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一厘米》

时间:2021-06-12 18:17: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语文说课稿《一厘米》

  篇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一厘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语文说课稿《一厘米》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厘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一厘米》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比较与辨微中的第四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

  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1)记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掌握有关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2)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学会体谅父母、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

  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教师应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篇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使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 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 关于学法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四 教学程序

  这一堂课,我以五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尺子。

  根据课件的制作,我出示了一幅蚂蚁王国图。图中因小蚂蚁的房子被一阵风刮断了一根门柱。蚂蚁们想帮小蚂蚁重新建一根门柱,但都不知它的长,应该怎么办?提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的帮忙,并告诉学生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根和门柱一样长的小木棒。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图钉、橡皮、硬币等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小木棒,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测量的结果。从学生测出不同的结果中,引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根小木棒的长,所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要想测量的结果一样怎么办?从中引入尺子。

  第二环节,认识厘米引出课题。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准备的尺子,来进行教学。我制定了五步走:

  第一步 了解尺子

  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尺子拿出来,对它进行摸一摸、看一看,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所发现的结果告诉给你旁边的同学听,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一提问,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从尺子中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教师沿着学生的发现,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尺子上的数字、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

  第二步 厘米的空间观念,从中认识厘米

  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指一指,尺子上的那里到那里的长是1厘米?利用课件上的小精灵来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的长。对1厘米的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由学生测量1厘米长的小方块,教师从中指导学生用手捏着小方块,然后轻轻的移开,但手不能动,从手握小方块的长来感悟1厘米。让学生从中比划1厘米的长,通过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

  第三步 通过认识厘米的长度单位,延伸到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从而我就引出0~2厘米是多少?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来吗?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

  第四步 让学生进行测量同一物体,得出不同的量法,教师归纳量法

  第五步 帮助小蚂蚁 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测量小木棒所得的结果,告诉小蚂蚁门柱的长,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建好了。教师利用课件告诉学生,因为你们帮助了小蚂蚁的忙,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的建成,蚂蚁们很开心。它跟你们说谢谢了!使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也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各种练习巩固知识。

  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测量比赛:课件出示三件物品,让学生分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

  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篇三: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一厘米》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安排《一厘米》,主要用以指导小说的赏析。《一厘米》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小说。作者写出了小人物的自尊,写出了小人物为维护自尊而作的不懈努力。从情节上看,这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 “该不该买票“而展开的,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就是那“一厘米”。小说中的陶影的儿子小也是一米零九,还是一米一,差不差这一厘米“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这样的一桩小事其意义又着实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作者选材可谓视角独特,别具匠心。作者不是居高临下地对陶影这样的普通人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把自己融入到普通人之中,以平视的眼光去关注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悲悯情怀去感受他们的心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美德。毕淑敏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善意、祥和、冷静”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她在作品中始终保持着对笔下人物的善意与公平。这篇小说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2、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升华;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3、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4、教法、学法:

  “立体交流”法。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作家简介:

  二、积累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表演)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2.情节曲折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篇四: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第一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2、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属于《图形与空间》知识板块内容,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分米的认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准备。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已有一些实际感受和体验。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估、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数学课必须抓住重点,通过学生探索实践,突破难点。让他们学会属于自己的知识,才算一堂合格的课。

       所以我本堂课确定了两个教学重点: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

        突破一个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关于侧量长度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所以我选取这样的教法:

  1、情境导入法,我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发现教学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例如:在体会建方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引导学生用手比、用笔或用书比不同的方法对课桌的长进行测量,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会发现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因此切实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媒体辅助教学法,再通过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4、实践法,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感知、操作、实验、验证,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上教法,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三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有去攀登的兴趣。所以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老师长得高吗?有没有你高?哇,老师比你都要高啊!那你知道老师有多高吗?猜猜看!哦,猜不出来?那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人的身高在数学中是怎么说的呢?待会儿下课了我再告诉大家。其实想要知道老师有多高,只要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后你一定会知道答案。巧用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测量长度的学习需求:老师比我高,那么老师究竟有多高呢?形成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活动引入,激发兴趣

  我让学生任意自由选择一种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学生可以使用铅笔、数学书、手掌、课本、作业本、小棒等物体进行测量。学生可能会说有

  4支铅笔长、比3本数学书短一点、比3个作业本长,可能会说有4个巴掌长,也可能说有1个手臂长。引导学生会发现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导致在测量同一物体时得到数量不同。接着问:“怎样才能使测量的结果一样呢?”学生会感受到需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来量,测量结果才能相同。充分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整个引入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感受到量长度时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探究新知: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认识厘米。分4步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刻度,厘米及字母表示方法(cm),使学生对直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最后进行归纳发现: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间的一大格的长是一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解决课堂活动题目:用尺子量一量,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再让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通过活动,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识记一厘米,用一厘米的长度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黑板擦、教师的手提包、铅笔、橡皮擦等。)

