“来;、去”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3组反义词。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在哪结合图画,都能够理解其义,并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主题为“识字”,教学要点就是认识60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能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画》是人教版新课标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识字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四是基于对一年级学生学情的把握:《画》这首诗表现的山、水、花、鸟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是非常亲切与熟悉的,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而且他们刚学完汉语拼音,现在孩子们学习汉字是很有激情的,课堂中要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2、据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正确的朗读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教学难点为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除了随文识字,还通过偏旁归类,近反义词的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习得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三、说学法
本课我采用的是朗读法、观察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1)朗读法,一年级的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色,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2)观察法,本课我配有多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诗联系,并利用课件展示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
(3)自主学习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适当引导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同偏旁的字,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找到识字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猜猜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认真学习课文,由此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出示插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本环节遵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教给学生加一加,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点及关键笔画,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感悟书写规则。
3、学生在书上描红,然后自己练写,加强记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把今天所学的生字书写在作业本上,加深学生的记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自己的准备也不是足够充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
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
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
7、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画》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画、无、去、来”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老师除了几个谜语给大家猜?
2.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谜语诗,你们想猜吗?
3.媒体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引出课题: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 (板书:画)
二、指导看图
1.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们看,这幅画多美呀,让我们赶紧来看看画上都有什么?
(2)请小朋友们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一说。
2.小结过渡:这样有山有水的画,我们称之为山水画。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64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诗歌中的生字。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5.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6.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我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
7.老师这里的闯关题,你能闯过吗?谁敢来闯一闯第一关。
8.请看第二关。
9.第三关找生字游戏: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谁能又对又快的找出来。
10.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①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
②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
③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
④声:上面是个“士”,不要写成“土”,两横的长短要注意。
⑤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
11.字宝宝认识之后,在读音上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注意区分平翘舌音:“色”是平舌音,“、”是翘舌音。
12.指导写生字。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学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桌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
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师述: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我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朗读全诗。
(1)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如“出”和“入”,“长”和“短”等)。
(2)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再读一读。
(3)谁能再说几个自己知道的反义词。
5、练习背诵。
(1)同桌互背,男女生对读。
(2)指名背诵。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同桌读、互读、小组读)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画》说课稿 4
教学分析:
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中我把故事寓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节课以故事贯穿始终,检测生字的过程中以开火车、猜字的游戏,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应用多种朗诵形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检测“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积极的参与古诗朗诵活动。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主动积极的参与古诗朗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经典诵读----《雨》
二、检测生字教学----我的课堂我做主
1、小老师领读
2、个别读
3、教师指导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去掉拼音开火车比赛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6、小组赛读
三、授课:
一、导入
借助故事,引出课文插图。
1、故事《书生写诗》。
2、出示课文插图,根据学习指导,小组讨论:从上往下,看一看,图上画着些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小结过渡:有人根据这幅图,写了一首古诗,老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让学生结合故事、课文插图,有顺序地展开观察,初步建立画与诗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的仪态、声音,教师随机进行指导。
二、引出古诗,初步感知。
1、分句欣赏,思考问题:为什么从远处看山是有颜色的?为什么走进听水流声,却听不到?为什么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开得那么鲜艳?有人走过来了,小鸟一点也不惊慌、害怕呢?
2、揭示谜底,引出课题。
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
3、引出古诗。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我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说明:
通过插图、生动的语言、表演进行描述,帮助学生对理解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听视频范读。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逐句跟读,把古诗读正确。
3、教师标注停顿,再次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相听一听。
5、男女生对读,师生配读、分组读、齐读。
说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大量事实也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逐句串讲,事倍功半,也扑灭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从读中体会古诗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意境,帮助学生体验感情。其次,读的形式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变换,如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全体读等。再次,不要让学生变成“盲读”,因为学生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学生就有可能不是看着字读,而是背诵诗句。因此在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帮助学生掌握指读的方法,左手按书,右手点字,跟着老师的速度指着字读。
四、吟诗打擂台:
1、课件提示:可以用两人拍手、围圈拉手、拍手加拍腿或拍桌子、唱歌、跳舞、摇头晃脑、等朗读方式展示。小组讨论3分钟,(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2、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说明:
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从中自然地接受了古诗语言美的熏陶,也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合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语应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并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当当小老师评价同伴,训练学生一起认真听、仔细评。
五、当堂完成,成果检测:
六、板书: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利用“山、水、花、鸟”图画绘制板书。
七、课外延伸,配乐朗读
跟着诗人李峤走进五言谜底诗《风》,去感受风的世界,聆听风的声音。
八、作业布置:
A、默写古诗《画》。
B、标出11个生字的音节,每一个音节写2遍。
C、练习册第一题。
说明: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按照分层次布置作业。
《画》说课稿 5
教材简说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了解诗意,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课前准备:课件识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从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学过不少好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先复习一下《猜一猜》。
(生齐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这首儿歌还是个谜语,谁还记得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还能把它带回家让别人也猜一猜。
二、讲读古诗,认读生字
师:我们边来欣赏图片,边来学习好不好?首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说说上面主要画了些什么?
