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时间:2021-06-16 08:31: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本 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两汉时期中华文明向外辐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也必 然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内容与前面两汉的强 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丝绸之路,这里正好加以详述。而教材的下一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对外交流与这种 融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本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知识点不多,但相对比较乱,知识整合有一定难度。在史实基本上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积极作用较难。

  学情分析

  七 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待历史的了解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都很肤浅,限于本身的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及小学对历史的凌散了解的状况,会对初中较为系 统的历史教学非常不适应。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如何去想办法掌握每课中十分庞杂的知识点,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 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知道两汉时期与欧洲和东方的交往;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表演等提高学生认识、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的能力。通过对于丝 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 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 法。。而将“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并且通过对公元纪年的复习,强化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 意识。通过中朝、中日文化交流,一方面培养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从朝日向中国的学习中理解民族的开放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2、第二重点是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因为日本作为并未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受中国影响很大,并可与后面讲述隋唐文化打下一个基础。

  二、难点

  丝 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做为一条商路如何与一条文化传播的道 路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学生也较难理解。

  本课次难点是甘英出使大秦实质和意义,限于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只能深入浅出的说明第一次有记载的直接交往的重大意义,并且可以将这一意义与上面丝绸之路的意义加以结合,而服务于本课东西文明交流的大主题。

  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 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 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因此大量采用情景烘托法(多媒体播放影片)、图示法(多媒体展示)、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等。特别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注意问题的 启发性、层次性、活泼性。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该有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激趣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尤为重要。

  新 课标强调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所以不仅教学观念要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根本转变,新理念应当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初一学生求知欲强、 表现欲望也强,但年龄尚小,历史知识的积累很少,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更不清楚,所以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很重要,本课可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采用搜集资料、导游介绍、表演、阅读、讨论、讲故事等多种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力,也增强了情感的教育和增强学生 的自信心。学生在资料的搜集上,将拟订一个历史资料搜集的途径、分类、形式的要求项目,并将这种要求贯穿于以后教堂当中,让学生在获取历史信息上做到有的 放失。

  在本课教堂中,如何运用搜集到的资料来服务于教堂目标主体呢?比如丝绸之路,因为是三条,那么资料搜集要求中的`起止点、交易内容、途经地理情况这些就要在学生小组活动中分门别类的逐次展示,让学生自己在展示中形成一个立体的丝绸之路。

  另 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与小学相比的系统性、专业性,适当地强化学生的历史观念而不是停留在只言片语的凌乱史实的肤浅了解上。那么,作为老 师就必须在所有课堂、课外的资料运用上树立服务教学重点和中心思想的观念,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的概括出诸如背景、意义之类的结论性语句,并且在板书和笔 记上直接的体现出来。

  板书设计

  一。“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1.由来

  2 。起点:长安

  3.线路:欧洲← 西亚← 葱岭←河西走廊← 长安

  4.作用

  (二)南方丝绸之路

  成都为起点,到南亚、东南亚等地。

  (三)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

  二。汉与欧洲的往来

  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人来华,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三。汉与朝鲜、日本的往来

  (一)汉与朝鲜的交流

  (二)汉与日本的交流

  汉光武帝与“汉委奴国王”金印。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电影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电影片断《大敦煌》,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展示图片:学生讲述“丝路”名称来源。

  活动地图:学生用多媒体图片形式,“导游”介绍丝路起点、走向。

  介 绍主要遗迹、文物:在这一过程中让所有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特别是利用问题,丝绸之路仅仅是把中国的丝绸卖到西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贸 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但也有其他的商品及大量饱含中国文化传统的物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这些图片的逐次展示中,必然会有相当的历史地名的出现,让学生熟悉古地名,并能熟练读出这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而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出丝路的路线,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 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当然限于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讨论更多的是通过事先准备的资料进行组内的展示,并得出一个总结 性的论点。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也为学生初步建立起史论结合学习方式。然后通过形成的 结论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这一主题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对于接下来的南方丝路和海上线路通过图片展示等一笔带过,让学生能建立起东西文化交流是多途径的概念就行了。

  二、汉与欧洲的往来

  由 于本课的中心内容是中西文化交流,这里拟将教材的讲述顺序做一调整,将第三子目“汉与欧洲的往来”提前于第二子目来讲述,保持与东西方文明交流这一大主题 的连贯性,准备以学生表演:甘英一行来到红海边的场景,还原历史,从中直接点出这一交往的历史意义,最后再由老师将整个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开始做一总结。在 这一个子目中可以通过公元166年的年代将公元纪年法重新温习一下,并注意与古代用帝王年号纪年法做比较。

  三、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由于朝鲜和日本的实际情况,因此汉与这上述两地区的交流更多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的单向传播,这一点有别于前两个子目的内容。

  对 朝鲜的文化传播,主要体现中朝两国源远流长、唇齿相依,不是教材重点而由于现实原因,中国对日本的文化传播是一个重点,这样就可以为将来隋唐文化做一个铺 垫,保持学生掌握这一历史现象的连贯性。中日交流这一主题,准备以“东汉疆域图”和“汉委奴国王”金印做为主题来展开内容,使用地图及这枚印来了解双方交 流的史实,让学生明确这种交流主要在东汉。还可以利用东汉的状态和学生搜集到的日本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对比来说明文化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两汉曾与哪些地区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

  教材后面的学习测评,学生做后订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相关文章: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07-12

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09-09

初中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教案08-17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案11-26

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04-05

七年级历史《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03-30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阅读题及答案12-25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04-04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