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的说课稿

时间:2021-06-10 19:54: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门槛》的说课稿

  《门槛》说课稿

《门槛》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门槛》,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是中国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记忆》和《门槛》是两首散文诗。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指出文章的精髓,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在鉴赏阅读中,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这一鉴定主体的能动性,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用教师的“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掘,又以学生的“思”引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师生共同研读,尽可能充分解读出文章的情和理。

  2、文章特点

  《门槛》是屠格涅夫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它在艺术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写散文诗的特点:简单而深刻,朴素而富有哲理,情、景、理、事配合默契,既含蓄,又明晰,既连贯,又跳跃,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这篇文章的象征手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刻画都运用得很好,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门槛》的主题隐蔽而不含混,含蓄而不晦涩,对指导学生写作很有帮助。文中所写的俄罗斯姑娘,是一个决心跨越“门槛”的女革命家,虽然她不像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姑娘一样美丽动人,含情脉脉,但却沉静、果敢、坚决、执着无畏,全身散发着动人的光彩与气质。她面对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从容、镇定、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内部结构,以及教材鲜明的文体特征和教材第四、五单元培养学生的目标,来确定此节课的目标。应该说,第四、五单元是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供的一组范文。《教学大纲》这样阐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能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基于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鉴赏其象征的手法,品味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德育目标:学习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坚定不移。

  三、教学重点

  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散文诗的语言特征和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确立如下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品读文章耐人寻味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这篇文章采用的是问答的手法,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对话的语气、语速、语调,读出感情,读出意蕴来,而这恰恰是学生最感头疼的问题,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有感情地。准确地诵读。

  五、教法、学法

  《门槛》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另一篇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华的散文诗《记忆》,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诗的鉴赏方法,所以,学习《门槛》,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评品、讨论、心得交流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这堂课有两个关键:

  一是诵读、评价、品味。《门槛》只四百来字,短小精悍,全文采用问答的手法,很适合诵读,但读好却难。我设想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特色,读出个性,读出感情,然后请学生评价诵读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是否准确,问答者的语气、语速、语调处理得是否恰当,从评价中来明确人物品质,鲜明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并进一步理解文中“门槛”、“大楼”、“阴森的黑暗”、“俄罗斯姑娘”的象征意义,以及环境渲染对刻画人物、凸现主旨的作用。屠格涅夫的《门槛》风格冷峻、凝重,结构严谨、自然,意味隽永,感情浓厚,是屠格涅夫散文中的精品,但由于它属于外国散文,又与我们所处的年代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会有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易快,读时要认真揣摩人物的感情、品质、个性,以及文章深厚的意蕴。主要的鉴赏过程以诵读来贯穿,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是学生作心得交流。以“门槛”为话题,说说“门槛”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心得体会。要求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最深的体味、最精彩的语言来阐释“门槛”,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

  为什么要这样来组织整个的课堂教学呢?首先,这是新教材的要求,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那么,语文课上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触摸一篇文章的灵魂与精髓,并从中受到正面的教益,碰撞出灵感火花,而且要让他们不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风采。其次,叶圣陶先生说过: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总是要离开老师的,不可能永远牵着他、抱着他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传授他们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隐去传授者的身份,让学生完全丧失对教师的依赖性而变成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双促双发,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再次,我们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审美眼光和生活积累,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就已经学过《荷塘月色》这类难度较高的散文,只要能够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探究兴趣,加以适当的引导,他们完全能自己解读出这篇文章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及设想

  (一)导入新课:现在正热播的大型历史剧《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片段:少年天子康熙受了鳌拜的气,愤然冲出乾清宫,他忘了乾清宫有一个高高的门槛,所以意外地摔了一跤,康熙爬起来后下旨魏东亭砍掉了乾清宫的高门槛;上学期我们学习的鲁迅《祝福》中也有这么一个场景:祥林嫂为了洗脱自己嫁过两个男人的罪孽,到庙里去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同学们,这一砍一捐人物的命运就有了天壤之别,人生中有多少高低不一的门槛啊,面对这些门槛,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到屠格涅夫的《门槛》中去寻找答案。

  [设想]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一堂课的导语也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课堂快速进入预定轨道。好的导语有下列特征:首先要充满磁力,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被教师牵引;其次,是有亲合力,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之感到亲切;最后要有张力,导语设计的目的不在于导语本身,而在于把课堂引入预定轨道。所以这堂课我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影片片断和学习过的课文场景作导语,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又耐人思索。

  (二)提示相关材料,学生作好诵读的准备。投影显示:作家和作品背景材料。

  [设想]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写作背景一般不太了解,教师提供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感情,读出意蕴。