1.第一幅图——远看山有色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出示:远看山有色。)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远”“色”(远——读音和偏旁,色——读音)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山”(板书山)
(4)加上动作表演读
2.第二幅图——近听水无声
1)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出示:近听水无声。)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近”“听”“无”“声”(近——与远比较,走之儿;听——读音;无——字义,与天字比较;声——读音)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主要描写“水”(板书水)
4)加上动作表演读
3.第三幅图——春去花还在
1)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天过去了没有?所以说……(春去花还在)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春”“还”(春——读音,还——偏旁和组词)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花”(板书花)
4)加上动作表演读
4.第四幅图——人来鸟不惊。
1)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出示:人来鸟不惊。)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人”“来”“惊”——(人——读音,与八和入比较;来——加一加来记;惊——读音,意思,偏旁)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鸟”(板书鸟)
4)加上动作表演读
5.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师:这首诗里写的内容跟生活中的都不一样的,是不是它写错了呢?为什么他要这样写呢?
指名回答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读给同桌听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我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1)当小诗人诵读。
2)当小演员表演读
2.试着背诵。找搭档背诵(一人背,一人说意思)
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可配乐)
3.创设情境检查背诵情况
师生对话表演
1)师当姐姐,让生背诵。
2)师当妹妹,让生表演背。
3)师当妈妈提问:题目为什么取画?
4)师当奶奶,让生讲诗句的意思。
六、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与生字宝宝交朋友
2.摘果实。(点击果实会落下来。)
3.找生字
4.说出远的偏旁,并说说文中还有哪两个字,也是这个偏旁。说出惊的偏旁。
5.指导书写“人”: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播放动画写字。)
6.课外作业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7.收集谜语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背诵课文
1. 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并口头组词。
2.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3. 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4. 根据画面背诵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二、趣味练习
1.找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三、书写生字。
指导书写:火、文、六。(播放动画书写。)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六: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四、议一议,完成作业。
1.为什么人走近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2.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3.为什么人走近了,鸟没飞走?
4.完成课堂作业本。
《画》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
(3)抽读重点。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学生。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你在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呢!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8、教师总结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戴头饰,演一演下面几组反义词,然后再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通过演示,体会“高、矮”的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找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黑、白”的意思。
(5)晚——早。什么是晚,什么是早?找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体会“早、晚”的意思。
(6)同桌相互读一读每组反义词。
(7)教师引领学生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识字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
三、指导书写。
1、呈现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说课稿 7
今天我将以《画》为题进行说课。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是一首充满童趣、描绘儿童观察生活、表达内心世界的诗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儿童诗,作者以孩子的口吻,通过“我”与“你”的对话形式,生动展现了孩子们用画笔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独特视角。诗中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想象,如“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红红的小花对我笑”,既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又揭示了孩子内心的喜悦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韵律优美,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和欣赏。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直观感知、情境体验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同时,他们对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有一定的敏感度,喜欢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儿童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他们观察生活、表达自我、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画面美,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生活、表达情感。
五、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画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内容。
2.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理解诗歌情感。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共同解读诗歌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色彩鲜艳的儿童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描绘了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如何用画笔记录生活?”以此引发学生对绘画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导入课题《画》。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教师适时正音。
2. 集体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注意诗句间的停顿和韵脚。
(三)精读理解
1. 教师出示诗歌插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逐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
2.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全班交流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儿童以画笔描绘生活、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四)品读感悟
1. 教师示范有感情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美。
2.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个人朗读展示,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小诗,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生活场景或心情,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左侧列出本课生字词,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右侧以简笔画形式呈现诗歌的主要内容,如蓝天、草地、小花等,形成视觉上的诗意空间,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意境。
以上就是我对《画》这一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注】因文字限制,部分环节描述较为简略,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堂反馈灵活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画》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四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正确的认读本课的认读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在讲课时,要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书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弄懂每行诗在字面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看图和启发学生回忆郊游时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诗句内容,然后再让学生把课文完整的读一读。反复朗读后达到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幻灯出示谜语。
猜谜语:
远远看去山是绿色的',走近一听水没有声音,春天已经过去了,花儿却盛开着,人来了,鸟却没被吓的飞走。
猜猜看这是什么?
