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

时间:2022-11-06 14:18:41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

物理实验报告1

  试验日期 实验一:昆特管

  预习部分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昆特管,反应来回两个声波在煤油介质中交错从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现象。

  【实验仪器】电源,昆特管

  【实验原理】:两束波的叠加原理,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谷相遇,平衡点与平衡点相遇,使震动的现象放大。 报告部分 【实验内容】:一根玻璃长,管里面放一些没有,在一段时致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接通电源的声波发生器,打开电源,声波产生,通过调节声波的频率大小,来找到合适的频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现象放大,从而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现了剧烈的震动,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静。

  【实验体会】:看到这个实验,了解到波的叠加特性,也感

  受到物理的神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磁波、声波、光波的世界当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得只是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实验二: 鱼洗实验

  【实验目的:演示共振现象 】

  【实验仪器:鱼洗盆 】

  【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用手摩擦“洗耳”时,“鱼洗”会随着摩擦的频率产生振动。当摩擦力引起的振动频率和“鱼洗”壁振动的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时,“鱼洗”壁产生共振,振动幅度急剧增大。但由于“鱼洗”盆底的限制,使它所产生的波动不能向外传播,于是在“鱼洗”壁上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互叠加而形成驻波。驻波中振幅最大的点称波腹,最小的点称波节。用手摩擦一个圆盆形的物体,最容易产生一个数值较低的共振频率,也就是由四个波腹和四个波节组成的振动形态,“鱼洗壁”上振幅最大处会立即激荡水面,将附近的水激出而形成水花。当四个波腹同时作用时,就会出现水花四溅。有意识地在“鱼洗壁”上的四个振幅最大处铸上四条鱼,水花就像从鱼口里喷出的一样。 五: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时,把“鱼洗”盆中放入适量水,将双手用肥皂洗干净,然后用双手去摩擦“鱼洗”耳的顶部。随着双手同步

  地同步摩擦时,“鱼洗”盆会发出悦耳的蜂呜声,水珠从4个部位喷出,当声音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水花四溅。继续用手摩擦“鱼洗”耳,就会使水花喷溅得很高,就象鱼喷水一样有趣。

  【原始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实 验 三:锥 体 上 滚

  预习部分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

  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

  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

  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注意事项】:1:不要将椎体搬离轨道

  2:椎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滚动式摔下来造成损坏

  报告部分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 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 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 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物理实验报告2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4.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实验原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

  设相邻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6,则 x2-x1=x3-x2=x4-x3=?=x6-x5=aT2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得加速度a=(a1+a2+a3)/3

  = (2)图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

  33T3T3T9T

  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然后利用vn=(xn+xn+1)/2T测出打各点时的速 度,描点得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即为加速度,如图所示。

  (3)由纸带求物体速度的方法 “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n=(xn+xn+1)/2T, 如图所示。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 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 连接好电路,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 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 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0后面

  动的加速度。

  同学们还可先画出v-t图象,再求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要在钩码落地处放上软垫或砂箱,防止撞坏钩码。

  2.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料挡板,防止撞坏小车。

  3.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7~8个计数点为宜。

  4.纸带运动时尽量不要让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

  5.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放开小车时,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以充分利用纸带的长度。

  6.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六)误差分析

  本实验参与计算的量有x和T,因此误差来源于x和T。

  1.由于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测量不够精确而使a的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2.市电的频率不稳定使T不稳定而产生误差。

物理实验报告3

  一:目的要求

  绘制在p下环已烷-乙醇双液系的气----液平衡图,了解相图和相率的基本概念 掌握测定双组分液系的沸点的方法 掌握用折光率确定二元液体组成的方法

  二:仪器 试剂

  实验讨论。

  在测定沸点时,溶液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将使绘出的相图图形发生变化?

