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9-29 13:28: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通用17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通用17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哈尔威船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面对船舱没有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在乘客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人都获救,唯有他自己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急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伟大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抓词抓句来完成,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果断、机智、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体会混乱的场面,突出船长的品质,抓词抓句,理解内容,通过具体词句理解船长的品质。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课文,唤起学生对船长的敬佩之情,学习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通过朗读语句体会船长的伟大品质。

  教学难点:

  概括体会船长的伟大品质。

  教学方法

  一、主题简明,冗繁削尽留清爽。

  课的开始,直接切入课文的主题,“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从“英雄”这一词入手学习全文,让“英雄”这一词引领全文,英雄要具备几个要素才能成为英雄,从而进行分析,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争取做到“冗繁削尽留清爽”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英雄的理解从笼统到形象的、生动地、注重教学过程。使学生由不会到会,用文本的“点”使课堂的主题突出。

  二、注重细节,滴水原本可藏海。

  1、在理解哈尔威船长威严的语言时,通过创设情境及朗读来完成。学生对“那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我就打死他。”这句话能说明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较难理解。为此我设计了先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船长说出了这样的话?”并相应播放影片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进而体会哈尔威船长的果断机智。

  2、通篇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读课文,画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并结合词语谈一谈,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即结合词语谈谈人物的形象,使学生的感受有依据,不是空中楼阁,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点滴感悟,凸现了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

  3、加强预设,胸藏万壑凭吞吐。

  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利用换位思考唤起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与怀念。小结: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当时诺曼底号上有61人,60个幸存,只有船长牺牲了,人们都深深的怀念着这位英雄,让我们再一次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10秒)是他给了60人生存的机会,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被救的船员,你想对你的老船长说点什么?

  如果你是被救的乘客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如果你是被救乘客的家属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在学生的换位思考中,再次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

  说课稿 篇2

  我这次所讲的是湘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课《新疆好》,教案是本次“教学设计大赛”时现场备的课。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我用“说新疆、听新疆、看新疆、唱新疆、歌舞赞新疆”的过程来设计本课内容。下面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做一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特点的少儿歌曲,曲调活泼风趣,生动形象,表现了以库尔班大叔为代表的新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热爱,体现了他们豁达、乐观的精神面貌。全曲为2/4拍,七声羽调式,二段体组合。第一乐段连续的后十六分节奏,显得欢快活泼,表现出“库尔班大叔”愉快的心情和轻盈的步伐;第二乐段节奏舒展,旋律高亢,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现代新疆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听赏《新疆是个好地方》,则是在初步了解新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新疆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它是流传于新疆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之一,舞曲短小精悍,情绪欢快活泼。歌颂了新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和物产丰富的家乡。

  教学目标:一、学会用欢快、风趣的声音和喜悦的情绪,并能积极地参与歌舞表演活动;二、听赏《新疆是个好地方》,了解新疆风土人情,在愉快的歌声中,培养对新疆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能学会用欢快风趣的声音,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声音、情绪表现两个不同的乐段,并积极参与表演活动。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根据音乐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注重感受和体验,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设计了“说新疆、听新疆、想新疆、唱新疆、歌舞赞新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以“库尔班大叔”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评价中,体验和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二)说学法。全体学生在轻松的律动和新疆歌曲的回顾、听赏,及图片的观赏中感受新疆的美;在教师的提问指导下,反复聆听感受歌曲情绪、内容;结合音乐形象的模仿、想象,点拨学生反复体验、比较,在合作、表现中探究学习,在积极自主的评价中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美”。

  播放歌曲原声,全体学生律动进教室;歌舞演唱熟悉的新疆歌曲《娃哈哈》;听赏《新疆是个好地方》,了解新疆的特色;观看经典图片,激发对新疆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2)反复聆听,体验模仿。

  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反复聆听3遍,并以“库尔班大叔”的情绪、表情、动作为线索想象、模仿,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指导体验,比较探究。

  在平时的训练和充分聆听基础上,听唱一遍;用“、、、”活泼欢快和“~~”优美抒情,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比较和体验探究,准确区分两个乐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对学生遇到的难点,可根据难易由学生或老师示范、讲解,并结合“大叔”的形象来解决。(“铃声撒一路耶。”和下滑音)