  (四)品评鉴赏。请学生评价诵读,并在评价中深入鉴赏文章的语言,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文中叙述的人该怎么读?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弄明白这个问题来明白文章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环境中所出现的“门槛”、“大楼”、“阴森的黑暗”有什么象征意义,它们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2、文中问者的问语该怎么读?为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问话者对姑娘所持的感悟,以及姑娘所选道路的艰苦。

  3、俄罗斯姑娘的回答怎么读?如何评价她这个人?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注意姑娘答语的特点,理解文中三个省略号的言外之意,体味对姑娘的神态描写,正确理解姑娘的象征意义,归纳出她高尚的品质。

  4、请学生用自己学习过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姑娘的敬仰之情。

  5、正确理解对姑娘的两种不同评价。

  [设想]这个鉴赏过程不必遵循1、2、3、4、5的顺序,要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鉴赏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鉴赏课文,边读边赏,学生有鉴赏不到的,教师予以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具体说,就是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暗示,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播放朗读录音,进一步明确课文的读法。

  (六)引申拓展,心得交流。教师重申“门槛”的象征意义,以 加深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要求学生以“门槛”为话题,说说现实社会中有些什么门槛,如何看待门槛。

  [设想]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分析归纳更在于准确、熟练,甚至巧妙地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思维训练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第六个环节正可以让学生闪现自己思维的光华,展示自己语言的风采,而且使《门槛》一课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七)总结全文,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励学生。

  [设想]让课堂在意味盎然的思考中开始,在充满希望的激励中结束。

  《门槛》是一首散文诗,它结构精彩,意蕴深远,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很容易打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共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在“新“、“趣”、“情”、“思”上多下功夫,求新、激趣、动情、导思,真正让学生得到熏陶,学到知识。

  《门槛》教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屠格涅夫的生平创作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熟读并能达到背诵; 2、能力目标:把握“门槛”、“俄罗斯”、“姑娘”等的象征意义。体味散文诗中饱含的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逐步提高散文诗的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门槛》一文,启发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执着勇敢、百折不挠、坚定不移。 二、重点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捕捉《门槛》一文多种象征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和作品的含蓄美、崇高美; 2、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对该散文诗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总会碰到许多的门槛。小时侯学走路会遇到门槛,现在考大学也是一道门槛。在面对门槛的时候,我们是退缩还是前进呢,是勇于跨越还是选择等待呢?屠格涅夫的《门槛》给了我们明确答案。 散文诗例如<<海燕>>

  二、 让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用心灵去轻轻触摸那道“门槛”。

  1、 读得怎么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师精彩的朗诵。

  2、看来很多同学仍陶醉其中,入境很深,现在请你们自己品读、品读,看看能品出些什么?

  3、能否请同学们谈谈对作品的初步理解?

  三、 看来你们对文章内容有各自的理解,但要完全吃透文本就必须先从作者和写作背景入手。所谓知其人,才能读其作,才能论其事。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成果怎样?哪个小组主动向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课前准备工作.

  1、 作者(其他组和教师补充) 屠格涅夫和巴金

  ( 巴金翻译了)《门槛》

  2、 背景(其他组和教师补充)

  3、 背景联系:19世纪俄国革命就好比中国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为了推翻满清政府,抱着“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之心,不顾一切,奋勇前行。有的革命者甚至众叛亲离,忍受着敌人、甚至亲人朋友给他们带来的一切痛苦和打击。

  鲁迅在《药》中塑造的夏瑜的原型秋瑾,虽是女流,却不让须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显示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

  四、 1、了解了作者和背景,我们再从文本入手。本文很明显是散文诗,散文诗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体现文章的主旨,那么文中塑造了几个想象?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个?

  2、既然文中最主要的形象是“俄罗斯姑娘”,那为什么不以“俄罗斯”姑娘为题,俄罗斯姑娘和“门槛”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你们是怎么想到的呢?

  五、 (象征)

  其实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了,还记得吗?(《白杨礼赞》)

  1、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象征 忽明忽暗、忽远忽近的火光象征改革道路曲折而艰难,但光明的前景始终存在。

  五、(对话描写)

  那么文中的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分别象征了什么呢?我们先从全文最有特色的对话描写即八问八答中去找。

  1、 这一系列的问答大致可分几层意思?每一层分别讲了什么? 或者说娘姑面对的考验来自哪些方面?

  (必须抓住关键字词)

  A、来自敌人的考验 (表现姑娘坚定的信念)

  B、来自亲友的考验 (表现姑娘不怕孤独)

  C、来自自身名利和死亡的考验 (不计名利、不怕牺牲)

  D、来自信仰的考验 (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插入: 姑娘对声音的回答都是很干脆,坚决的,惟独有一处姑娘却作了停顿,你们发现没有?她是在什么情况下停顿的呢?这里的“犯罪”我们应作如何理解呢?

