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与北宋并立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边有劲敌辽朝和辽朝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太宗赵光义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用20年的时间平定了十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至此,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了。
北宋的统一,为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北宋的统一只是局部统一,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着辽、西夏、大理、吐蕃、西州回鹘、黑汗和以后的金、西辽等政权。直到元朝统一之前,始终处于宋辽或宋金两大政权对峙,更多的政权并存的局面,分裂状态并没有结束。
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的原因:长期分裂战乱,人心向往统一。南方和中原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也要求消除成为障碍的割据政权。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战争,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为统一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宋太祖、宋太宗制定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有利于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从对手来看,南方割据政权国小力弱,又大都,北方的辽国则陷入内乱不已、无暇外顾的困境,这都给北宋的统一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2.澶渊之盟
内容:维持旧的边界状态,仍以白沟河为界;双方各守边界,不得相互侵犯;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送给辽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以屈辱的妥协和钱财换得了辽从中原撤军。
影响:对辽来说,掩盖了当时不利的军事局面,以体面的形式从中原撤军,达到了掠夺的目的,并且以条约的形式固定每年获得中原的钱财。
对北宋来说,尽管免除了战争,赢得了北方安定的局面,但政治经济代价高昂,政治上北宋签订了屈辱性的不平等条约,经济上背负了财政包袱,这必然要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但是这个条约从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双方长达百余年的稳定局面,有利于双方人民安定地生产、生活,有利于边境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和战
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之争,但战争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长期融合,互相学习,各民族的发展对我国边疆地区特别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问题探究
问题1:建立过200多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这么一个显赫的民族,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斩尽杀绝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他们的后裔又在哪里呢?请你设计揭开契丹民族失踪之谜的方法,并思考,契丹民族哪儿去了?
探究思路:探究的办法是很多的,例如,一种办法是搜寻相关文物,如墓葬、石刻、文物,第二种办法是作相关的社会调查,从语言、风俗、体貌特征、服饰等搜寻与之相似的民族,第三,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第四,通过DNA鉴定等。结论: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人被征召殆尽,他们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着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人作为民族存续了下来,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块冰,被当地人同化了。
问题2: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北宋有100多万庞大的军队,而辽、西夏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经济科技都远远落后于北宋,北宋在对辽、对西夏的战争中却屡战屡败,一直被人们称为“弱宋”,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思路:北宋屡战屡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制度的失误。为防止出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兵力放在对内的镇压上,军队数量虽然很多,但战斗力不强。
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武人专权,军队将领受到各种牵制,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往往分为主战派和主降派,皇帝大多昏庸,当少数民族入侵时,主战派往往占上风,当危机过后,主降派又占了上风,主战派被赶出朝廷。
四、阶级矛盾尖锐。到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北宋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败。
●精题精讲
例1澶渊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就是今天的
A.河南开封B.河南濮阳C.安徽合肥D.安徽芜湖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空间概念的迁移能力。对照教材《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澶州是今天的河南濮阳。河南开封当时称东京。
答案:B
绿色通道: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今地名的变化。对于古代史上的重要地名,要很好地利用地图进行对照,以确定其正确方位,以防张冠李戴。特别是有的地名在不同时期名称不同,如现在的北京,历史上曾被称为蓟、燕京、涿郡、南京、中都、大都、京师、北平等;还有的是古今地名相同,但地点不同,如东京,现在的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中国历史上开封曾经一度被称为东京,辽一度称现在的北京为南京,等等,在学习时一定要认真加以区分。
例2(2005年广西中考)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辽B.北宋与西夏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史实的掌握。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签订的盟约,此后,双方结束战争状态,迎来和平的局面。
答案:A
绿色通道: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的局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战争有和平,且史实众多,易混淆。其中和平相处与各族共同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熟知各政权彼此之间交往关系的表现,是快速、准确地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
A.辽兵南下掠夺B.宋军夺取幽云地区
C.辽国需要岁币D.宋真宗懦弱无能
思路解析:北宋建立后,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发动了对辽的战争。
答案:B
2.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A.汴京B.上京C.兴庆D.会宁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汴京、兴庆、会宁分别是北宋、西夏和金的都城。
答案:B
3.宋辽之间的长久和平关系始于
A.设立榷场后B.王安石变法后C.澶渊之盟后D.西夏建立后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记忆能力。宋辽之间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经历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
答案:C
4.下列对澶洲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思路解析:本题是对澶洲之盟影响的全方位考查。既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又要看到其客观的进步性,既要从主观目的上分析,又要从客观进步方面分析。
答案:B
5.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①宋朝建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思路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回忆教材可知,①是在960年,
②是发生在1005年,③是在916年,④是在1038年。由此可知,顺序是③①②④,即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6.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的主要政策是
A.进攻B.防御C.投降D.和亲
思路解析:北宋建立之初,对辽的主要政策是进攻,主要意图是收回被辽占领的地区。由于对辽的几次战争均告失败,北宋转而由进攻转向防御。但是,辽却开始对北宋展开大规模的进攻,直到澶渊之盟订立。
答案:B
7.西夏向北宋提出议和的直接原因是
A.北宋中断对西夏的粮食供应B.西夏军事上遭到重创
C.西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D.北宋主动要求停战
思路解析:西夏虽多次取得对宋战争的胜利,但战争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北宋中断对西夏的粮食供应,迫使西夏统治者向北宋提出议和。
答案:A
8.如果你想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A.开封和宁夏B.辽宁和银川C.杭州和宁夏D.辽宁和宁夏
思路解析:辽的统治区域在今天的东北和内蒙,西夏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宁夏,故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需要到今天的辽宁和宁夏。
答案:D
●我综合我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请回答:
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思路解析:注意提炼材料中提到的“英豪,皆为其用”“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将其译成现代汉语即可。
参考答案:采用皇帝称号,仿行中原王朝的官职,任用汉族人为官,阅读汉族书籍,穿汉族服装,实行汉族法令制度。
10.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围绕澶渊之盟展开,考查对澶渊之盟的具体事实和影响的记忆能力。
参考答案:(1)澶渊之盟。
(2)1005年。寇准。
(3)对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西夏与北宋并立测试题及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03-29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学设计07-04
初中历史《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的教学设计12-09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07-03
七年级历史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09-09
收集有关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测试题及答案05-25
《理想》测试题及答案参考06-11
理想测试题及答案参考06-11
渔测试题及答案参考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