  答:当溶液出现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会使测沸点偏高,所以绘出的相图图形向上偏移。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本实验的主要来源是在于,给双液体系加热而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并不固定,而是视加热的时间长短而定 因此而使测定的折光率产生误差。

  三:被测体系的选择

  本实验所选体系,沸点范围较为合适。由相图可知,该体系与乌拉尔定律比较存在严重偏差。作为有最小值得相图,该体系有一定的典型义意。但相图的液相较为平坦,再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整个相图精确绘出。

  四:沸点测定仪

  仪器的设计必须方便与沸点和气液两相组成的测定。蒸汽冷凝部分的设计是关键之一。若收集冷凝液的凹形半球容积过大,在客观上即造成溶液得分馏;而过小则回因取太少而给测定带来一定困难。连接冷凝和圆底烧瓶之间的连接管过短或位置过低,沸腾的液体就有可能溅入小球内;相反,则易导致沸点较高的组分先被冷凝下来,这样一来,气相样品组成将有偏差。在华工实验中,可用罗斯平衡釜测的平衡、测得温度及气液相组成数据,效果较好。

  五:组成测定

  可用相对密度或其他方法测定,但折光率的测定快速简单,特别是需要样品少,但为了减少误差,通常重复测定三次。当样品的折光率随组分变化率较小,此法测量误差较大。

  六:为什么工业上常生产95%酒精?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是否可能获得无水酒精?

  答:因为种种原因在此条件下,蒸馏所得产物只能得95%的酒精。不可能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获得无水酒精,95%酒精还含有5%的水,它是一个沸点为的共沸物,在沸点时蒸出的仍是同样比例的组分,所以利用分馏法不能除去5%的水。工业上无水乙醇的制法是先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苯,再进行蒸馏。

物理实验报告4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物理实验报告5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学习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学习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和利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示波器的基本组成部分:示波管、竖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扫描发生器、触发同步和直流电源等。

  2) 示波管左端为一电子枪,电子枪加热后发出一束电子,电子经电场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荧光屏上,屏上的荧光物发光形成一亮点。亮点在偏转板电压的作用下,位置也随之改变。在一定范围内,亮点的位移与偏转板上所加电压成正比。

  3) 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如果在X轴偏转板加上波形为锯齿形的电压,在荧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条水平线,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而X轴偏转板不加任何电压,则电子束的亮点在纵方向随时间作正弦式振荡,在横方向不动。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垂直的亮线,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又在X轴偏转板上加锯齿形电压,则荧光屏上的亮点将同时进行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位移,两个方向的位移合成就描出了正弦图形。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频率)相同,这个正弦图形将稳定地停在荧光屏上。但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稍有不同,则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线将和第一次的曲线位置稍微错开,在荧光屏上将看到不稳定的图形或不断地移动的图形,甚至很复杂的图形。要使显示的波形稳定,扫描必须是线性的,即必须加锯齿波;Y轴偏转板电压频率与X轴偏转板电压频率的比值必须是整数。示波器中的锯齿扫描电压的频率虽然可调,但光靠人工调节还是不够准确,所以在示波器内部加装了自动频率跟踪的装置,称为“同步”。在人工调节接近满足式频率整数倍时条件下,再加入“同步”的作用,扫描电压的周期就能准确等于待测电压周期的整数倍,从而获得稳定的波形。

  4) 李萨如图形的基本原理:如果同时从示波器的x轴和y轴输入频率相同或成简单整数比的两 个正弦电压,则屏幕上将呈现出特殊形状的、稳定的光点轨迹,这种轨迹图称为李萨如图形。李萨如图形的形成规律为:如果沿x,y分别作一条直线,水平方向的直线做多可得的交点数为N(x),竖直方向最多可得的交点数为N(y),则x和y方向输入的两正弦波的频率之比为 f(x):f(y)=N(y):N(x)。

  三、 实验仪器:

  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

  四、 实验操作的主要步骤:

  (一) 示波器的使用与调节

  1) 将各控制旋钮置于相关位置。

  2) 接通电源,按下面板左下角的“POWER”钮,指示灯亮,稍待片刻,仪器进入正常工作状 态。

  3) 经示波管灯丝预热后,屏上出现绿色亮点,调节INTEN、FOCUS、POSITION,使亮点清晰。

  4) 将TIME/DIV逐渐旋到2ms或5ms,观察光点由慢变快移动,直至屏上显示一条稳定的水 平扫描线,按(3)使线清晰。

  (二) 实验内容:

  1) 观察正弦波波长:

  a)将AC GND DC转换开关置于AC

  b)讲面板右上角的SOURCE置于CH2

  c)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50Hz信号源直接输入CH2-Y输入端(红插头应接函数发生器输出的.红接线柱)

  d)屏上显示出正弦波(调V/DIV调节大小,TIME/DIV扫描开关使之出现正弦波,IEVEL使波形稳定)

  e)改变扫描电压的频率(TIME/DIV)观察正弦波得变化,使屏上出现多个完整的波形图。

  2) 观察并描绘李萨如图形,测量正弦信号频率。

  利用利萨如图测正弦电压的频率基本原理

  通过观察荧光屏上利萨如图形进行频率对比的方法称之为利萨如图形法。此法于1855年由利萨如所证明。将被测正弦信号fx加到y偏转板,将参考正弦信号fx加到x偏转板,当两者的频率之比fy/fx是整数时,在荧光屏上将出现利萨如图。

  不同频率比的利萨如图形。判断两个电压信号频率比的条件是屏上出现了利萨如图形稳定不动,方法是对稳定不动的图形分别做水平直线和竖直直线与图形相切,设水平线上的切点数最多为Nx,竖直线上的切点数最多为Ny,则

  fy/fx=Nx/Ny

  图1 李萨如图与信号频率的关系

  图2 fx/fy=1:1时李萨如图与信号相位差的关系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用李萨如图测量正弦信号频率

  六、实验注意事项 :

  1.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预热3分钟以后才能正常工作。

  2.测信号电压时,一定要将电压衰减旋纽的微调顺时针旋足(校正位置);测信号周期时,一定要将扫描速率旋纽的微调顺时针旋足(校正位置);

  3.不要频繁开关机,示波器上光点的亮度不可调得太强,也不能让亮点长时间停在荧光屏的一点上,如果暂时不用,把辉度降到最低即可。

  4.转动旋钮和按键时必须有的放矢,不要将开关和旋钮强行旋转、死拉硬拧,以免损坏按键、旋钮和示波器,示波器探头与插座的配合方式类似于挂口灯泡与灯座的锁扣配合方式,切忌生拉硬拽。

  七、趣味物理实验心得:

  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本学期里,老师又教了很多实验,我做了许多类型的实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又学会了很多东西,其中很多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无法学习到的,其中很多实验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获得了许多平时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通过高中以及大学两个学期的物理实验,我发现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我们学到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实验,也学到了许多物理课上没有教到的理论。很多实验都是需要花费许多心思去学习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经过这一年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让我收获多多。想要做好物理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她培养了我们耐心、信心和恒心。当然,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比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时侯我还不能从容应对,实验就是为了让你动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东西。现在,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平台让我们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我的学习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利用实验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唯有实验才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方法。为了要使你的理论被人接受,你必须用事实来证明。

物理实验报告6

  器材:木头

  步骤:

  第一种:

  将木头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木头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

  然后将木头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

  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

  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

  通过v=m/p

  计算得出全部体积。

  第二种:

  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木头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

  第三种:

  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

  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

  现象:包括在步骤里面了。

  结论:得出木头的体积。

  XXX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实验报告7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XXX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实验报告8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9

  一、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时间:年月日

  探究预备:

  1. 不一样, 质量大的水时间长

  2. 不相同, 物质种类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同. 培养实验能力.

  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不同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 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2. 设计表格, 多次实验, 记录数据.

  3. 整理器材, 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水、食用油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不同. 评估与交流:

  1. 水的比热容较大, 降低相同的温度, 放出较多的热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热量, 比热容小升高温度较快.

  2. 新疆地区沙石比较多, 比热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热量, 升高(降低)的温度较多, 温差比较大.

  二、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时间:年月日

  探究预备:

  1. 串联:用电器顺次连接在电路中的电路

  并联:用电器并列连接在电路中的电路

  2. 串联:用电器顺次连接

  并联:用电器并列连接

  探究目的:学生正确连接串、并联电路, 明确开关作用.

  提出问题:在串、并联电路中, 开关的作用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开关的作用不同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 设计串、并联电路图, 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 观察开关控制两灯泡亮暗程度

  3. 改变开关位置, 观察控制情况.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

  资料或数据收集:

  1. 串联电路中, 开关无论放在哪一个位置, 都能控制小灯泡

  2. 并联电路中,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开关只能控制所在支路的灯泡.