  (4)展示表演,及时评价。

  结合新疆的舞蹈特点,用“大叔”的帽子激励全体想象创编;请有特点的上台表演,其他人观看并评价,找到优点和问题;教师用“戴帽”鼓励后,给予动作及表情的指导;完整地演唱歌曲,同时根据理解歌表演或选择不同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分别为两个乐段伴奏,将本节课推向高潮。最后,在欢快的歌舞中,走出教室。

  (5)课后引申。

  出教室前,指导学生从音乐的特点和视角,搜集有关新疆的“多民族歌舞”资料,并实践模仿不同民族的“标志性”舞蹈动作,下节课开“新疆民族音乐会”。避免脱离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变成语文或品德的文字、语言交流。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想象新疆的美丽和热情,了解了新疆是个瓜果飘香、物产丰富、牛羊成群的好地方。注重面向全体的教师指导和观察、探究;一顶新疆帽,激励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师生和谐、气氛融洽。但也留下了些遗憾:在处理两个乐段时,没有及时将“”活泼欢快和“~~”优美抒情板书出来;电脑出现了故障,没能展示出来;为了及时地开关录音机,在听赏时的示范动作是在讲台的右侧进行的。

  总之,每次讲课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状况,不能尽如人意,但也总是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为今后的教学和成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说课稿 篇3

  一、把握目标,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ngengingong》是一年级上册字与拼音的最后一课。本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音和形,第二部分是声母和后鼻韵母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angengingong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一首儿哥《马路上》。本课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内容是正确认读angengingong四个后鼻韵母,掌握两个整体认读音节ying和yuan,并能学会拼读音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及声母与后鼻韵母相拼的知识,掌握发音要领。

  2、过程和方法:掌握后鼻韵母的发音技巧与方法,掌握声母与后鼻韵母的拼读,初步直呼音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发音,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是本课重点;enging的发音和直呼音节是难点。

  二、多方位渗透,说教法

  1、联系现实生活导入法

  创设情境,模拟动物声音,从象声词的音节中抽象出后鼻韵母angengingong。

  2、教、扶、放结合法

  教学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发音。教ang时,先发a,滑向后鼻韵母-ng,再多形式教会学生发音。engingong的教法与此类似,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出时间给学生参与实践,教师适时辅导、点拨、指正。

  3、新旧对比比较法

  把已学过的前鼻韵母an en in on和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音形进行比较,将声母与前鼻韵母的拼读和声母与后鼻韵母的拼读进行比较,还有练习四声的比较,这些都有助于掌握后鼻韵母的发音和声母与他们的拼读。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背投将画面与音像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5、游戏教学法

  采用猜谜游戏的方式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1、模拟想象法:

  让学生想象小狗、蜜蜂、雷声的叫声、响声,学生回答怎么叫(响)后,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动”中学

  老师随意读出韵母,学生上台动手摘卡片,让学生动脑猜谜语,动口说出谜底并拼读。动口、动手又动脑,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学得愉快,学得牢固。

  3、学朗读和学说话同步进行

  以范读、跟读、同桌合作读、比赛读等形式读发音,并让学生用生动、有韵律美的语言说出口,提高学生的音准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优化结构,说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小狗、蜜蜂、老鹰及雷电。

  师问:xx怎么叫? 生答:小狗汪汪叫。

  2.出示课题ang 、eng 、ing 、ong

  (二) 合作探究

  1.学习ang 、eng 、ing 、ong的音和形

  (1)音ang 、eng 、ing 、ong

  形式:师范读→生跟读→同桌合作读→各种形式赛读→全班读

  (2)形:比字形,出示卡片an→ang en→eng in→ing

  (3)书写:哪一个后鼻韵母在四线三格的位置与其它三个不一样(ing在上中格),学生在书本P62上描红。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g yuan

  yíng yuán

  欢迎 十元

  轻松一刻:学唱歌《劳动最光荣》

  3.学习后鼻韵母与声母相拼

  (1)猜谜游戏引入,课件出示(师板书)

  y—áng→yáng(太阳) sh—àng→shàng (上课)

  f—ēng→fēng(大风) d—īng→dīng(叮当响)

  h—óng→hóng(红色)