二、学习古诗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读古诗。看谁能正确的将诗读下来。
2、同桌互相读读,看谁读的好。
3、老师范读:
幻灯出示古诗。
4、指名朗读古诗。
5、齐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幻灯片出示本课中的生字:
⑴自己借助拼音读读本课的生字。
⑵指名读读生字,看能不能正确的朗读出来。
⑶同桌互相检查读音。
⑷齐读生字。
⑸去掉拼音后,看能不能将生字读正确。
2、给生字和拼音找朋友。
课件演示将生字的读音和生字之间连线。
四、带着生字的正确读音再读课文
五、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教学后记〗
学生齐读齐背都相当好,但单个检查时,有很多同学背不过。在今后应加强个别检查,以防某些同学滥竽充数,使每个同学都认真自觉的学习。
《画》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画》说课稿 10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近、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忄”、“凵”。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3、理解诗句:
⑴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板书课题:画)
⑶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⑴师配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背诵诗文: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指名背诵,齐背。
5、识字:
⑴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6、写字:
⑴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展评。
7、实践活动。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学过的.生字,会在田字各中写“文”“六”两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创设情境,领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如:
⑴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
⑵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⑶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⑴出示“远”和“近”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⑵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如: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让学生找。
3、师生对说反义词,或同桌互说反义词。
4、说说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反义词。
5、做游戏: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写字
1、观察“文”与“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学生按笔顺选书空后练写。
3、展评,四、创设情境
1、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2、多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并评议。
《画》说课稿 12
一、教材分析
《画》这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上册第二个识字单元,延续了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编排特色。这是一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称,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近、色”等10个生字和“辶、?”两个偏旁。
2.会写“水、去、来、不”4个生字。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识字不久,各方面能力都不足,比如说注意力,自控能力。写字姿势的训练也要加强。识字的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要加强写字指导,打好写字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要一边指导一边示范。在写字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听,不能讲的过快。在识字时可以采用偏旁归类,换偏旁等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难点是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五、教学过程
5.1第一课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谜语导入
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是不是都是聪明的.孩子,老师今天考大家的是猜谜语。1.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干活人人需要它,猜猜是什么?手2.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2.板书课题
(这节课啊,我们学习的也是一个谜语,还是一首诗——《画》,看老师书写课题,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书空,边写边说笔画顺序。)
学生活动:
1.猜谜语,引发兴趣。
2.书空课题,说出笔画顺序,记住课题。
设计意图:
1.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集中注意力,记住题目。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利用白板出示谜语。
活动2初读课文
检查学习情况
教师活动: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画,并且在诗中圈出描写的景物。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3.教师范读。
4.检查朗读情况
学生活动:
1.观察图,说说画里面都有什么。
2.借助拼音读课文。
3.注意听教师读诗,划出停顿,纠正自己读的不好的地方。
4.结合老师的范读与图画,大声勇敢的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图文结合学习。检查朗读情况,学会自我纠正。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出示课文插图及课文内容。
活动3.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指导学生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出示“远、近、还”,请学生带读这三个字,寻找相同点,认识“辶”。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这三个字。
表演“远、近”在实际中理解远近。
出示其余生字,提问,还有那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3.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无——天、爸——色、近——听,在反馈中认识斜刀头。
4.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出示几组反义词的题,加深对反义词的理解:
如:男——( )上——( )开——( )多——( )
读课文,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远——近
有——无
去——来
游戏:说反话
他出去了;喜欢外面;教室真大啊;冬天真冷啊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我家不远,离学校很近。教室里无人,没有声音,操场上有很多人。
你走来走去的干嘛啊?你还能听见吗?这朵花是红色的。
6.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导。
学生活动: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表演理解远近。
3.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
4.用反义词的方法识记生字,并且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6.读课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去识记生字,从而熟读课文。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生字卡片,白板课件。
活动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熟读诗并且背诵。
学生活动
1.说说学到了什么?
2.读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为第二学时的学习做准备。
《画》说课稿 13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走之、斜到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出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指名猜。
2、真聪明,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谜语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认真听: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出示课件:山水画
4、这幅画美吗?请小朋友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说说画中有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花鸟)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师:想读一读这首古诗吗?请小朋友打开课本67页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字音读准了,再把古诗连来起来读一读。
2、画一画:教师利用展台带领学生用圆圈圈画课文中的生字,然后齐读两遍。
3、同桌互读古诗。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读给同桌小朋友听,一人指读,一人听,听同桌字音读得准不准,不准确请帮他纠正过来。开始吧!
4、检查自学情况师:瞧,生字娃娃集合了,排起了整齐的队伍,戴上了拼音帽子,等着你们读出他们的名字呢!
(1)教师出示有拼音的生字: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
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指名小老师领读。师生正音。齐读,齐读前问:读这些字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提醒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读音。
(2)生字分类,认清字形师:生字娃娃要分小组做游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同桌悄悄地分一分。
a、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翘舌音:声、春
前鼻音:人、春、近
后鼻音:声、听、惊
整体认读音节:无、远
b、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生字娃娃高兴地笑了,老师的心里感到很惊讶,课件出示:远认识“辶”谁能给远组个词?
c、奖励小朋友们两个字谜:“三人日下去春游”,“米上加横竖出头” 。出示:春?来?小朋友们也可以尝试用编字谜的方法记生字,聪明的小朋友能给“春”和“来”组词吗?
d、生字娃娃呀,可喜欢和偏旁交朋友了:还近远,认识:“辶”谁有好办法能分清这三个字?认生字的本领真高。
e、出示课件,点兵点将指名去掉拼音帽子读生字。
5、指名读古诗、同桌合作读古诗,齐读古诗。读通读顺,指导标画停顿。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三、诵读古诗,想象体验
1、谈话:刚才我们从课件里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一句一句地学懂课文中的古诗吧!