  分析和论证:串联电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并联电路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

  评估与交流:

  1. 拆除法:观察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判断电流路径

  2.图1:串联 图2:并联

  四、练习使用电流表

  时间:年月日

  探究预备:

  1. 测量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大小, 符号:

  2. 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探究目的:会正确使用电流表,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提出问题:使用电流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猜想与假设: 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 画出电路图, 标出电流表正、负接线柱

  2. 按图连接实物

  3. 更换不同规格小灯泡多次测量

  4.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小灯泡、电流表、导线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

  1. 连接方法:①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2. 电流表读数:认清量程、分度值.

  评估与交流

  :

  1. 明确量程,分度值

  2. 测量通过L2的电流

  3. 选择0-3A量程, 读数为1.6A

  五、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时间:年月日

  探究预备:

  1. 用电流表测量

  2. 分别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探究目的: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处处相等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 设计电路图, 连接实物

  2. 设计表格, 记录数据

  3. 换用不同规格小灯泡,重复以上操作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评估与交流:

  1. 处处相等

  2. 注意电流表量程选择, 正确连接, 多次实验, 得到普遍规律.

  六、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时间:年月日

  探究预备:

  1. 用电流表测量

  2. 电流表分别串联在干路、支路上

  探究目的: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何关系

  猜想与假设: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 设计实验电路图, 连接实物

  2. 闭合开关, 进行测量

  3. 设计表格, 记录数据

  4. 换用不同规格小灯泡,多次实验

  5. 整理器材, 分析数据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电流表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评估与交流:

  1. A1测干路电流,A2测通过L2、L3的总电流,A3测通过L3电流

物理实验报告10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 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

  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

  实验拓展: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

物理实验报告11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

物理实验报告12

  【实验目的】

  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实验仪器】

  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

  【实验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1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ER方向射出,则入射线LD与出射线ER的夹角 称为偏向角。

  【实验内容与步骤】

  1.调节分光计

  按实验24一1中的要求与步骤调整好分光计。

  2.调整平行光管

  (1)去掉双面反射镜,打开钠光灯光源。

  (2)打开狭缝,松开狭缝锁紧螺丝3。从望远镜中观察,同时前后移动狭缝装置2,直至狭缝成像清晰为止。然后调整狭缝宽度为1毫米左右(用狭缝宽度调节手轮1调节)。

  (3)调节平行光管的倾斜度。将狭缝转至水平,调节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节螺丝29,使狭缝像与望远镜分划板的中心横线重合。然后将狭缝转至竖直方向,使之与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竖线重合,并无视差。最后锁紧狭缝装置锁紧螺丝3。此时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并且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重合。至此分光计调整完毕。

  3.测三棱镜的折射率

  (1)将三棱镜置于载物台上,并使玻璃三棱镜折射面的法线与平行光管轴线夹角约为60度。

  (2)观察偏向角的变化。用光源照亮狭缝,根据折射定律判断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远镜内)在此方向观察,可看到几条平行的彩色谱线,然后慢慢转动载物台,同时注意谱线的移动情况,观察偏向角的变化。顺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缓慢转动载物台,使偏向角继续减小,直至看到谱线移至某一位置后将反向移动。这说明偏向角存在一个最小值(逆转点)。谱线移动方向发生逆转时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 用望远镜观察谱线。在细心转动载物台时,使望远镜一直跟踪谱线,并注意观察某一波长谱线的移动情况(各波长谱线的逆转点不同)。在该谱线逆转移动时,拧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调节游标盘微调螺丝26,准确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 测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转动望远镜支架15,使谱线位于分划板的中央,旋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21,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内的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中央竖线对准该谱线中央,从游标1和游标2读出该谱线折射光线的角度 和 。

  3 测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棱镜,松开望远镜制动螺丝21,移动望远镜支架15,将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微调望远镜,将狭缝像准确地位于分划板的中央竖直刻度线上,从两游标分别读出入射光线的角度 和 。

  4 按 计算最小偏向角 (取绝对值)。

  5 重复步骤1~6,可分别测出汞灯光谱中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

  6 按式(9)计算出三棱镜对各波长谱线的折射率。计算折射率n的数据表格3。

物理实验报告13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物理实验报告14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物理实验报告15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实验器材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物理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物理实验报告07-19

物理实验报告07-21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4-30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11-04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09-26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12-04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06

物理实验报告模板10-09

初中物理的实验报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