  (4)认识几厘米

  出示0-2,0-3,0-5,0-8,这一段又有多长呢?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方法:数格子或0到几这一段就是几厘米,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这四个环节,秩序渐进,先对尺子进行认识,然后在尺子上认识1cm的长,通过观察、比划、在生活中找大约1cm长的物体建立1cm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接下来认识几厘米,在尺子上指认2cm、3cm等长度,强化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我们认识了直尺,也认识了厘米,想不想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呢?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铅笔的长度,初步掌握测量方法。(课件出示教学教材第52页例2

  的情景图)

  测量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铅笔长几厘米?再让学生独立测量,再讨论交流,请个别学生演示,互相启发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测量的过程。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运用方法进行测量,量下列图形的宽,评一评你量的对吗?巩固测量方法。(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

   1、量小棒(课件出示)

  2、量下面物体的长(课件出示)

  3、量铅笔。(教材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五 、拓展延伸

  找找我们身边几厘米长的物体,先估计,再测量,将自己的收获告诉家长或同学。(认识直尺并测量是单位认识中的载体,运用的方法要强调,而且还要有拓展方向,加深孩子们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堂课我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见黑板)

  七、课堂回顾

  通过反思,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你学习了些什么?”

  2、你想说点什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教学设计,还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五: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1、课标要求,厘米的认识位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它在四大领域中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内容,一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十个单元的内容,图形与几何领域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厘米、米的认识被安排在了认识图形之后,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的特点: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设计大量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计物体长度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计意识。

  4、运用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本单元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长度表象。

  3、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5、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实际活动正确建立厘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 ,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2、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3、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进行小组

  合作,会跟同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动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

  三、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新授课“诗意六步走”,设计理念是我们科信小学的诗意课堂理念,让孩子从小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诗文情怀,学会过充满诗意的生活。

  1、诗意情景创设,搜集与数学有关的古诗,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等来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培养能力,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3、质疑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4、诗意总结,让学生学会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诗意回顾,把学到的知识试着编一首小诗。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布置有诗意的作业

  四、说教学设计

  1、诗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课本插图从网络上搜索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觉地进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设计的意图:以故事引入,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2、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感悟因为师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样长,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后设置下面这样一个活动

  ㈠组织学生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桌短边的长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长短不同的铅笔来量。

  ㈡交流讨论:用这些工具测量物体长度效果怎么样?用什么工具测量好呢?

  设计意图:思考质疑,引入新知,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及时引出小博士的话;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直尺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记一记、举一举、想一想中很直观地感知厘米,认识尺子。

  接着让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厘米,可以多种形式,比如: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你还能从直尺上找到哪些1厘米?让学生在多次指认的过程中对1厘米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认识几厘米就比较容易了,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重点讲不是从0开始的几厘米的认法。

  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因为实际物体可能不会正好是1厘米,因此这一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他们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物体,有利于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在此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3、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1、让学生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他们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测量出自己的一拃,记住了自己一拃的长度,有时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长度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测量练习本的长度,测量绳子的长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次的测量中,总结出并能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总结。

  4、及时巩固,当堂掌握

  第一个练习,通过图读数,针对全体学生,是最基本的内容。第二个练习是对测量方法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测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检测,设计这几道检测题的目的从这三个方面考虑:

  1、通过先估测再测量

  2、对于断尺的问题,就是训练学生的灵活性,看会不会数出是几厘米。

  3、前面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的边,动手量量,既联系了旧知,又能巩固新知。(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5、诗意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用简短的话总结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课前早准备好一些诗歌,适时出示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编一首 小朋友要牢记,用直尺量物体,物体放平要谨记,左端先和零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本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6、诗意作业(1分钟)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为了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重新编一个阿福的故事。

  这样既能让学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本节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本节

  知识的梳理。

  六、课堂评价

  在本节课中,由于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首先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坐的真端正,听讲真认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回答问题声音真洪亮等,学生自己说本节课的表现,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的表现可以小组长评,同桌互评,面对面地相互说鼓励的话等,最后老师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同学进行星级奖励。

  七、课程资源开发

  1、在第一环节中,课本上给出的是四幅图,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一个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通过欣赏,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青岛版教材中有个小博士,本节课对于小博士的话,在第二环节及时引出,顺理成章。小电脑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环节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及时地提出来。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业本等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

【语文说课稿《一厘米》】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说课稿06-25

语文小院说课稿07-13

语文《春》说课稿07-10

语文《老王》说课稿07-10

语文《药》说课稿08-30

语文《山雨》说课稿10-31

语文《海燕》说课稿11-11

语文《白鹭》说课稿07-08

语文《荷花》说课稿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