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声音》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倾听声音》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倾听声音》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倾听声音》。《倾听声音》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寻找声音的室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着重观察了解了“声音是由谁发出的”“物体发生时的变化”等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本课主要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为后面《物体传声》、《制作小乐器》、《声音与生活》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用“耳”和“眼”共同感知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针对小学生好玩的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模仿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请其他同学猜他模仿的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倾听声音。接着我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现在都能听到什么声音,从而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我会进一步引导:“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一起找到本节课最想探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共分三步:
第一步,使物体发出声音,并提出假设
我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的物品,并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有目的的
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他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看谁想的方法多。
(3)观察发声物体,提出假设: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可以使它们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二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实验,从正反两方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活动一:观察发声物体,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听、看、摸等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填写实验报告1。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1。接着小组进行汇报。
我让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最后将学生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摆动、抖动、运动等过渡到规范、准确的科学术语“振动”。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振动”就是指物体某一点做来回运动。
活动二:反面验证假设,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观察现象,填写实验报告2。
做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会说出“用手按”“用手抓”“用其它物体压”等不同方法。
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2。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填写实验现象时要用科学术语表达,让学生习惯使用“振动”一词。实验完毕后找小组进行汇报。
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透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步,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所发现的规律,归纳推理,概括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1、首先课件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
2、学生一边听乐曲,一边观察声音的波形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有高有低的,并让学生课下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五、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倾听声音》说课稿2
一、 教材依据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单元《倾听声音》一课的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再经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找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二、 设计思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实验,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寻找声音,提出有关声音的有关问题”之后,进一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的“物体传声”作充分的知识准备。在进行本课前,作为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同学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一些声音的知识,但熟悉的现象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本课通过多种方法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声音猜事物;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设计实验再次验证结论;得用游戏再次感知结论等活动,让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起“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初步认识。
(1)探究式学习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前提,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是在呵护孩子们有竹具来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引起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学习方法而学到知识。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声猜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孩子们探究声音的兴趣,并通过动手实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2)探究学习和活动以学生为主。
从听声音猜物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实验中把动手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鼓励学生选择材料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的主体性。
(3) 探究学习方法的理念和指导。
让学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引导学生以多个物体发声的原因进行解释,从探究活动中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假设不是凭空想象,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建立假设后要用实验证实的概念,最后再次验证乡结论。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得来是需要反复推敲的。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和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xx。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四、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难点: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六、说过程:
小学科学是在呵护孩子们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引起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学习方法而学到知识。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声猜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孩子们探究声音的兴趣,并通过动手实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从听声音猜物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实验中把动手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鼓励学生选择材料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的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一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水、纸片、小鼓、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进一步研究物体振动与音量、音调的关系时,又提供了小鼓、豆子、音叉等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探究活动逐步推进。
(1)在听声音、猜物体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来猜物。这样,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
2)假设验证,观察发声物体。学生在“猜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
(3)通过实验,感知发声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实验后仍然有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作的本身,而不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一个比较科学的词来概括总结这些现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一个词“振动”。统一意见后我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让学生讨论交流,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小组结果。最终得出一个统一公认的结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敲了一下振动不明显的水槽,让学生听并看,学生发现水槽并没有动,这时教师趁热打铁,“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或感觉到物体在振动吗”?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时,学生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材料,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5)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能发声是因为声带在振动”。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去指导。
同时在备课、教学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研究学生的兴趣如何持续一节课,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课前要考虑的面面具到,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倾听声音》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倾听声音》。《倾听声音》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寻找声音的室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着重观察了解了“声音是由谁发出的”“物体发生时的变化”等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本课主要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为后面《物体传声》、《制作小乐器》、《声音与生活》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用“耳”和“眼”共同感知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上节课寻找声音、模仿声音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节课提出的有关声音的许多问题,这节课研究最根本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共分三步:
第一步 使物体发出声音,并提出假设
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的物品,并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他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看谁想的方法多。
(3)观察发声物体,提出假设: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分组实验,活动结束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可以使它们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二步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实验,从正反两方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活动一:观察发声物体,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听、看、摸等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填写实验报告1。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1。接着小组进行汇报。 让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最后将学生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摆动、抖动、运动等过渡到规范、准确的科学术语“振动”。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振动”就是指物体某一点做来回运动。
活动二:反面验证假设
实验要求: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观察现象。
做实验时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会说出“用手按”“用手摸”“用其它物体压”等不同方法。 接着让学生到前面演示
我敲打一面锣,你怎样让声音停止?为什么这样做?
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三步 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所发现的规律,归纳推理,概括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以提问的形式总结本课,并让学生课后留心周围有关声音的事情,把课内的研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五、设计理念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倾听声音》说课稿】相关文章:
倾听声音说课稿02-24
倾听声音说课稿范文10-14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说课稿07-12
倾听花开声音10-13
倾听历史的声音03-13
倾听,花开的声音03-17
倾听花开的声音01-30
倾听风的声音01-08
倾听雨的声音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