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说课稿推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滑轮的高度
悬挂钩码的重力
台秤的读数
竖直向上拉的效果力
【《力的分解》说课稿】相关文章:
《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10-03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10-19
力的分解与合成10-08
力的分解课件03-19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11-29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10-31
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11-22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范文05-17
力的分解练习题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