  (2)对比拼读练习

  Wēn wén wěn wèn wēng wèng

  Wān—— wāng xīn —— xīng

  弯 腰 汪 汪叫 新同学 五角星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ang 、eng 、ing 、ong各两行。

  2、从课外书中找出含有ang 、eng 、ing 、ong后鼻韵母的字。

  五、说板书设计

  ang 、eng 、ing 、ong

  ang sh—àng→shàng (上课) ying yíng

  eng f—ēng→fēng (大风) 欢迎

  ing d—īng→dīng (叮当响) yuan yuán

  ong h—óng→hóng (红色) 十元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运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画图白纸。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知识和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续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二)说学法

  在学法方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让学生用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类推法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各个班级都在紧张的排练节目,可是音乐老师黄老师接到一个紧急通知:本周末舞蹈室要进行重新装修,请需要排练节目的班级更换地方。那么,黄老师怎么通知她的7名舞蹈队员呢?

  2.揭题:既然大家都认为打电话最方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设计意图: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因此我将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假如老师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你会怎么通知?

  2.学生设计方案

  (1)自主学习提纲:

  ①请为黄老师设计几种打电话方案(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学商量);

  ②小组交流,并根据用时的多少整理方案;

  ③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方案用时较多,有的方案用时较少?

  ④从用时最少的方案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说清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有要求,又不束缚;既放手又密切掌握学情。】

  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让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呈现各自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指导,既肯定和保护了学生的设计,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渗透了优化思想。】

  (1)对比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2)选择其中两个方案,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案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节省时间?这1分钟是怎样节省下来的呢?请你结合图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

  (3)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同时打电话,接到电话的所有的学生都不空闲,帮忙打电话给其他学生,最节省时间,所以只用了3分钟就通知完七个人,这个小组的方案最节省时间。

  4.小结节省时间的方法。(并强调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即时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方案的展示点评,让学生经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都不空闲三个阶段,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通过对增加一分钟通知几个人的猜想验证,既深化了知识,理解了方法,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了课本内容。】

  (三)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1.演示流程图的不同画法,从而初步感知这个方案里隐藏这的规律。

  2.请看大屏幕。想象:按照这样的规律,同学们想一想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四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增加一分钟通知几个人的猜想验证,既深化了知识,理解了方法,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了课本内容。】

  3.这个方案里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1)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同学们真用心思考,每增加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或下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被通知到的人数比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少1人。

  (3)按这样的规律,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用发现的规律的方法很方便,那么10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呢?

  4.即时练习。

  【设计意图: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图形做铺垫,通过“如果再多给你1分钟,最多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呢?”让学生产生猜想,在图示的基础上学生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案中规律的存在。其次,让学生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凭借已有知识会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规律。再次,通过归纳、优化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不但优化了认知结构,而且还完善了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板书设计

  打电话

  师

  知道消息—— 每分钟不空闲—— 用时最少

  生

  注意: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观察讨论,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6

  课前思考: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运用做游戏、直观演示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展示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2、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练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化。 “抓糖”、“找朋友”、“儿歌”、“对口令”、“猜一猜”的游戏,以师生间、同桌间、小组内等不同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机会,提高了练习的效率;“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的组成。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10的组成的各种说法。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魔术的名字叫“神奇的眼睛”。请一个小朋友从盒子里取走几个球,数清楚后藏于身后,老师不用眼睛看,就能正确报出他拿走几个,谁想来试试?让一个学生上台抓球,老师猜过后再来验证。

  谈话:其实盒子里有10个小球,老师是根据10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呢? 板书:10的分与合。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让学生猜猜10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媒体演示:有五串珠子,每串都有10颗。(演示:其中第一串右边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

  提问:这串珠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谈话: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

  谈话:仔细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应该从哪边涂起?第三、第四、第五串又应该涂几个红色?先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媒体演示)。

  (3)按照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提问:根据图片和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4)齐读10的分与合。

  (5)、有序的表述和记忆10的分与合。

  提问:谁能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地说出来?

  先将10的组成完整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么方法来记忆10的式子?

