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阅读练习附答案
试题内容: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陈方正首先,是“礼乐”观念之演变为贯穿整个轴心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古代,“礼乐”(亦合称为“礼”)即宗教仪式,但到了殷周之际,其意义便发生基本变化。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在于“礼者德之则”,而“‘礼’和‘德’是互为表里的”;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则以“敬德 ”(累积德行)为主。换而言之,代表宗教的“礼”已经渗透了政治含义,即与关心民生、民食的“德行 ”分不开了。这变化所代表的,是“从‘天道 ’向‘人道 ’的移动 ”。至于“礼”的意义再次发生革命,是“孔子不断寻求‘礼之本 ’而归宿于‘仁’……它可以说是孔子从哲学角度重新阐释礼乐实践的最后完成 ……也标志着儒家轴心突破的开端 ”。换而言之,代表政治秩序的 “礼”渗透了深刻的内在修养含义,而变成与衡量个人行为准则的“仁”分不开,因此“‘仁’与‘礼’虽有内外之别,但必须合起来才完整 ”。这可以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句名言得到最明确的证据。
其次,是孔子与古代礼乐传统的复杂关系。这有两个对立的面相。一方面,“子不语怪、力、乱、神”,强调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也就是说,孔子毕生致力于抗拒乃至超越巫文化:“中年以后作为轴心突破的一位先驱,他自然是以礼乐传统作为思想或哲学突破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从《论语》和史籍中的记载,却又可以找到孔子深受古代宗教包括巫文化深刻影响的大量证据,这和他为殷商遗民与崇拜周公不无关系,甚至,也可以说是他获得强烈使命感的由来 ——因为“巫传统的 通天地 ’使他终于能发展出人得以个人身份,自由而且直接地,与‘天’交通的构想 ”。因此,对传统“他采取了重新诠释而不是全面拒斥的态度”。将这两方面合起来看,便可以说孔子虽然致力于建立新传统,但仍然是深深植根于旧传统而并没有与它决裂。这显露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其强大延续性,因此,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的“轴心突破”表现得最为温和与渐进。
最后,则是以“内向超越”来作为中国“轴心突破”亦即整个哲学运动的特征。所谓“内向超越”是和西方特别是希腊哲学的“外向超越”做对比,而“超越世界”(transcendental world)则是和现实世界相对的。“外向超越 ”的显例是柏拉图的“理念”(idea)世界,即在我们熟知的、杂乱无章、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以外,还有由一套永恒不变、迥异尘寰、清明崇高的“理念”(idea)所构成的世界,那可以说是“外向超越 ”最典型的例子。以色列的全知、全能、全在之上帝,当然也是同样突出的另一个例子。与此相反,中国哲学家的“超越世界”一般都以“道”为名:它虽然不同于现实世界,两者却又紧密相连,不可截然划分,其间关系可用“不即不离”来形容,这就是所谓 “内向超越 ”。
(选自2014年6月《读书》)
6. 本文是一篇书评,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礼乐的意义经过了从宗教向政治、再从政治向内在修养的两次革命变化。
B.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是从哲学角度对礼乐实践所作出的重新阐释。
C.因为中国的 “轴心突破”表现得最为温和与渐进,所以中国文化才能呈现出强大的延续性。
D.中国哲学运动的特征表现为“内向超越”,而希腊哲学则表现为“外向超越”。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毕生致力于抗拒乃至超越巫文化,但又深受巫文化的影响。
B.中国哲学的“超越世界”不是和现实世界截然划分,而是融合在现实世界之中。
C.孔子虽然致力于新传统的建立,但对旧传统又有很多的.吸纳与继承。
D.柏拉图的“理念”(idea)世界是由一套超越现实之外的理念所构成的。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殷周之际,“礼”中渗透了“德”的因素;而到了孔子那里,“礼”与“仁”则变得关系密切。
B.孔子对“礼乐”传统的态度看似矛盾,但与孔子的整体思想并不冲突。
C.从文中可知,“礼”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仁”则作用于人的内心。
D.在中国哲学中,“道”离不开现实生活,两者紧密相连,不可截然划分。
试题答案:
二、(9分)
6. C(因果倒置,因为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延续性,所以中国的“轴心突破”才表现出“温和与渐进”)
7. B(中国哲学家的“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可用“不即不离”来形容,不是“融合在现实世界中”)
8. C(代表政治秩序的“礼”渗透了深刻的内在修养含义,而变成与衡量个人行为准则的 “仁”分不开,因此 “‘仁’与‘礼’虽有内外之别,但必须合起来才完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阅读练习附答案】相关文章:
精选阅读题练习附答案05-20
《香蕉》阅读练习附答案04-09
《树叶》阅读练习附答案08-28
《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01-25
飓风阅读练习附答案07-10
《探望》阅读练习附答案12-29
赈灾阅读练习附答案12-18
《故乡》阅读练习附答案12-06
阅读理解练习附答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