  俄罗斯姑娘的停顿(“埋下了头”):“犯罪”着种说法对一个志清高洁的“俄罗斯”姑娘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她既然决定投身革命,就必然为现存的法律制度所不容,就必然被说成犯罪。”

  六、原来俄罗斯姑娘象征了为沙皇专制而英勇斗争的革命者,那么革命者设置的一道门槛,就是革命者面前的一切阻碍。

  3、 理解了“门槛”的象征意义,其他形象所象征的意义就比较容易了——

  大楼:革命者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

  声音:革命事业的考验。

  咒骂者:市侩与庸人。

  回答者:崇敬革命者的人民群众。

  4、可见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一系列形象的塑造歌颂了

  革命者为了崇高的理想无私无畏的精神。

  六、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A----旁白 B----声音 C-----姑娘

  要求:朗诵者对所担当角色的心理、情感、态度的把握,由此表现在语音、语速、语调诸方面的处理上。

  如:对白中的标点符号

  又如:对白中的穿插描写

  七、 读写结合

  1、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俄国还是对中国的民主革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1980年,中国已远不需要革命了,为何中央领导在全国青年代表会上还要号召全国青年再读《门槛》;1985年,80多岁的巴金又为何重译《门槛》?(同学可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说明这篇文章有现实意义。那么就请同学门挖掘一下《门槛》究竟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A、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道门槛

  B、一个人从事一种事业就象跨进一个门槛

  C、一个国家也要迈过一道道门槛

  2、 看来你们的想法很多,那就请你们也将“无形”化为“有形”,以“门槛”为题,自选角度,写一段文字。

  屠格涅夫《门槛》原文及赏析

  我看见一所大厦。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简析】

  从视觉形象来说,这里有“一座大楼”,有一道敞开的“窄门”,门里有“阴森的黑暗”,有“高高的门槛”,还有一位“俄罗斯姑娘”。

  从肤觉的感受来说,黑暗中散发着“寒气”。

  从听觉的角度来说,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然后是一连串的对答……

  随着阅读进程的展开,读者从多种感官中体验着这首散文诗对心灵的撞击。屠格涅夫似乎把每个人都带到了这座令人颤栗的“门槛”前,来聆听那近乎严酷考验式的问询。然而,令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门槛”内传出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的信息。此外,还有“疏远”、“孤独”和“准备牺牲”。作家极尽渲染之能势,几乎用尽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表现残酷的词语。其目的却在于衬托那位站立在“门槛”前,就要走进来的俄罗斯姑娘。

  姑娘,对这一切都“知道”,并“准备好了”。其坚毅与果决已经着实令人钦佩了。可更深一层的痛苦亲戚、朋友的打击,姑娘也能“忍受”。为了把姑娘的形象刻划得更深刻,文章写道:“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但无论如何,姑娘还是要走进这革命的“门槛”。她真的走进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当然这是意料之中的)。我们说,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又的确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圣人”啊!这是作家的赞叹,也是每一个读者的由衷的赞叹。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表现含蓄与深刻的功力简直是无可限量的。作家对象征性物象的选择显示着作家所独有的创造性。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韵是极其丰厚的。

  《门槛》教案4

  马新平教学要点:1、理解本文运用象征的方法生动、深刻的揭示主题的写法。2、学习运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学习革命者为了正义和真理,不畏艰险,义无返顾的崇高精神和品格。4、把握形散中的“形式灵活”的特点。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是为了纪念俄罗斯女革命家薇拉·扎苏里奇而写的。薇拉·扎苏里奇1878年行刺彼得堡行政官,不幸被捕牺牲。当时,屠格涅夫正旅居国外,消息传来,他悲痛万分。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字:kǎnzhuózēngshūqīmǐnzàn槛浊憎疏亲戚怜悯暂时2、思考:1)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2)作者采用了什么形式来组材?3)主题是什么?三、精读课文,简单分析:1、分角色朗读2、分析:1)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女革命家的形象。2)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的?——文中的女郎不怕“寒冷,饥饿,憎恨,嘲笑……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甘愿忍受“一切的痛苦”和“一切的打击”;不要别人的“感激”“怜悯”不要“名声”甘愿去“犯罪”,献出自己的青春,去作“无名的牺牲”……从女郎铮铮有声的答话的语调中可以看出,她有着铁一般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位女革命家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3)作者刻画这个女郎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借这个形象的刻画,赞美了革命家的凛然正气,讴歌了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与崇高心灵。五、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形散中的“形式灵活”1、全部用对话的形式,站在一道门槛前。2、用梦的形式写,写梦的情景。3、用象征的手法。4、主题明确集中。六、完成练习

  

【《门槛》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门槛》说课稿03-11

《门槛》的说课稿范文11-12

屠格涅夫的《门槛》说课稿03-10

《门槛》教师说课稿03-11

关于写《门槛》说课稿03-10

门槛美文06-13

门槛散文04-15

门槛的作文03-09

门槛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