2、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远的同学说说,远远地看画上的山是怎么样的?出示:远看山有色。理解实意:远看画上的山,清楚地看到有各种颜色。因为是画上的山。
3、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近的同学走到课件的幕布前,侧耳倾听画上瀑布的流水声。问他听到了流水声了吗?为什么?出示:近听水无声。理解意思:走到近处,听不到流水的声音,因为是画上的水。
4、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出示课件,请一位学生当老师,叫一位离黑板较远的同学上来摘画上的花,又叫一位离黑板较近的同学用手赶画上的鸟。然后提问:“为什么你们摘不下花,也赶不走鸟呢?”让学生回答后依次出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能找出这句诗中的反义词吗?来---去
6、读懂诗句,理解意思,尽量启发学生说出来。
7、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8、连起来朗读一遍古诗。
9、这首诗讲的就是一幅山水画,画美诗也美,让我们一起面对着这幅画再来背背吧!
四、布置课外实践
回家找谜语诗,开展猜谜语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诗句
师:画上的山、水、花、鸟画得栩栩如生。还记得诗人是怎么写画中的山水花鸟的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请仔细听,我说的是那行诗的'意思,你就大声读出那行诗。
2、复习生字词
(1)闯第一关。出示生字完成“摘果子游戏”,然后齐读。
(2)闯第二关。认读词语。
3、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
二、游戏巩固
(一)比一比
师:有些生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字长相差不多,很不容易分辨。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睛睛,一下子就能认出谁是谁。
出示形近字:
近( )声( )?听( )色( )
(二)学反义词
1、找出反义词。
过渡语:这首诗很有趣,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呢!你能把它们用“---”画出来并说一说吗?
2、拓展反义词
(1)师:在这课书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说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这可难坏了老师。(课件出示)谁能帮帮老师,说出反义词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齐读
(2)拓展积累反义词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一组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事物的形状、人物的表情、感受以及时间、色彩等,你能试着再说出一组吗?学生说后出示课件:“积少成多”
预设:
冷——暖大——小多——少重——轻
软——硬松——紧快——慢难——易
三、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一)指导写“水、去”
1、出示生字:水?去读准字音,组词。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3、学生观察“水、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一朵花,也可以上讲台来欣赏或者拿给同桌的小朋友看看,听听他的评价。
(二)指导写“不、来”
1、教师板书:不、来。读准字音,组词。
2、记忆字形,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什么?
提示:“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来”独体字字型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W”,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W”。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说课稿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儿”。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学习生字,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学习中掌握识字方法,同时,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获得感悟,感悟诗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美读,培养学生感受的能力,陶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同桌以及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个小组一份全诗的字卡。
3、学生每人一张山水画。
教学重点:
1、对生字的掌握。
2、对诗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
对诗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生:是双手!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谜语诗,老师相信,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的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师:a、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b、远处的是什么?近处的呢?
2、范读课文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你喜欢这幅画中的情景吗?有位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作了一首诗,大家想听吗?(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随音乐范读)
3、自学,读通全诗
师:a、这么美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下来吗?
b、我们已经学习了拼音,下面请拼音朋友帮忙,用你的小手指着读一下,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准确的读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那咱们就开始吧!(巡视)
c、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的'练习,那位同学敢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的对不对!(抽生读,随时评价)
d、很多同学都想读,下面你就读给你的同桌听,你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不会的,你就当小老师教教他。看看,哪对同桌合作的最好。
e、同学们练得真仔细,哪对同桌愿意读给大家听?(抽读随时评价,纠正读音)
f、他们合作的多棒呀?咱们大家一起合,试试看?(齐读)
4、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1)去掉拼音读全诗
师:大家看,团结的力量就是大,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的又准确又流利。同学们认字认的真棒!现在,拼音朋友都不见了,你还能读下这首诗吗?(多媒体课件展示整首诗,去掉拼音)生练读
师:哪位同学起来试着读读看?(抽生读,随即鼓励评价)
(2)在诗中认生字
师:现在老师来变个魔术(生字变红)你能认出这些红色的字娃娃吗?哪位同学起来当小老师?他读对了,大家就跟读两遍。(让学生随文识字)
(3)脱离诗句认字。
师:同学们真棒,这次生字娃娃从诗句中跳出来,想考考大家。这次你还认识他们吗?
(4)打乱顺序认字
师:这次,生字娃娃跑的到处都是,看大家还认不认识他们了?请看!同桌俩先练读一下,一会看谁能当小老师领读。
师:哪位同学能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他读的时候大家听好了,他读对了,我们就读两遍,读错了我们就给他纠正过来。
(5)选字组词、说话、背儿歌或古诗。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这些生字记下来了,谁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组词、说话或者背一首诗?(生回答,适时评价)
(6)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子上拼出这首诗。
师:现在组长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字卡,和组员一起用这些字卡拼出这首诗,组长先看看怎样才能摆的最快?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摆摆看?好,现在开始吧!刚才,老师发现各个小组合作的方式都不一样,咱们请第一个摆完的小组交流以下他们的做法,好吗?
