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唢呐散文
唢呐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早在明朝,吹奏唢呐就在民间普遍流行。后来,唢呐特有的曲调,逐渐融入到婚嫁丧葬中,成为仪式中的一部分。
仙桃市三伏潭镇,不仅是“全省平安乡镇”、“鱼米之乡”,也是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麦秆画、高河皮影、龙灯狮子彩莲船,匠心独具,色彩斑斓,散发出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息;那“呜哩喇哩”的唢呐声,随着民间喜庆哀丧的风俗,已融入到人们的骨髓。
“三教九流”中,吹唢呐的艺人属“下九流”之一,被贬称为“吹鼓手”,受尽歧视,地位低下,生活悲惨,故流传有“姑娘长得真不丑,一嫁嫁个吹鼓手”的童谣。旧时,吹唢呐艺人就有只能在同行中通婚,吹鼓手死后也不能葬入本房家族坟地等说法。唢呐是种古老民间曲艺的传承,随着一代代艺人靠手把手的口传心授,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被人们誉为“门里出身”的“唢呐世家”。
吹鼓手的家什有唢呐、铴锣、木鱼等。三伏潭民间俗称唢呐为“喇叭”,也称唢呐艺人为“吹鼓手”,多为两人吹奏。凡红白喜事庆典中,必请一对唢呐前来吹吹打打助兴,场面办得热热闹闹。在三伏潭镇下属的毛场,是镇上唢呐艺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好几对吹鼓手。这些唢呐艺人忙月务农,闲月吹奏,唢呐一响,音色洪亮,那旋律粗犷的声音便会传遍五里三乡,村子里平添出一片喜庆气氛。
笔者早先在家时,每年的下半年,农村里请酒的多,总少不了隔三差五的要去“赶人情”喝酒。遇亲戚朋友家儿子结婚来“送恭贺”,当我还在湾头,远远的就听到亲朋家唢呐奏出的喜乐。宾客临门,听得出吹鼓手吹奏的是一首《迎宾曲》,来代替主人在热情地迎客。
按照当地的习俗,凡红白喜事都要在门口的台阶上搭棚。办喜事的叫“喜棚”,办丧事的叫“灵棚”,靠屋檐下的棚里放一张方桌,摆一条长木板凳,就是吹鼓手吹奏的地方。一对唢呐从清晨到晚上的夜深人静,一直是唢呐声声、悠悠扬扬。
记得,毛场双剅村有唢呐艺人有3位,被人们称为最善吹奏的吹鼓手。为首的是一位名叫王大春师傅,算起来,他也是70高龄的人了,也不知他是何时学的这吹鼓手手艺,师从何人?但打小我就知道他是个吹鼓手,吹了一生的唢呐;也知道王师傅相貌堂堂,在毛场一带唢呐艺人中很有名气。与王大春师傅搭档的是郭刚银师傅,唱花鼓戏科班出身,民族声乐功底扎实,上世纪70年代初,乡村草台戏班子解散后,他改行吹唢呐。这项喜好,伴随郭师傅已经有40多个年头。“六十岁学吹鼓手”,说的是学吹唢呐不分年龄。同村的颜永发,从小用竹笛吹得一手好曲调,受那充满喜悦、高亢激昂的.唢呐调子的吸引,上世纪80年代,他毅然决定拜王大春师傅、郭刚银师傅为师学艺。靠两位师傅口传手授,结合科学的记谱方法,从“六工尺”到“哆来咪”,对三伏潭民间唢呐的曲谱进行了整理记录,表现出颜永发师傅对唢呐的传承与未来的情有独钟。
办喜事有唢呐助兴,办丧事同样也少不了唢呐寄托哀思。他们活跃在乡村,成为红白喜事仪式中的一部分。“好日多同,吹鼓手命穷”,在毛场有一种说法,能请得动王大春师傅唢呐班子,不仅能欣赏到精湛的唢呐曲调,也会让主人觉得很有面子。
乡下人礼俗繁复,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如儿子结婚请客少不了二天,唢呐艺人又往往是不停地从一家赶到另一家。毕竟年岁不熬人,颜永发的两位师傅在体力上有些吃不消,于是,徒弟颜永发就这样换班师傅休息。“饱吹饿唱”,颜永发从徒弟到自己成为师傅,一干就是30多年。不论是头顶烈日,还是风雪交加,只要有人来请,他就和师傅一起,坐在“喜棚”或“灵棚”里去吹。他的吹奏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双剅村这3位唢呐艺人与我要好,昔时,在我“赶人情”去喝酒时,遇见他们在吹奏,总要在他们一曲吹完时,拿起唢呐,用开水去淋一下铜嘴部分,仰着脖子,来过过“吹瘾”。家乡的唢呐的型号多为小号,唢呐由铜嘴、杆子和罩子三部分构成。铜嘴也叫哨嘴,装有艺人自制的苇哨,俗称“叫子”,选用野生芦苇制成。杆子就是音管,掏有七个孔,用竹木做成。喇叭罩子是铜制的扩音器。
我哪里吹得好唢呐,音管上的几个孔都按不住,一曲《东方红》就把我憋得大脑缺氧。“吹鼓手的肚子——气鼓鼓”,说的是学吹唢呐,最要紧的是气。王大春师傅告诉我:入行前首先要练气,吸气,换气,急,重,轻,缓,把握好气的运用,就能吹出一首好曲子来。
唢呐调子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场合气氛吹奏不同的曲牌,礼仪程序不同,吹奏的乐器也有差别,曲调也各异。吹奏中的指法,换气与调式,都有严格区分,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在婚礼仪式中,请客人入席,则吹出《庆丰收》喜悦的曲调。客人入席后,在酒宴中,每上一道菜,吹鼓手要吹奏出不同的上菜曲子。如上第六道菜时,支宾领主家来给客人敬酒,吹鼓手要吹奏出《祝酒歌》等盛情的曲子。迎亲的时候,要吹《大开门》等欢快的曲调。吹鼓手高奏喜乐,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泪别双亲,步入花轿。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习俗变革了,婚丧礼仪简化,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都被迫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遥远的记忆。“吹鼓手上街——寻事找事”,人们请的是洋鼓洋号,吹鼓手再也寻不到东家,找不到事做了。再如《十样锦》锣鼓即兴表演,劳动号子《打麦歌》、《打硪歌》、《车水歌》的一领众和,这些就很少有人传唱了,更谈不上去传承。笔者认为:民间艺术表演也需要丰富和创新。添加时尚的流行因素,注重表演形式的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变化,长久地生存下去。
仙桃市三伏潭唢呐,吹奏幽静典雅,吹响四邻八乡,吹出幸福生活,吹亮美好前景。
【乡村的唢呐散文】相关文章:
爸爸的唢呐的散文09-24
陕北唢呐散文04-26
聆听刘家唢呐演奏散文04-16
唢呐诗歌06-26
乡村的散文10-21
唢呐王美文10-26
诗歌:唢呐鼓07-03
诗歌:半夜唢呐12-15
父亲的唢呐诗歌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