  (6)、教学“凑十歌”。帮助学生记忆10的分与合。

  (三)、游戏活动,巩固应用

  1、采鲜花

  教师课件出示,提问: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指名说,后每人在书上连一连。)

  2、开火车

  课件出示。一列火车从远方开过来,到站时,车箱上的数少掉了一些,你能把它填完整吗?(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3、对口令,男女生比赛说分成。

  4、组织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如果满分1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课

  复习提问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关知识,以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主要过程

  ●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问题1: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问题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最高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

  (1) 确定研究对象;

  (2) 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

  (3) 找圆心;

  (4) 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 列方程,得结论。

  问题4: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问题5: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 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飘离”桥面。

  问题6:汽车的速度比 更大呢?汽车会怎么运动?(提示,此时汽车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车以大于或等于 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最高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 ,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问题7: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8: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最高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超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而是竖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

  强调: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汽车过桥问题,实质上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由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竖直向下)恒定不变,因此当物体经过圆周上各个不同位置时,重力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外的向心力的来源。

  ●火车转弯的问题

  展示火车沿直线运动情况,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

  问题1: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轨道结构如何?

  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

  问题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合力如何?

  问题3: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

  问题4: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问题5: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问题6: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

  提示:从分析向必力的来源着手。

  设计 :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样,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再次展示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总结:

  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的内侧。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

  问题7: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

  问题8: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

  引申: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就教材58页“思考与讨论”展开讨论。

  然后以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飞船为例做些说明,当飞船距地面高度为一、二百千米时,它的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航天员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他在地面测得的体重,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受到飞船座舱对他的支持力FN,引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他提供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当 时,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FN=0,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总结:其实在任何关闭了发动机,又不受阻力的飞行器中都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

  此处观看1分钟视频。

  说明:因为在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对此类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所以在此处仅作简单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

  (三)巩固练习

  针对“汽车过桥”和“火车转弯”分别设计两道例题,再做两道拓展习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来完成,再进行适当补充。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八节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1、汽车过桥问题

  2、火车转弯问题 例题

  受力分析图 受力分析图

  计算式 计算式

  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

  3、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板书设计说明:板书着重给学生做出规范的受力分析和解题示范,以及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正确判断向心力的来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从容的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说课稿 篇8

  一、课程信息

  我教授的《语文》课程是外联部必修的一门文化课,安排为一、二两个学期上,课时共计75节,周课时三个班5节,共15节。

  二、专业分析

  1、授课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的外联专业主要是与天津、威海、大连等内地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一个专业,与以上三地共同开办的专业是:天津——口腔工艺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电子电器维修;山东威海——数控技术、焊接工艺;大连——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借助于内地沿海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及设施和他们的超前的教学理念、人力资源,为我们西部地区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能在不久的将来为振兴新疆、发展新疆、建设新疆出力的劳动者。因为这些学生在我校只进行一年的学习,所以大部分的课程是文化课,只有极少量的专业理论课,几乎要学习的专业技能都是到联办学校学习。我给这个专业部的汽车维修班、腔工艺班、信息技术班教授语文课。

  这次我上汇报课的班级的专业定位就是口腔工艺。

  2、课程地位:语文课在专业培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属于工具课,它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有辅助作用。教导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立足欣赏,从人性之美、科学之美、小说欣赏、散文欣赏、诗歌和戏剧欣赏、古诗文欣赏几个方面安排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要既注重经典性时代性,又要注意情境性实用性,要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更要适应当前中职学校教改的需要。

  三、制定目标

  1、本课课程目标为: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整体功能定位。

  2、课堂教学目标为:能力目标为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感受科学的求异美、知识目标为本单元讲授的是关于科学美的一组文章,用于使学生理解和感受科学之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得,俯拾皆是,即是“所在皆是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科学美无处不在,千姿百态,呈现了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内在精神。它们都能让人产生无尽的审美愉悦、这是本课的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模仿写作,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成就感,并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之情为本课的德育目标。本文安排在语文基础二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参考学时为两节。根据以上所授课程教学目标,选定《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作为课程教学的背景,用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一篇课文具有典型的说明文文体特征、还有一个,就是自然顺序到此。

