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红叶多诗情的散文

时间:2021-04-17 20:37:37 散文 我要投稿

深秋红叶多诗情的散文

  金秋赏红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早在金代就有:“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的壮丽诗句描写红叶迷人的景观。以往看红叶只能到香山去观赏,而现在随着愈来愈多的山峦伴随着秋风的来临,也掀起片片红色的浪潮。

深秋红叶多诗情的散文

  观赏红叶有三种意境:一看红叶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在各种色彩中有一种秋的韵味。二是看红叶如火如荼,红叶在秋风中蹁跹起舞,婀娜多姿的倩影。三看红叶落叶飘丹,在飒飒的秋风中红叶尽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悲壮与洒脱。即由点化而成,都是加深一层描写了“虽九死其未悔”的执著精神。

  在金秋送爽,露冷霜寒,红叶点彩的季节,我和朋友观赏佛山那满山遍野的红叶,把大地装扮的分外妖娆,这时的红叶露出灿烂的笑脸,晚霞与红叶浑然一体,片片红叶或鲜红似火,或闪烁生辉。在阳光照耀下,绚丽多彩。有道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句。每逢秋霜寒风中,在璀璨的秋日阳光下,有些树林叶子好像喝了酝酿醇厚而浓郁的美酒,忽地红得各有千秋。有的是呈现桃红、紫红、嫣红、猩红、降红、鲜红、酒红等。真是色彩缤纷,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秋令红叶,美如云霞,娇似太阳,红艳如血,光彩照人的红叶,素与动篱秋菊,不老青松,傲雪独立枝头的红梅争香斗艳相互媲美。却在深秋苍劲神韵,依然美艳如花,冷艳幽香,旖旎壮观,它是一种温馨高洁的叶子,赢得千古诗人的赞赏。这不正是:“只言春色能娇物,不道秋霜更媚人”。

  红叶之美,古代无数骚人墨客,倍加钟爱,题诗吟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颂红叶诗词雅句。杜甫的:“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凋。”正是逢飒飒的秋风,万木凋零。正逢丹枫欲燃之季,诗人道出了红叶经寒耐霜,更显得红叶傲霜的精神。正是红叶品格高贵之所在。杨万里的“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描写了如火如荼,红叶似血的山村秋景图。还有他的另一首《红叶》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大概是因为杨万里嗜好酒的`缘故,他把枫叶形容是偷饮“天酒”染红的。真是神来之笔。王实甫曾在《西厢记》里写道:“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诗中就一个小小的“醉”字,把枫叶颜色活灵活现展现人们的眸子中。宋代赵成德《红叶》诗云:“黄红紫绿岩峦上,远近高低松林间,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此首诗把枫叶夏绿秋黄后泛红的各种颜色,一一写出来,这就是名垂后世的“五色枫”。历代诗人描写红叶增秋景之美的诗,也举不胜举。唐代诗人李益也有:“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之句;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遥看一树凌霜满天,好似衰颜醉里红”、“独叹枫香林,春时好颜色”、“一坞藏深林,枫叶翻蜀锦”、“万片作霞延日丽,几株寒露苦霜吟”等,在这众多的红叶诗中,最著名要数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生出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已清雅动人的笔墨,描写一幅云绕山恋,枫叶火红,夕阳与红叶相映成趣的晚秋迷人的画卷,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篇章,映天醉地的片片红叶,无不勾起人们感怀的忧思,以及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的由衷感叹。“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当我年少读到这首诗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那时便在心中发誓,此生定要目睹北京香山红叶的风采。然而现在的诗人更是出手不凡,匠心独特。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云:“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可,心随东棹忆年花。”还有郭沫若访问日本时,也作了一首红叶诗:“红叶经霜久,依然恋故枝。开窗聆晓鸟,俯首拾新诗”。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恋故乡感怀之作,但诗句流畅,句句行云流水,妙笔天成,确实有大手笔不同凡响之处。

  每逢金秋,枫叶流丹,桕林喷火,恍若“万千仙子洗罢脸,齐向此处倾胭脂”。游人至此,映入眼帘的是流丹溢彩,层林尽染,万林似锦,红倾似万千红霞醉染山谷,似云霞缭绕,别具一番诗情画意的韵味。你可以领略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醉貌如霜,虽红不是春”的美景。但愿“我劝东君作主,永留清瘦雪霜姿”。尽情与红叶,一醉方休。

  金色的秋天,像一位倩丽丰满的少女,迈着轻盈的脚步,摇摆着婀娜的身姿,正在向我们走来,到了佛山的山巅,面对满山红叶的时候。我大声说:我喜欢佛山深秋的红叶,当它结束了喧嚣的夏季,大自然万物凋零的时刻,她用特有的方式静静地燃烧自己,装点着大地,温暖着人心,我愿做佛山山巅上那一片红叶,让陈耳和我的祖国变得更美。

【深秋红叶多诗情的散文】相关文章:

爱断深秋红叶时散文04-01

我见红叶多妩媚散文07-10

深秋那一片飘落的红叶优美散文07-12

飞翔的诗情的散文11-12

烂漫红叶散文10-20

深秋有感散文03-19

深秋的时光散文04-05

戈壁深秋散文04-27

深秋随想散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