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写作的时光散文

时间:2021-01-21 12:42:55 散文 我要投稿

爱上写作的时光散文

  一

爱上写作的时光散文

  书橱里有一块褐色朽木,上面有眼有角,形如山羊头像。每次看到它,心就被什么拥抱一下,关于故乡老家的一些影像溪水一般流淌,让浮躁的心绪瞬间变得湿润。

  它来自故乡老家150多年的枣树,是我阁楼书房里唯一超过百年时光的物品。此刻,当我再次抚摸它时,才发现它的“体温”高于其他摆件,尽管依然布满沧桑的纹理,但却让人感到温暖和柔软。

  老枣树见证了这些年整个家族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记忆。因为它的存在,在逝去和活着的亲人之间仿佛有了一道链接,当我爷爷的爷爷在门前栽下这棵枣树时,或许种下过爱的期待:只要枣树依然活着,他的爱就一直在,哪怕他离开这个世界后,枣树依然会结出甜脆的枣儿给子孙后代。

  人这一生常常活不过一棵树。树木以不变的姿态迎接四季的更迭,接受大自然的恩赐,沉默而顽强的活着,给予大地一片生机。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否曾想过在短暂的一生中,放弃纷争和过多的欲望,向一棵树学习,找回最初的自己,去感受生命本身的美好?

  对一个在乡村田野奔跑长大的孩子来说,最深沉的爱,会在大自然的草木之息中孕育,从万物生长的蓬勃里领受到生命的原动力,并开始心灵的旅程。

  在齐国故都的小乡村,在曾经的运粮河畔,我如河边的垂柳肆意生长。田野、池塘、小河、树林,留下太多纯真的记忆沉淀在过往的途中。那时,我眼里的整个世界就是故乡的一切,去田野找寻各类能吃的野菜、浆果,去树林采野花、捡落叶、翻跟头、摘桑葚,在院子里看燕子、麻雀、蝙蝠飞来飞去,去河边捞蝌蚪、提水、溜冰,去田间掰玉米、割麦子、摘豆荚、拔萝卜……把柳条和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用青草和麦秸编织手镯和戒指戴在手上,开心得像个公主。常常与各类家禽“调情”,招惹狗、猫、羊、马、鸡、鸭、鹅们跑来跑去的叫。偶尔去田野拜访各类昆虫,蝴蝶、豆虫、磕头虫、萤火虫、蛐蛐、蟋蟀、蚂蚱、土拔鼠……那时的少年时光是属于原生态的,没有被电视、电脑占据,只有一颗快乐好奇的心四处游荡。有时,会一个人发呆走神,对着漫天的云朵或晚霞,对着满树披着金光的叶子和一望无际的麦田,进入另一个幻想的时空,忘掉自己的存在。

  整个少年时代,我沉浸于田野的怀抱中,去认识这个世界。渐渐学会了倾听和凝视吸引我的一切物事。天空,大地,树木,叶子和水,一直被我以不同的方式爱来爱去。在融入到大自然之后,我明白了自己的生命并不比一只蚂蚁高贵;明白了一片叶子承载的时光,与人的一生如此相似;明白了天空的悠远如大地母亲般的慈爱与深沉。

  除了亲人的爱之外,是大自然给我上了第一堂生命之课,让我感知到万物有灵,懂得了静默的力量,万物生长的美好,有了谦卑与良善之心,去体悟、热爱自然界的一切。

  二

  “春天到来时,瓜果遍地是。虽说春天好,不如秋天富。”这是我人生中写的第一首名为《秋》的“诗”,读来更像是顺口溜。那年我上一年级,从苹果园回来后极想郑重地写上几句表达心情、特别是“富”字的。改了好几次,写好后欢喜地念给母亲听,恰好一位老师在我家玩,听后好一阵表扬,说让我好好写,长大了一定能成为“诗人”。那时,“诗人”这个词在我眼里犹如浮云。当教师的父母,除了让我们疯玩之外,并没有额外教过什么。记得二年级学校一场扫雪活动后让写一篇“作文”,我实在是有些懵,不知道什么叫作文和如何写,只好去请教母亲。母亲说,“作文和说话一样,你把扫雪这件事说明白就可以了,比如扫雪前老师说了什么,你们怎么扫的雪,写写当时的场面,扫完雪后的心情就行了,没什么难的。”这就是人生中写第一首诗和第一次作文的情景,或许就因为母亲的那句“作文和说话一样”,我从未把写作文当成负担。

  从三年级开始,语文老师就常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念,因为他的鼓励和表扬,我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当时的语文老师叫徐道友,年轻而有热情,他常常绘声绘色地给我们念课文,并分角色朗读,慢慢地,我体会到课文中的情境和文字里的感情。那时,各个学校间偶尔交流,我被邀请在其他学校的学生面前朗诵过课文《凡卡》的片段等。朗诵和写作文让我爱上了语文。当小学毕业时,要当一名作家的梦想已在心里扎了根。

