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猜谜编谜》,下面我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猜谜编谜》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练习5》中的处处留心。在此之前,学生们都有猜谜的经验,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但让学生直接创编谜语还是有难度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发现谜语谜面的表述特点,并会以此来创作谜语。
2. 激发学生创作谜语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材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谜语谜面的表述特点,并会以此来创作谜语。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谜语特点创作谜语。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作了较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中穿插小游戏你比我来猜,激发创作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划一划、动眼看一看、动情演一演,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真切地感受体会。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意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先以欣赏猜灯谜活动现场的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谜语。通过猜谜说谜,探究谜面特点简介谜面、谜底、谜目。谜语在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能说出来写出来、供人做猜测线索的话叫谜面,谜语的答案叫谜底。教师避免用术语表达,学生了解即可。接着,让学生分别读读题中的谜面和词典上的解释,讨论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谜面的表述特点:语言简练、表述间接、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而词典中的解释,表述是定义性的,要严谨、科学、全面。
后用辣椒在词典中的解释和谜语进行对比,让学生交流讨论:读读想想,都是讲辣椒的,两者有什么不同?哪个好?好在哪里?
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赏谜编谜。其中穿插小游戏你比我来猜,激发创作兴趣,出示一组图片,请一个同学笔划,其他同学来猜。教师相机小结:同学们都是根据东西的特点来模仿的。出示老师写的谜语儿歌:要想谜面编得好,先把特点仔细找。善用比喻和拟人,节节押韵像童谣。在通过谜语对比赏析再次强调:谜面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后让学生自主创编。
板书设计
谜面
谜语 谜底
谜目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本册第2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2、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法
1、朗读法2、点拨引导法3、放录音
三、说学法
1、朗读法2、欣赏法3、默读法4、讨论法5、质疑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导入新课时,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师放音乐磁带《动物狂欢节》。
要求学生: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2、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3、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品味质疑(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七)布置作业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路、语言特点。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同类色与邻近色》 ,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同类色与邻近色》 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四册 第 3 课。
在此之前, 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 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 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同类色和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 表现画面内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同类色或邻近色完成一幅色彩构成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运用同类色、邻近色创作给人的 美感,了解色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加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 审美品位 本着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 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同类色和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的方法, 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色彩美。
难点:区分同类色与邻近色
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 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2~3 分钟)
导入新课: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 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 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 个环节。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 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突出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和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 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 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 的知识兴趣华。
三、课堂小结: (2~3 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 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 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同类色 和邻近色的概念和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 成良好的个性。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 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同类色和邻近色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区别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和管理的教学方法,以?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 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 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
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写水稻田的杂草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小稻秧遇险了。第二部分(3-5)写喷雾器大夫及时赶到帮助小稻秧收拾杂草。最后,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险了。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2.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三、说教法、学法
以词入文,创设情境,自悟语言。
章不离句,句不离词,课文内容的理解离不开重点词语的把握。本课语言生动想象,内容充满情趣,正是大量的生词凝聚而成的魅力表现,如“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等,这些词既难以理解又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创设了表演活动情境,课堂表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并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尤为,达到了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词意、领悟词语的目的。在师生的共同表演中,我通过动作的指点、语言的点拨、情境的体验,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主能动感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自然深入文本,跟小稻秧一起去经历,去感受,真正进入故事情境。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强化感悟
朗读应是体验文章情感、感悟故事情境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学生用整个心灵去理解和体会。在本文中朗读的语气是不同的,如野蛮的杂草气势汹汹的话、喷雾器大夫洪亮的声音、有气无力的杂草的话语。开展指名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使同学们融入课文情境之中,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语文课标上说,“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用动作、形态或者其它方式来创造性地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去强化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表达。第三自然段是小稻秧脱险的关键,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编自演,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自由创造想象,在读读演演评评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样,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既有所感悟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在表演中验证、深化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真正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这一新的理念。