  四、课的思路

  1、教法选择: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梳理内容结构,找出说明方法,问题引导,精读品味、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及本文的特点所决定的。主要采用传统教学的形式。以15分钟课程学习为实例:如何解读课题?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据何位置?有何作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如何翻译?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与白居易的说法是否相同?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由学生说,老师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复习了旧有的知识;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又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既能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让学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益处多多。因为是第一课时,本次课重点突破的就是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和说明方法。这也是在帮助第二节课分析结构顺序这一难点时,分散难点。疑点是第一自然段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在文中的作用。这可分两步来做:一是读后即答,一是全文分析完后再答。前简后详,先错后对,问题都不大。

  2、教学手段的确立与依据:上课时准备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粉笔,小黑板)来实施课堂教学。选择所授班级教室授课,教学场地决定教学的手段及方法、

  3、教材内容的编排

  本学期前三个单元,教材分别安排了三组文章,从人性美,科学美,艺术美几个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不同表现方式,从而判别美,认识美,感悟美,发现美,追求美,进而完善人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格素养。本课程正处在中间部位,与前后单元形成知识链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将本文的教学目标锁定为: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感受科学的求异美、因为本单元讲授的是关于科学美的一组文章,用于使学生理解和感受科学之美,提高审美能力。而科学美呈现了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内在精神。它们都能让人产生无尽的审美愉悦。教学重点为:梳理内容结构,找出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与写作特色,模仿写作一篇介绍新疆水果的文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质疑的科学品质。教学难点为:从具体词句入手,结合内容分析,培养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敏感。品读说明顺序(课文的说明顺序及学生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文的写法。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说学生说学法

  1、学生:所授班级09—10班学生25人,男生4人行为习惯不好,上课不注意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时常前呼后应,左顾右盼;另2名男生与4名女生学习热情不高,常与前者共商私事,影响上课。剩下一半学生还是不错,基本比较懂规矩,上课认真,参与度较高。虽然学生整体学习状况良莠不齐,参差错落,但因这部分学生带动,全班能保持比较好的学习气氛。虽然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础薄弱问题,但认真和参与让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

  2、学法:本次课主要教给学生的是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依据是这篇说明文内容不深,写法简单,顺序自然,当我们给学生必要的学习课文的时间后,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具体实施时,告诉学生先找出每一段写了什么,也就是中心句,然后再找出本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六、评价方

  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习热情较高,回答问题较踊跃,答案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是在仿写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学生经过缜密思考后按要求做到(1)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2)采用了至少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我们可爱的家乡——新疆的水果(3)300——400字(4)写出了作文并当场宣读给大家听。介绍的品种多达10种,有西瓜、哈密瓜、水蜜桃、石榴、樱桃、杏子、无花果等,其他的人听后评议,许多同学热情发言,最后要求课后成文。这样听说读写一条龙,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机会;互相评议,锻炼了学生口才,激发了写作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课效。

  七、教学过程

  这节课通过引入、作者简介、浏览阅读、讨论质疑、分析解疑、归纳总结这些教学环节,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地来实现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大体如下:导语三分钟,板书课题两分钟,作者介绍五分钟,解读课题三分钟,浏览课文五分钟,依次找出每段中心句和说明方法(中间穿插质疑答问)22分钟,小结2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说课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称象》,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说课,在这里我说的是本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称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之上,抓好词句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2、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针对本篇课文,我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教学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教学难点)

  这样设计,是在充分尊重低年级阶段目标的前提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功能,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我在遵循低年级学生自身情况特征以及语言阶段性特征,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利用朗读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字词。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既可以充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又可以为这一节课文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二)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出示大象图片并揭示课题,学生围绕图片讨论探究,相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大象的句子,进而质疑导入:这么重的大象怎么称呢?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图片和文中句子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疑问自由地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课大致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解疑释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对下一步突破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个难点作好铺垫。

  (四)读议结合,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抓住“有的。有的。也有的”理解官员们不合理的称象方法,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曹操“直”摇头的原因。接着学生同桌合作、探究,利用找找,画画,读读,找到曹冲具体称象的方法,抓住表示顺序的关联词“把。再把。然后。”读懂曹冲称象的方法,然后利用多媒体课年演示曹冲称象的方法,体会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亲自去感受,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我的引导下,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主题升华。