  大人总是忙碌的。还是小学生的.我开始写日记,日记不是天天记,是偶尔记,大多是有心事或需要倾诉而无处倾诉时说给自己。忽然发现除了小伙伴和大自然,还可以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做朋友。零散的日记一直陪伴了我好多年,直到2000年有了电脑,我改成在电子文档上写《日历》,却始终不曾停下对时光的记录。与自我对话的持续,让我有幸还原自己本真与清澈的部分,可以在自己温柔的注视下安放自己,擦拭心灵的土尘。虽然这样会让自己愈加敏感、孤独,但却可以慢慢建构起一个自己的世界,漫步其中,释放心情,让情思细腻,幻想飞扬。

  写日记的夜晚,我成为自己的情人,并习惯了对自己秘密诉说。也就在这样的夜晚,我慢慢喜欢上了一个人的安静,一个人的孤独。

  教音乐的母亲,让我爱上了音乐。尽管没有专业学习过音乐,却丝毫不影响我欣赏音乐,体会音符流动的美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用只言片语。音乐是更接近于大自然的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可以任由你沉浸与放逐所有的悲喜。喜欢养花的父亲,在屋内和院子里种满了植物,将植物开花的美好播种在我心底。直到长大后才知,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大,它可以在某一时期突然爆发。如今办公室和家里被我种满了花花草草,并期待在工作的城市有个带花园的房子。而音乐一直陪伴在身边,让我每天都有内心悠扬的旋律在回响。

  大自然、音乐、书和日记,这些如同阳光照进我的生活,让我看到美好交织后的柔情,不断在我身体中荡漾。

  三

  想念童年夏天的夜晚。蛙鸣的河边,大人坐着马扎摇着蒲扇乘凉,我们在木板床和凉席上躺着,听老人讲各种鬼狐故事。那时,不知道这些故事大都来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只是令我着迷。常常想我要是狐仙,是做婴宁还是小倩?是纠缠还是放弃一个喜欢的男子?里面的爱情,总是烟花一样的美,让我恐惧和渴望。甚至宁愿相信这些离奇的故事过去和现在一定真实的存在于人世间。

  知道《聊斋志异》后,对故乡有了另一种探寻和情感。我住的乡镇,是屈原来齐下榻过的齐国国宾馆——梧台;小城外西南方有齐威王与田忌赛马、景公与晏子论和同之地——遄台;小城西有世界最早的官办学府和社科院——稷下学宫遗址;大城东门外有无盐女钟离春进谏齐宣王、孟子见齐宣王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参观过东周殉马坑、稷下学宫、古车博物馆、姜太公祠等,慢慢在懵懂中积淀着肃穆的情感。作为齐文化发祥地的故乡——“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故都临淄,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期间,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管仲、孙武、晏婴等名君贤相、英帅良将,不仅创建了“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的海内外闻名的东方名都,也创建了一部雄壮曲折的齐国史。孔子曾在齐地闻韶,为之“三月而不知肉味”;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孟子居齐,长达约20年之久……

  故乡的历史让我读懂了什么叫变迁,让我懂得了沧桑与沉默。当我在北京学习时,才知道“故乡”只有在离开后才越来越清晰,它的一切其实都埋在你的身体中流淌,无声无息。

  每次上班走过稷下路、晏婴路、遄台路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多么神秘和古老,对于故乡的归属感是一种渗透到血液中的深情,不必言说的所有,仿佛一把泥土,一缕风一般,凝重又柔情。如我在诗集《黑白键》的扉页上写下的那首诗:我的身体里住着两个月亮,一个是爱人,一个是故乡。

  四

  阅读文学类书籍大约在十岁,一本《鲁迅文集》被我翻了好久,但里面有一小半的文章却让我看不懂。浅阅读一直继续,阅读更多的是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吸引,成为一种愉悦的享受。

  梦想与现实常常如身体的两极。毕业后在齐鲁石化公司当了一名工人,“作家梦”随着遥远的童年时光而远去。上班、读书、结婚,安静的生活中我总能找到一片自由的绿地呼吸。记得订婚时,爱人想要一套书作为定情物。去书店逛了一圈,选了《飘》、《呼啸山庄》、《红与黑》、《简爱》等精装本的世界名著,让老板进了一整套近五十本,花掉我两个月工资,搬回了厚厚的几箱书。其欣喜之情超过购买时装和首饰。作为俩人共同的爱好,在婚后的时光里,一有空闲就各自捧本书看,而我的手提包里也总喜欢装上本书。读书已成为每天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翻开一本书,如你在寂静中推开一扇陌生的窗,看到的风景只有你自己能体会。因为这套世界名著的滋养,让我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富足。经典的力量,就是一次次让你流连其中,忘记存在,随着书中的人物起伏,看到灵魂的游走,沉浸,共鸣,抚慰,飞翔。让生命多出了斑斓的色彩,懂得了用自己的灵魂去靠近另一个灵魂,让自己的内心与另一个人的内心在凝视中对话。它在召唤,唤醒你从未抵达的领地,随着它轻歌曼舞的飞扬,内心变得湿润、丰盈,你的身体似乎伸出了更多的触觉,捕捉书中的一切及另一个自己。鲁迅、昆德拉、卡夫卡、马尔克斯、帕乌斯托夫斯基、尼采……一岁年龄一岁心,每个年龄段我都有偏爱的作家和书。读书畅游的时光,与在田野中奔跑、发呆,沐浴阳光的心境如此相似,你会有更多的清澈映照自己,洗涤心灵,反观时代、人性和跌宕起伏的命运,懂得了慈悲、智慧、宽容、平等和珍惜。