小结:看来,同学们要学会分工合作,这样做起事来才会又快又好!这次摆的慢的小组下次一定要吸取教训,做得更好。
三、美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师:这么美的诗,同学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下?下面你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诗美美的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一句。
4、创设情景,美读全文。
(多媒体展示整首诗加画面,播放古典音乐)
师: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吗还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生边表演边诵读)
师:同学们练习的那么认真,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很多同学都想读,那就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还可以加上你喜欢的动作。
四、在美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你先自己试着背一下!
a、生自由练习;b、抽生背;c、四人小组开火车背;d、齐背
五、装饰山水画,再现诗的意境。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诗背下来了,老师奖励同学们一幅画!同学们看,这幅画美吗?请同学们给这幅画涂上你喜欢的颜色,看谁涂得最美!
六、美字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装饰的山水画美极了!咱们再比比看,谁的小手写的字最美!(出示人、儿)同学们说一下,“人”怎样写?老师想把这两个字写的美一点,应该注意什么?(找准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顿笔)
生练习书写,注意写字姿势。写完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
七、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还背下了这首诗,收获可真不少。回家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看他们能不能猜出谜底,如果猜对了,你就把自己装饰的这幅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下节课,我们开个谜语竟猜会!
《画》说课稿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还是“画”)
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会认字。
(2)请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拼音,给会认字表中的会认字标好拼音。
(3)课件出示会认字,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认字,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远、近、还”,请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点,认识“辶”。
(2)课件出示:“惊”,认识“忄”。
(3)请学生任意挑选会认字,试着组词语。
3、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的笔顺,请学生按照笔顺记忆字形。
(2)全班学生跟教师书空“人、火、文、六”四个字。
(3)学生分别用“人、火、文、六”组词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学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三)看图读文
1、看课文插图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诗句主要说画了什么?
2、全班交流,师总结:山、水、花、鸟。
3、请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这四个字并圈起来。
4、指导学生读古诗,注意把“山、水、花、鸟”这四个字读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读文,指导学生抓住每行诗句中的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四)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1)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读第一、二行诗句。读后说一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学生交流“山”和“水”的样子。
(3)导语:远远望去,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一股清泉从山间流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行诗句。
(4)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书上的插图听一听,是否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感受画中的水像真的一样。
2、联系生活,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三行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春天的花是什么样的,课文里是怎么说的。感受画上的花不论春秋冬夏,始终盛开。
(2)指名读第四行诗句,说一说生活中的小鸟在树枝上休息,要是有人来到它的面前,小鸟会怎样。感受画中的小鸟不怕人。
3、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按照“山、水、花、鸟”的顺序背诵古诗。
4、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1)学生在古诗中找出三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课件出示“我会说”,学生练习说反义词。
(3)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展“反义词擂台赛”,比比哪组说得多。
【设计意图】1、通过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地讲解古诗意思形象化、生动化。2、借助划线法和重点词提示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
(1)四个字中都有“撇”:“人”字中的“撇”是“斜撇”;“火”和“文”字中的“撇”是“竖撇”;“六”字中的“撇”是“短撇”。
(2)三个字中都有“点”:“火”、“文”和“六”的第一笔“点”都是“短点”;“六”的第四笔“点”是“长点”。
(3)三个字中都有“捺”:“人”、“火”和“文”字中都有“捺”。
3、教师范写“人、火、文、六”。
4、学生描红、练习写“人、火、文、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汉字,比较相同笔画的不同之处,找准重点笔画,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好汉字。
(六)课外延伸
朗读、背诵谜语诗。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设计意图】增加课外阅读篇目,实现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积累渠道。
《画》说课稿 16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学生的名字)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然后,下座位找你最好的伙伴,和他一起自学生字、词,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
详: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
奖:联系生活实际,奖状,学会了“奖”字。
玲、叭:可用换偏旁的方法学习。
老师检查生字认记情况。
教学理念:通过这课的识字教学,我觉得我们教师应多让学生说出识字的方法,这样学生既认了字,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班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词语。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通过讨论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玲玲心情的变化过程,为学习做好铺垫。)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教师要注意引导)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快乐园》中的练习。
板书设计: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玲玲的画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画》说课稿 17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⑴ 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⑵ 学生动脑筋猜
⑶ 出示挂图(课件):
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1、讲读第一、二行:
⑴ 看图说话:
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⑵ 想一想:
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⑶ 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⑷ 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① 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② 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③ 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④ 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⑤ 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⑥ 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⑦ 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⑧ 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讲读第三、四行:
⑴ 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⑵ 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⑶ 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⑷ 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⑸ 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三、作业指导