  “你还有哪些称象的好方法?”这样一个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去大胆构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的目的——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四、说板书:

  称象

  官员们曹冲

  (有的。有的。也有的。)(把。再把。然后。)

  板书的设计以官员和曹冲解决称象办法的对比,直观的显现出曹冲的睿智。学生还可以根据板书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设计板书突出重点,思路清晰,易于分析记忆。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画风》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动脑筋,把无形的风生动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人物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善于合作,多动脑筋,敢于创新。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风与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

  ①会认丹、艺等6个生字

  ②指导学生朗读。

  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2、创设情景,联系实际

  3、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其中

  4、以读为本,加强读本实践。

  三、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中,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应“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四、说教学过程:

  ㈠猜谜揭题

  1、出示谜语:看不见它的身子,摸不着它的影子,有时它抖动树枝,有时它推倒房子。谜底是风。

  2、风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15课《画风》

  3、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质疑课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㈡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标上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老师读后问老师读的怎么样?敢跟老师比一比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老师把这课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认识吗?

  4、出示宋、涛、陈、丹、赵、艺、显,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

  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和老师赛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本课的生字大多是人名。我问学生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让学生联系实际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㈢精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他们三人是怎么画风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

  3、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

  5、(不范读、赛读)想分角色读课文吗?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环节我克服了乏味的串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画出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再加上老师的鼓励,通过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㈣拓展延伸

  三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风能以诗的形式吟诵出来吗?大家背的古诗可真不少,如果让你来画风,你打算怎么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画吧!只要大家开动脑筋,敢于创新,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

  此环节让学生背有关风的诗,让学生画风,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筋、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㈤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图文并茂、直观有趣,让人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级的特点。

  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标“阅读”部分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层次诵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海燕、高尔基、写作背景等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以朗读为主线,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通过多层次诵读,探究课文的深刻内涵。

  3、通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感受象征手法,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五、课时安排:

  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完成作业。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自然地导入新课。

  导语: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唱给“海燕”的颂歌。(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

  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二)、多层诵读——感知课文内容(24分钟)

  1、播放录音听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说感受和说画面的环节是学生通过听读之后再创作的过程。

  2、分组合作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

  这是课文研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起标题、补标题和揣摩心理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3、指导揣摩精读。

  (1)、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完成部分板书。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3)、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一教学环节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指导朗读、赏析、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起立诵读的形式,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三)、难点突破——感受象征手法(10分钟)

  1、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海燕》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2)、教师补充讲述发表过程中的小故事。

  应该说时过境迁,学生对诗中“海燕”象征意义的理解颇有难度,而本诗教学时必须得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才能理解“海燕”的意义。在处于困惑不解之时呈现“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顺利地理解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场景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写到的一些具体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总结: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象征。

  3、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怎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

  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

  4、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xxx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择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极富创意的“当翻译”活动,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四)、拓展延伸,体验升华(8分钟)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难点。

  2、自主创编——仿句说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启发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对象说,也可以对现实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搏击长空的雄鹰对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树地震中救援人员对压在废墟下的待救女孩……)

  在处理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七、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风云雷电:【xxx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对比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说课稿 篇12

  教材分析

  《诗的材料》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重点通过对荷花样子的介绍以及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让作者及读者深深地陶醉于景物之中;学情方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够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观察、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荷花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另外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我把“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实现“本真语文”的课堂回归。

  教法学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根据课程标准中年级学段目标,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朗读体会法,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在《诗的材料》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回顾课文,展示作品

  1.齐读课题,尝试背诵学过段落。

  2.展示学生绘画(课前布置画荷花)。

  3.师生共同评价,多表扬,多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表扬,使学生扬起自信的帆,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二、读中想像,深入体悟

  1.欣赏学生绘画,描述美景,提问:置身在这美妙的境界中,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

  2.作者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也随风舞蹈。文中怎样描绘的?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指名反馈,相机进行朗读评价、指导。

  3.他置身在这美妙的境界,听到什么动人的故事?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像:如果此时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眼前会出现哪些更奇妙的景象?