  感谢阅读的最初,与一整套世界名著相遇。感谢文学大师给予我精神世界的营养,让我领略到别样的风景,去认识世界与思考人生,慢慢在文字中成长。

  记得当初是大姐鼓励我,将我写的东西投给《淄博晚报》、《淄博日报》发表,后来得到编辑张云、苗露、李光贞等老师的抬爱,开始了业余的写作生涯。记得那时,一年在本市的报纸发表四十篇文章,不断地写稿发稿让我有了坚持写下去的动力。后来,在一次征文颁奖典礼上结识了齐鲁石化公司文联主席周蓬桦,在刊物《新潮》起步,开始写一些文学类稿件,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一支笔的寂寞》。

  先是散文,后来开始写小说、诗歌、新闻,还尝试着完成了第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不管哪一种题材的写作,对我都是一种快乐,业余写作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投稿的范围变大,《中国石化报》、《青海湖》也成了我的主要发稿阵地。感谢写字路上一直陪我走来的师长,朱丽娜、姜高毅、单超、宋洁等老师给予的厚爱与支持。我是一个羞涩的作者,稿子投出去之后,除了忐忑的等待之外,根本不好意思打电话给编辑老师。虽然也遭遇杳无音讯的等待,但也总有那么多的温暖为我守候。一些作品开始在《山东文学》、《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人民文学》等一些国内文学期刊杂志发表,并收录到一些年度选本。

  五

  如果喜欢,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就是快乐,写作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我几乎把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字上。先后出版了散文集《一支笔的寂寞》,诗集《陌上桑》、《黑白键》等,还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昨夜》等几部书稿。在写作道路上,我只是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在和风细雨的一侧。尽管写了十几年也没什么成绩,但我依然快乐前行。因为我深知作为一个写作者,最终靠的是作品说话,除了好好去写,别无选择。

  2006年参加了山东省首届青年作家高研班,2012年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1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感谢我所在的中国石化作协对我的培养,给了我这样的学习机会,对我的写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让我浸泡于纯文学的清泉,遇到了许多写作路上的同行者。特别是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四个月里,我第一次认识到“自由”带来的芬芳。学习的时光,诗意、纯粹,犹如世外桃源,让人感觉每一次的呼吸,都沾着文学的清香。在鲁院,所听、所讲、所看、所做的,基本都与文学艺术有关。它营造的氛围,更接近于人性本真的一面,带来了身心最大的自由。时光一下子变得绵长而温润,如泥土一样,呈现着质朴、纯粹的一面。我带着一颗自由的心去学习、体验、交流与生活,收获了艺术文化迷人的章节,使境界的提升在每一天都潜移默化的前行。

  每一堂课,基本都是精神文化的盛宴。学识渊博的学者、教授,真诚地分享他们多年的思想智慧结晶,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太多的营养,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魅力,甚至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变。各类的联欢会、诗歌朗诵会、篮球比赛、作品研讨、沙龙等,让我看到了同学个性、才华横溢的一面。鲁院的每一位老师,都用行动诠释着温和、责任、真诚、关爱,传递着一种优秀的做人品质。那时想,如果我们中国的校园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该多好!798艺术中心、故宫、天坛、雍和宫等,音乐会、戏剧、话剧、舞剧、电影……浸染于一场又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滋养着心灵,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我写下了《写在鲁院的100首诗》,用诗歌来记录鲁院时光。结业典礼上,做了题为《离心最近的生活,白银般的四个月》的发言。而鲁十七成为我们一生的鲁十七,彼此照亮、温暖、鼓励。

  2014年7月加入中国作协,39岁的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在文学写作之路上刚刚起步的作者。回望过去的成长,时光中全是爱的印记。感恩所有帮助、鼓励过我的师长朋友,感恩一些曾追随了十几年的读者的厚爱,没有你们的关爱,或许我难以一路坚持并执着写作。在我迷茫、困惑,怀疑自己时,是你们的爱给了我写下去的热情和力量。读者十几页的信、寄来的礼物、不时的关怀和评论,这些都成为心底的暖流。

  “一切都是为了爱。”“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于没有爱。”如今我涉猎心理、婚姻等领域,想用我的文字去唤醒更多的爱,让更多的人从纠结、痛苦中走出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让生活多一份静美安然,爱上自己,爱上这个活着的世界。

【爱上写作的时光散文】相关文章:

爱上散文11-26

爱上写作作文03-07

优秀散文:爱上散文12-09

爱上红尘爱上你散文04-14

爱上漂泊散文02-18

爱上春天散文04-11

爱上旅行的散文09-29

爱上忧郁散文10-10

爱上诗歌经典散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