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画》说课稿 18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来、不”两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正确书写汉字“来、不”。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远方、没有、色彩、近郊、听见、无论、声音、还是、流水、离去、未来、不是。
2.反义词我知道。
远→近有→无去→来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全班齐读古诗,学生之间指名读古诗。
同学们再读这首古诗时,要注意重音和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大家来试一试吧!注意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3.配合动作表演,感悟诗意。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边朗读边想象,根据个人对诗句的感受配上动作进行表演。
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当读到“人来鸟不惊”时,要做出摆手的样子。
三、理解课文
1.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是一幅画呢?说一说原因。
2.在画中,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远处看画上的山,山的颜色很清楚,站在近处听,却听不见流水的声音。虽然春天过去了,可画上的花依然开着。尽管人走近了,画上的鸟一点儿也不害怕,也不飞走。
3.在现实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同学们,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情景,我们能改一改这首诗吗?(教师适时板书)
预设: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4.根据交流情况,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
四、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
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教师逐笔范写“来、不”,让学生观察字的笔顺、笔画特点,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①“来”的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适中,撇、捺要舒
展。
②注意“不”的竖从撇的上部起笔,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点。
3.学生在本上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每写完一个字教师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
4.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描红与独立书写不同之处。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的范写,还要看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5.学生在本上再书写,班级展示。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
“水”的第一笔是(),“不”的第二笔是()。
2.请你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来--()大--()多--()
远--()有--()上--()
3.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6、画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画》说课稿 1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了解诗中怎样讲山、水、花、鸟的,会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2、学会8个生字,学习新偏旁“土字头、竖心旁。”知道远近、有无、来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会背诵,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训练读、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诗句和画的关系。
解决办法:使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和画的关系。借助幻灯片演示,帮助学生解疑。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幻灯图了解诗的内容,认识生字词。
2、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意思。
3、借助图,多种形式朗读、背诗及课堂内讨论、交流,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背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让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6画
(二)指导看图,了解古诗内容:
1、这是一幅画,看看图上有什么?
(图上有高山、流水,盛开的花和鸟。)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的呢?
3、老师范读。
(三)自选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1、自读。划出生字词,想想字形,读准字音,想想字意。
2、指名读。找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
3、齐读。
(四)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诗中讲了哪些景物?
(山、水、画、鸟。)
2、作者是怎样写山的?读读这句。
(从远看,山上有颜色。)山上有颜色吗?理解“色”。
3、出示图,学生观察:(远处的山,一片翠绿,春意盎然,多么美丽呀!诗中的色指绿颜色。)
4、作者又是怎样写水的'?指名读读。设疑:我们知道高山上的流水声应该是什么样的?而课文中怎么写没有声音呢?而且是近听呢?
同桌、小组讨论、交流。
(生活中的流水是有哗哗的响声,而作者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色,所以近听都没有声音。)
作者是怎样看山和听水声的呢?(学生读后在书上划出,板书:远一近,有一无是二组反义词。)
5、指导朗读这两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6、作者是怎样描写花和鸟的呢?
(1)自读诗,用笔划出。找出另一组反义词。
(2)指名读读。
(3)春天过去了,花会凋谢,而诗中的花总是那么鲜艳。为什么?(因为是画上的花。)板书:来——去。鸟为什么不惊呢?(这是只停留画上枝头上的小鸟,是不会受惊,也不会飞走的。)理解“惊”一词(害怕)。
(4)指导朗读: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7、朗读全诗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诗句:
(二)图文结合,说说诗句意思:
1、同桌讨论,小组交流。
2、交流后说。
(远看山有颜色,近听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在开着,鸟停在枝头上,人来也不害怕,也不飞走,原来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画》说课稿 20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偏旁走之。会写“水、去”等4个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3.认识偏旁走之。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偏旁走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请同学们看,谜面是:千条线,万条线,掉到地上都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出示课件2:
学生自由表达,谜底是:雨。
教师引导:谁来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样猜到的呢?
预设1:下雨的时候,雨从天上落下来,就像一条线。
教师引导:你观察过雨的样子,一下子就想到了对吗?
预设2:雨点儿落到地上就看不见了。
教师引导:你补充得很到位!落入雨水中的雨点儿,我们就找不到它了。你们看!
多媒体课件显示雨中的图片。
出示课件3:
过渡:这节课,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更有趣的谜语,它有些特别哦!谜面是一首古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4:
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独特的古诗谜面吧。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强,有趣的谜语可以直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引导启发抓住契机,训练语言表达,顺应学生乐于表达的天性,巧妙地为新知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教师导入:老师想先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请你认真听。
1.听教师范读古诗。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诗句多读几遍。
2.认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2)开火车检查认读,一人读一行,纠正字音。
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色”是平舌音,“声、水”是翘舌音,“远、近”是前鼻音,“听、声”是后鼻音。
(3)指名读去掉拼音的古诗,师生一起倾听,提示纠正。
出示课件5:
(4)同桌两个人互读,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二到三组同桌在全班展示。
教师过渡:同学们已经把诗句读得正确又通顺啦!你能找一找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由回答,说出景物的名称,教师圈画,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6: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通了诗句,还找出了诗中描写的景物,收获不小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中,采用逐渐缩小语境的方法达到带领学生学习新词生字的目的,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用生动有趣的儿歌切入,落脚在词语的识记上。)
三、指导朗读,关注内容
1.观看视频,调动体验。
教师引导:这首小诗写到了“山、水、花、鸟”这些景物,生活中我们也欣赏过这些景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水花鸟自然景观视频。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同学们,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
预设1:大山高高的,河水在哗哗地流着。
教师引导:当我们走近小溪、河流,就能听见流水的声音。我们眺望远处的大山时,大山是青翠青翠的,还是看上去灰蒙蒙的呢?