  (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小蝌蚪游过来,告诉我它旅游的快乐……

  5.交流后学生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带着动作读,将自己的理解、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在美好情境的渲染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升华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6.作者如醉如痴,和荷花融为一体,在朋友的提醒下,才醒了过来。想过来之后,他有什么收获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达,既丰满了文本内容,更深刻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教给了学生表达时应该做到的条理性、完整性、生动性、形象性及语言组织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三、拓展想像,升华情感

  1.作者觉得怎样的情形是写诗的材料?交流:

  (1)置身于随风舞蹈的荷花中,自己被陶醉了,也成了一朵荷花。

  (2)看金鱼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

  2.说说生活中发现的可以写诗的材料。

  3.把书合上,静静的思考学完本课后的收获和体会;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叶圣陶在描写荷花的过程中,不但仔细观察了荷花美丽的姿态,同时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与蜻蜓、小鱼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因此,作者的这种“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教师点拨归纳,强调学习重点;学生盘点收获,养成整理习惯。】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多媒体出示:古代咏荷名诗名句,《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采莲曲》《小池》,指名学生速读。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而且感受到不同人笔下的荷花的美。)

  2.布置作业:假如我是一朵花、一条鱼、一棵树、一只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吧,可以是写成诗歌,也可以写成文章,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设计意图:课外小练笔,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写作,善于投身自然良好情趣,向学生渗透大语文观,让他们逐步懂得从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说课稿 篇13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老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杨绛通过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

  二、说学情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充分抓住同学生活环境特点和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对于“xx”时期的情况了解较少,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与人之间关怀的难能可贵,更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这篇美文,让学生感受的社会情怀,关心身边的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词语,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我的教学重点,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和谈话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由苏芮的《奉献》导入课题。这是一首奉献的颂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进入课文主题。

  接下来播放几张明星照片和相关资料图片,并谈话导入: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接着,教师介绍杨绛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之后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还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接下来是细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的环节。

  我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结合同学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总结出本文主要写了老王的“苦”和“善”两部分,“苦”表现在谋生手段艰难,生理上有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善”表现在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接下来进入到疑难解析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情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请学生反复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把握本文中老王老实善良、施恩图报的形象以及作者同情关心弱者的品质特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情感的体悟,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怎样看待街边乞讨的人?别人向你乞讨会怎样做?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注弱势群体,并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面对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如果你是老王的邻居或者认识的人,你知道了老王的死讯后,你有什么想对老王说的?请写一段话。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内容即明确了文本的逻辑框架,又从内容具体深入解读了课文。简洁清晰明了。

  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礼貌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所以,“诚实”是人心所向。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细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我姓名、电话的纸条,之后,双方经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述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异常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主角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资料,体味其中的蕴含。

  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资料,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再进一步地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我打算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经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演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到达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主角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

  本堂课教学着重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师:电脑课件;生: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带有课题的一句话,用“~~~~~~~”画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二)质疑研读,探究“诚实”

  1、读文质疑,连词明意:

  出示词语:驾驶、故障、超出、环顾、联系、陌生、道歉、诚实、信任

  读准这些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词析句,挖掘内涵

  出示语段: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可是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职责应当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十多厘米,才会造成这次事故,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职责在“我”,并且留这张纸条是“应当的”呢(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我”的诚实)

  (三)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我的姓名、自我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2、再读课文,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

  天气环境的原因——天黑、有雾、能见度差

  小汽车车主原因——车头超出停出线二三十厘米

  “我”的原因——归心似箭

  (四)品读对话,体验真诚

  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设计对话的提示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经过分主角朗读“打电话”部分,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五)拓展延伸,活力导行

  1、读、背最终一段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能够用什么作题目

  2、屏幕出示故事《宽恕》,让学生读一读,并做简短的发言。

  3、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总之,我力图经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最终到达学有所得。

  19、诚实与信任

  无人知晓留条回电…………………………………诚实与信任(比)

  买反光镜的费用……………………………………金钱(更)

  人与人的之间和谐、信任…………………………重要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说课稿 篇15

  教材分析

  《难忘的八个字》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因相貌丑陋,左耳先天失聪而遭人嘲笑产生自卑心理,后来由于受到伦纳德老师爱心的抚慰而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课文感人至深,读后使人怦然心动。课文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和自身身体状况的不同,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小女孩的处境以及自卑的心理,体会伦纳德老师说的八个字的真正用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品读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和伦纳德老师的动作描写,体会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复述课文,进一步体会伦纳德老师关爱学生的高尚情操,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另外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我把“品读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和伦纳德老师的动作描写,体会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如何复述”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实现“本真语文”的课堂回归。

  教法学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根据课程标准中年级学段目标,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情感体验法,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在《难忘的八个字》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质疑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难忘的八个字》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难忘的八个字是?