(二)小组合作,启迪智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各小组合作表演时,教师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共同完成表演任务。当然,合作是建立在主体参与的基础上的,它不是一种顺从,更不是一种依赖,而是一种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认同,相互启发和相互鼓励。
四、说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走”完长征的婴儿》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进入自主识字阶段。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学生大多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在阅读方面,他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概括归纳能力较欠缺。概括时不能抓住重点,说话时往往语句不连贯,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着重是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训练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找生字、学新词。但
是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生字新词,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例如本课中的“剿”,
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还要帮助学生分清字形,理解字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最基本、
最主要、最经常的训练,它需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因此在理解“围剿”、“奄奄
一息”等词语的意思时,要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正确
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体会长征途中红军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目标二: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归纳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在概括时,先指导学生找到每个事例相对应的小节,然后对每小节的内容进行归纳。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归纳,所以教师要手把手地教给方法。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边读边想,怎样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概括。教学时,既要有教师的示范引导,又要有学生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概括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目标三: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虽然课文记叙的是贺捷生奶奶长征途中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是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领会其中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长征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或者是主要人物,或者是主要事件,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课题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始,只要抓住了题眼,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再进行解疑既是适时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也是在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二)循序渐进,学习归纳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提高概括能力呢?教师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本课先着重指导学生学习归纳节意。在概括第一件事例时,教师引导学生说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概括这部分内容。
但找出关键的信息后并不等于就会归纳了,还需要把这些内容组成通顺、连贯的语句。学生往往能找到关键词句,但却不能把话说清楚、说连贯。因此,教师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句式,例如“什么时候,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指导就像是给了学生前行的依靠,学生借助它们便能前进。
在归纳第二件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合作来巩固所学的方法。这样,学生前行的步伐又迈大了。第三、第四件事例则让学生自己归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指导、再训练来帮助学生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有效地提高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领悟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学生不知道,更无从谈起长征精神。因此在归纳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描写当时困难的语句,再一次体会红军遇到的艰难困苦。同时,结合录像资料,利用听觉、视觉触发学生的情感,感受长征战士的英勇无敌,感受红军不怕艰辛,排除万难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主要讲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问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框题 ,感受身边的变化,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约?怎样进行“合理消费”?要正确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消费观念及其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消费原则。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克服自己身上的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身的消费体验和理性思考,使学生能理智对待消费,摆脱消费中的攀比虚荣心理,确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让学生熟记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并在实际生活中改变非理性消费行为习惯,树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绿色消费观念。
四、说学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消费投入也增加了。而许多学生往往会单纯的将消费与花钱划上等号,过早的把自己融入到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的人群中,生活上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因此,在当今社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就显得很有必要。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应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在图片、材料、活动、讨论中去探究、体验、感悟,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演示法、情景创设法、集体讨论法。
(二)学法:本着以生为本,着眼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让学生自己在探究、归纳、反思中明白道理、感悟真谛、体验学习的快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学生的压岁钱怎么花”的小调查从而导入新课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并激起学生探究合理消费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第一步:消费面面观——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四种常见的消费心理。以案例、演示、视频、讨论等方法,总结不同消费心理的表现和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步:做理智的消费者 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怎样做才是理智的消费行为。学生通过对消费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回答,总结出在消费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不攀比不浪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要优化消费结构,绿色消费。
让学生提出本课我们学到的问题,分小组相互提问并进行回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对课程进行总结。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一个消费方案。
七、说设计理念
本框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因此,我的设计理念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加凸显其主体地位;第二,继续坚持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
说课稿 篇8
一、关于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随着同学年龄的增加,他们对环境更加熟悉了。在对环境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对环境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二)”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同学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同学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偏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和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