学生回答:灰蒙蒙的。
教师小结:远看大山的颜色不是那么明亮、青翠。
预设2:小鸟在喳喳地叫,像唱歌一样。
教师引导:小鸟的叫声很动听,我想走近它们,可以吗?
学生回答:不行,小鸟会被吓跑的!
教师小结:哦,好吧,那我还是远远地倾听它们曼妙的歌唱吧。
预设3:大自然中有好多花,开得好漂亮!
教师引导:那正是百花争抢着开放的.春天呀!那要是春天过去了,花儿们会怎样?
学生回答:花儿就蔫儿了,凋落了。
教师小结:看来,大自然中的花朵虽然很美,也是有花期的呀!
2.结合图画,领会诗意。
教师过渡:我们的古诗谜面中也为我们描绘了“山、水、花、鸟”,它们跟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课件8: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教师引导: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读,我们来合作一下。老师读诗句的前半部分,大家读后半部分。
师生合作诵读。
教师引导:诗句中描绘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1:山是有颜色的,水没有声音。
教师引导:诗句中写的大山再远些看还是青翠的颜色,那水呢?你走进听听,有哗哗流动的声音吗?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没有声音,因为山和水在画中呢。
预设2:诗里写的小鸟不会飞走,花朵一直开着。
教师引导:为什么和我们生活中感受的景象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因为是它们在画里。
教师小结:是啊!原来这些美丽的景色在“画”中,这首谜语的谜底就是——画。
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 5 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中的见闻和体验,与诗句中对“山、水、花、鸟”的鲜明对比,进而明白描绘的是画中的景象,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又体会了诗句的巧妙之处。)
四、构字入手,归类识记
教师过渡:古诗大家读得既准确又流畅,其中的生字朋友你认识它们了吗?
偏旁归类识字:远、近、还
出示课件9:
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这3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这3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预设2:它们的偏旁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你认识这个偏旁吗?对,它是走之旁,是由“走”字演变而来的。
课件显示3个走之旁的字,加拼音。
教师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分清楚并记住它们吗?
预设:走之旁加“元”是“远”,走之旁加“斤”是“近”,走之旁加“不”是“还”。
教师引导:新学的走之旁加上你已经认识的3个字,就组成了新字,这个方法很棒!
(二)反义词识字:远-近,来-去,有-无。
教师引导:有几个生字朋友正在玩“找朋友”的游戏呢!它们要找到自己的伙伴,你能帮帮他们吗?
出示课件10:
指名学生将生字分组,一组反义词为一组。
预设:“来”和“去”一组,“有”和“无”一组,“远”和“近”一组。
教师引导:为什么这样分呢?
预设: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反的。
教师小结:对,像这样意思相反的两个汉字互为“反义词”。我们可以一组一组地来记忆它们,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哦!
(三)熟字换偏旁识字:无,听,色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认识的汉字换个偏旁,你还认得出来吗?“天”字的第四笔捺换成竖弯钩,这个字是什么呢?请你给它组个词。
教师引导学生给“近”字换成口字旁,识记“听”字
出示课件11:
学生自主表达。
(四)易混淆字对比识记
教师引导:这两个汉字中有相似的部分,你注意到了吗?“色”和“声”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下半部分有些相似,好像小牛的尾巴,一个向右甩,一个向左甩,“色”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声”字的最后一笔撇。请你用“声”字说一句话吧。
出示课件12:
学生自主表达。
五、布置作业
请你将古诗《画》的诗句诵读给家人听,请他们也来猜一猜谜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和1个新偏旁,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会写“水、去”等4个字。
3.拓展五言古诗《风》。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词语,复习导入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古诗《画》,认识10个汉字,这次呀,它们藏在了词语中,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课件显示含有生字的词语。
出示课件13:
指名学生朗读词语。
教师引导:我们还认识了3组反义词伙伴,你能说出它们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书写时对应汉字在五言古诗中的位置。
(板书:远 近 有 无 去 来)
二、定位联想,背诵古诗
教师过渡:《画》是一首有趣的谜面古诗,读懂了就能猜出谜底啦!我们在来读一读吧。
出示课件14: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教师引导:《画》为我们描述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书写时对应汉字在五言古诗中的位置。
(板书:山 水 花 鸟)
教师引导:你能把老师写好的汉字当作提示,来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吗?请你先跟同桌试一试。
学生自主背诵古诗。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诵,开火车分句背诵。
三、聚焦结构,指导书写
教师过渡:我们要学写4个汉字,请看!