  生:我希望你是我女儿!相机板书

  3、师指板书问:那这我指的是?这个“你”又是指谁呢?

  4、我愿你是我女儿!对“我”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使我终生难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女孩的内心。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尝试探究,细读文本

  1、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

  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儿?你是从哪个词语或句子看出来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想?教师进行指导朗读,相机理解“与众不同、令人厌恶”词语的意思。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你会有哪些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如: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我越来越不自信,甚至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所以我越来越敢肯定,齐读:除了我的家人,没有人喜欢我。

  【设计意图:小女孩的心理描写在文章占大量篇幅,通过朗读、默读品味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内心的感受,既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初步感受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体会伦纳德夫人的美丽可爱、美好心灵。

  A、师:在同学们和我的心目中伦纳德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伦纳德老师?

  B、为什么小女孩更喜欢伦纳德老师呢?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发生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说一说。(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叙述清楚。)

  C、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D、师:正是这么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对这位可怜的一个小女孩说了八个字: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所以说这八个字仿佛是——(齐读:一束温暖的阳光……)

  师: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大胆的想象,从此以后,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合理,如今,那位自卑小姑娘,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玛丽、安、伯德,已经成为了加拿大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正是伦纳德夫人的爱,鼓励了当年的那位自卑的小姑娘,使他重新获得自信,勇敢地面对现实。经过不懈努力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是爱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伦纳德老师的动作描写,以及学生的想象,对故事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的爱。】

  三、学习复述,领会深情。

  1、这么感人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学会讲给他人听,让美丽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那么要如何讲故事呢?

  (1)精心选材,要详细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中间有哪些曲折的过程,人物的心情怎样,结果怎样?知道这些,再精心选择一下自己要讲的重点内容。

  (2)认真准备,包括对故事进行加工、熟记、试讲等。

  (3)借助自己富有感情的声音、姿态、动作、表情等,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故事的发生、发展的环境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在初学复述时,可以不明确这个概念。用讲故事的形式,逐渐让学生学习如何复述,这是一个长期目标。】

  2、小组内讲故事,组内推荐一人展示。

  3、全班展示,交流点评。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以小女孩的名义写一封感谢信给伦纳德老师或者以“xx,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日记,抒发自己内心对长辈、老师、朋友……的希望,让周围的人了解你。

  说课稿 篇16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经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述,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述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或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资料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本事、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限度地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从课文资料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述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明白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3、在读悟结合、丰富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历练学生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父亲的崇敬。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资料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本事,培养语感。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本事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质疑课题、梳理问题——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本、体会精神”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同学们见过菜地吗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能够开垦成,田里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菜园(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题。

  2、学生课件观看父亲在山坡上开辟的菜园,再读课题,质疑。

  3、梳理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设计意图]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请教学习工具或教师)(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多读几遍。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④反馈朗读划出的句子,注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探究原因(探究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1、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要求:圈画批注。

  2、讨论感悟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忍不拔、对土地的热爱,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重点研读:

  (1)“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一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我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我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资料,体会情感。

  四、深读课文,体会精神(深入体会课文资料所要表达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亲的菜园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仅仅是四季的蔬菜吗“我”收获了什么你呢(收获的是一种人生精神:坚毅、勤劳、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你此时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坚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描述父亲言行,体现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句子。(课件呈示)

  3、带着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说课稿 篇17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本事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本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经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到达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经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教师就问:你们明白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经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仅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资料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我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当怎样改。最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经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并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所以,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当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说课稿】相关文章:

《春酒》说课稿—获奖说课稿04-04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说课稿03-11

说课稿11-13

说课稿12-06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11-03

小学陶罐和铁罐说课稿说课稿01-30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好习惯说课稿好习惯说课稿09-25

中班散文欣赏说课稿 下雨说课稿11-02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