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说课稿
《牧童》是唐代吕岩的诗歌,传说中的“吕洞宾”就是吕岩。以下关于牧童的说课稿是小编为各位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 )的草 ( )的笛声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场 ( )的月光
( )的晚风 ( )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 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音乐响)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 悠闲
【牧童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牧童》说课稿08-03
牧童说课稿09-22
《牧童》说课稿12-17
《牧童》说课稿06-12
《牧童》的说课稿04-16
牧童说课稿09-22
牧童之歌说课稿07-17
关于牧童说课稿03-18
关于牧童说课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