课件显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出示课件15:
教师引导: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吗?
预设:它们都是独体字。
教师引导:请你仔细观察“去”字,上半部分是什么字?你认识吗?
学生回答:是“土”字。
教师引导:可以分为上、下两半部分的汉字,那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去”字上下结构的字。
教师小结:另外的三个字“水”“来”“不”是独体字。
指导书写“水、来、不”字。
出示课件16:
带领学生明确笔顺,先看老师范写,在自主描红书写。
教师引导学生跟电脑老师书空,并关注三个字中都有起着支撑作用的关键笔画竖或竖钩,然后带领学生口头组词,最后在田字格中描一写二。
2.指导书写“去”字。
教师带领学生明确笔顺。
出示课件17:
教师讲解:同学们,上下结构的字要先写上面,后写下半部分;上半部分“土”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
学生口头组词,然后描红,每个字在田字格中再书写两个。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先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每个汉字书写的关键点,再通过扩充词语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记忆汉字,有效增强写字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写字能力能够循序渐进。)
四、拓展趣诗,共读共猜
教师引导: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谜语诗,请你听老师读一读。
出示课件18:
老师读一句,请大家跟读一句。
教师讲解:诗句是谜面,打一种自然现象。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它有神秘的力量,秋天里它一来,树上的叶子就掉落下来;春天里,它来了,花儿就开放了;它能江面上掀起波浪,它要是来到竹林里,竹子们就会歪歪斜斜。你猜猜它到底是谁呢?
学生自主表达。
预设1:学生猜错了。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想到的?愿意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吗?
预设2:它是风。
教师引导:为什么是风?你是怎样想的,给大家讲一讲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有趣的谜语诗,读起来好听,才起来有趣,还认识了不少汉字朋友,让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吧。
五、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19:
六、板书设计
6 画
远 山有 ,近 水无 。
去花 ,来鸟 。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在感悟古诗的环节,我通过利用课文插图与调动学生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后让孩子理解诗句大义,进而思考、猜测;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以及学生集体试背、定位联想试背的方法来回归古诗。以此实现低年级古诗教学侧重积累的目标。对于学生原有认知的调动比较到位,效果较好。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教材资源,多方面资源相融合的课堂会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灵动。
《画》说课稿 21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画。
2、学会7个生字,把握诗中出现的反义词。
3、会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挂图
准备:图画若干,课文挂图,生字卡片、田字格
出示若干画,有大有小,有黑白有彩色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画,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先来研究这个画字。请你数一数,这个字共有几画啊?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那好,让我们一起在田字格里把这个字来写一个。
谁来带大家读这个字。我们已经给他找了好几个朋友,你还能来说说有关画的词语吗?
研究了这个字,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欣赏一幅画好吗?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上山
绿
色
水
这高山流水看了真迷人啊?那现在请你静静地听听,来,走近些,再走近些,你听到了什么吗?
没有听到声音,那么古代有个诗人,就把没有听到声音用两个字就概括出来了无声,这样连起来就成了两句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我们刚才讨论了那么多,他就用了这么两句话表达出来了,你觉得他写得好吗?
讨论:语言很简洁,用了反义词
那么在这两句诗里,有好几个字我们没有学过写过,你是怎么来记住他们的?
教学生字:远
色
近
无
声
谁能连起来再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味道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那个画家画好这幅画后呢,总觉得缺点什么,于是他又提笔添上了一些。你看到了什么?
粉红的桃花是在春天开放的,这说明呀,画家画的景色是春天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春天过去了,花儿和鸟儿有什么变化呢?
那在这幅画里呢?春天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地开放着,小鸟看到人走过来了,一点也不害怕。所以诗人说是: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在这里,教师一边引导说,一边板书:春去花还开着,人来鸟不怕。改成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两句话,谁来带大家读好这两句话。
这样,四句连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画,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这古代的诗句虽然用词精妙,但这五个字五个字地说话,总是和我们现在太不一样,我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做一做翻译家。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行吗?
我们各请三大组一个代表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你可以提意见也可以补充。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幅有有有有的画。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幅的画,还可以说,这幅画真啊!句式说话。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啊,仿佛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美丽的高山流水间,小朋友,当我们外出游玩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很美很美的景物,那么,如果你看到了,会用什么办法把它带回来和我们分享呢?
画画、照片、摄象机,这些都是好办法,不过,老师有个更方便,每个人都可以用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那就是请你用心把它带回来,你用心记住你看到的东西、想到的,把它写成文章给我们听,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好吗?
【《画》说课稿】相关文章:
《画》说课稿07-23
画角的说课稿08-23
《画夜景》说课稿07-04
《画杨桃》说课稿06-28
语文《画》说课稿11-30
画杨桃说课稿12-16
画夜景说课稿05-04
画角说课稿12-17
画杨桃说课稿01-13
《连环画》说课稿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