2、《课程规范》规定:
《课程规范》十分强调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应用。
科学课程要让同学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规范的确定是要让同学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局部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局部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和概念,要让同学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实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3、在教材中的位置
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
4、在单元中的位置
整个单元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10个主题活动组成。首先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然后从设计和建造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维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和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维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身的看法和见解。
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脉络来掌握“做一个生态瓶”在本单元的地位:
蔷薇花丛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
他们是什么关系做一个生态瓶
食物链和食物网显微镜下的生命
维护生态平衡
维护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
保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4、教材结构
观察认识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的方案——制作一个生态瓶
二、同学情况分析
1、知识准备
五年级的同学,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维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局部同学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同学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同学的观察兴趣
应该说大局部同学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时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局部同学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自己在1998年上半年,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一个11岁的女孩作了不间断的观察,有趣的是,她兴趣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在自家阳台上种一棵豇豆,从下种,到收获,到植株枯萎的里,连续培植、观察95天。假如植株不枯萎,这个纪录会更高。)
3、认知需求
在研究蔷薇群落、农田群落后,同学自然愿意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
经历了前面几个学期的观察探究,特别是本单元前面3课的学习体验,他们感受了蔷薇群落、农田群落里各种生物之间以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感受到在这些相互关系中最显性、最直接的食物关系。他们发生观察探究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欲望,这是我们引导同学经历“做一个生态瓶”主要心理基础。同时,也顺利地引发同学进行“观察生态瓶”等以后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教师用书》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想法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单元《它们是什么关系》中,同学已经认识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本主题第一局部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实际条件是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必需在方案中体现出来,我认为制作时主要是根据方案进行)
3、能相互听取意见,一起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这是小组合作的一般要求)
(二)重新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理由
1、科学探究: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一起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积极的参与讨论,特别是做,是每位同学对“生命世界”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综合运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个人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这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同学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3、科学知识:理解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只有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干设计出科学的方案;了解制作过程,保证了课后自身制作的胜利)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瓶建造方案的设计。
2、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五、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主要用观察、设计、制作的方法来学习。其中开始与结尾两局部主要用观察的方法,第二局部主要用设计的方法、第三局部用制作的方法。
大致是以下的学习流程:观察——设计——制作——观察
1、观察:开始局部全班观察池塘群落的图片(影视资料),全班或小组讨论池塘群落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结尾局部观察自身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记录。
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以池塘群落为模型,为水生动植物模拟一个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小组人员之间开展讨论,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其中记录员的作用相当重要。
3、制作:根据自身小组的设计方案,按顺序制作一个生态瓶。
六、教学预设
(一)池塘里的生态系统
意图: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为小组的方案设计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识准备、情感激发。
1.出示生态池塘图片(或影视),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蔷薇花丛、水田里的生物,老师在郊外找到了一个池塘,我们来看看这个池塘,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可能会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鱼、小虾、螺蛳、鸭子、河蚌、荷花、荷叶、青蛙。他们会说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师逐步引导同学说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们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泥沙、水、阳光)
·这些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协助?(食物、氧气、住所、躲避动物的攻击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又有哪些协助?
2.原来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池塘存在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们自身能建造一个这样的小池塘吗?
(二)设计建造生态瓶
意图:对池塘生态系统知识以和前期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直接为下一环节的制作提供依据。在讨论“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时,突破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1.小组讨论设计建生态瓶的方案。
我们的生态瓶
设计方案
准备用什么资料
哪些生物来生活?
生物
非生物
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
生态瓶模型图
2.组际交流设计方案。
(三)做一个生态瓶
意图: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课后的自身制作积累经验,为后续观察活动提供真实的资料。
1.准备相应的制作资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乐瓶剪去上半局部。
根据小组讨论决定的方案制作生态瓶,贴上标签。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给生态瓶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
生态瓶标签样本
生态瓶名称
瓶内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组商量生态瓶的放置与管理,观察与记录。
(四)课后自身制作一个生态瓶并持续地观察记录。
意图:对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记录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保证观察的时空条件。
板书:
做一个生态瓶
容器:鱼缸或大塑料瓶
生物:植物——水草、萍……
小鱼、虾、螺蛳、蝌蚪……
非生物:淤泥、河水、阳光……
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养料、栖息地、
【【精品】说课稿八篇】相关文章:
【精品】关于说课稿11篇02-23
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11-05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11-03
【精品】美术说课稿锦集五篇03-15
圆柱的表面积精品说课稿11-04
分数的基本性质精品说课稿11-04
《醉翁亭记》精品说课稿12-17
爱惜每一张纸精品说课稿11-08
【精品】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