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古诗

《乞巧》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是唐朝诗人林杰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古时民间乞巧盛况,诗人在诗中没有具描述人们在节日里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乞巧古诗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乞巧古诗1

  古诗原文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译文翻译

  闲步信足,不觉已到前院。彩楼已然搭好,和去年此时的一样:华丽的让人眩晕得手足无措。然而,时过境迁,佳人早已不在,茕茕孑立的我看谁在这样沉迷的夜乞巧!相必此情此景,就连汉宫秋月下夜夜笙歌的影娥池亦只能任凭一潭吹皱的池水空叹了吧!我的心生出还旋寂寞的藤,沿着彩楼蜿蜒,零零落落,缠缠绕绕,纠纠结结。当年你濯濯素手为我缝绽的锦衣华服始终不敢穿在身上——那都是满满的你笑颜如花的念想啊!我的侍从……!不关今日将如何忙乱,也一定要牢记我的叮咛,千万不要触碰那些早已沉压柜底的旧罗衫啊!

  夜,无视我的抗拒,准时地来到了。纤云弄巧,今夜的美我不忍享用。也罢,众人皆沉迷于她锦袍缎裳不可企及的魅惑,那么就让我,独驾一叶扁舟,流淌在北海中央,许能寻回昨日你的倩影。我至亲至爱的人哪,你是否看到菱蔓交缠,扯出粉莲涩涩娇羞。它娉娉婷婷,多像你!试图握紧你的我的手落空了。抬头仰叹:璀璨的繁星啊,这良辰美景,亦不过你我想对!哦……那是你吗?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故人诚不欺我也——!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注释解释

  七夕:农厉七舟七日之夜、俗称七夕。《荆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平织女集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缕彩,穿七孔针,或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瓜上,则以符应。”又,《东京华梦录·七夕》云:“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阵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歹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故七夕是为古代一大节日,此日除乞巧外,民间还有曝晾经书,弄化生(用蜡作的婴儿),即乞子,同时亦有乞富、乞寿等风俗。

  影娥池:池名。《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唐上官仪《咏雪应诏》:“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丁宁:同叮咛。

  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莲粉:即莲花。

  菱丝:菱蔓。

  翳:遮掩之意。

  钿合:金饰之盒。

  盒:古作“合”字。古代女子以此为定情之信物。陈鸿《长恨歌传》谓:“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李贺《春怀引》:“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乞巧古诗2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乞巧》的诗意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乞巧》原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翻译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并不复杂,很像是诗人去民间采风,虽然谈及牛郎织女,但是丝毫不涉及作者自身的感情问题,全诗描写为主,抒情为辅,如果说有什么感情,那便是思家之情。古诗中表达思家之情时,往往是比较具象的,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这类诗句虽然平实,但是一般都非常有画面感,就好像我们思家之时,想到的恐怕不是什么高深的名句,终究是想念家中的点滴罢。

  林杰简介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古诗3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