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 王学东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2.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先请大家听三篇文章的片段,然后请大家说说它们的篇名和作者。
A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C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提示:A段《春》,B段《背影》,C段《匆匆》,作者均为朱自清)
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并不是同一类散文,《春》以写景为主,《背影》以叙事为主,《匆匆》则以说理为主。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秀丽朴素,比喻形象生动。著名作家郁达夫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文学研究会--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茅盾、朱自清、叶绍钧、冰心、郑振铎、许地山等。他们提出了“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阵地为《小说月报》。另一个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是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他们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创作主张,阵地为《创造》季刊)
今天,我们再和大家来学习一篇朱自请先生贮满诗意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1.欣赏《荷塘月色》配乐朗诵。(听读时请完成以下任务:①在每一小节前标注自然段序号。②用横线划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③用浪线画出你所欣赏的精美句子或用着重号标出你感觉用得好的字词。④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⑤体味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听读后的第一感受。(可从任何一个角度谈)
3.你觉得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悦还是忧愁或是喜悦中夹杂着忧愁?
4.作者的忧愁体现在哪儿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第一句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低调的情绪,一个“颇”字说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由此追问:在第一小节中体现“颇”的细节有哪些?
--“月亮渐渐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说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却无法入睡,足见不平静之甚。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以上都是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作者的忧愁)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以上都是在叙述热闹有趣的事之后,突然一转,情绪又不禁消沉下来。)
5.作者的喜悦又体现在哪儿呢?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向往美景)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暂得解脱)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暂得自由)
--美妙的荷塘月色之景(清幽、雅静、朦胧、柔和)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热闹、风流)[在此解释一下“风流”的多层含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莲美,人也美)
6.作者的喜悦中有没有忧愁呢?(有。第四问的5、6例,第五问的2、3例均为喜中夹忧的例子)
7.作者的忧(即“不平静”)从何而来?
--有两个源头:一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叛变;二是来自他选择的困惑--他当时既不满现实,又不能如另外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那样参加“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因为如参加革命,“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那里走》)而朱自清先生当时却不能参加革命,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在《忆佩弦》一文中这样叙述道:“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动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子,都指望我生活。’”朱自清当时已有二子三女,他要肩负起为夫和为父的责任,他不能置妻子儿女不顾而投身于革命,甚至为革命而牺牲,而他内心里又对他所处的社会十分不满。不满于现实,而又不能改变现实,作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心能宁静吗?难怪作者说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一团火”。他想借荷塘月色暂且摆脱心中的烦恼,虽然荷塘月色很美,虽然荷塘边的蝉声、蛙声十分热闹,虽然采莲的盛况令人向往,但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作者“猛一抬头”,又回到了带给他无限烦恼的现实。尽管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喜悦是淡淡的,所写的忧愁也是淡淡的(写喜也是为了写忧),但我们透过字里行间仍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正是这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使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和民主战士,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我们“应该写朱自清颂”,因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板书:
淡淡的喜悦 不满于现实, 一团乱麻
夹杂着 而又
淡淡的忧愁 不能参与改变现实, 一团火
(三)整体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
从教材第7页的欣赏文字可知,《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
外结构是: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内结构是:不静 --求静 -- 得静 -- 出静
如要具体些,可概括为:
板书:
一、 (1) 夜出赏荷
二、(2--3)小径独处
三、(4--6)塘边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
四、(7--9)塘边遐想:《采莲赋》--《西洲曲》
五、 (10) 又回家门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需要注音和解释的词,下一堂课将作检测。
2.熟读4--6小节
3.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为下一课分析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揣摩语言,体味动词运用的准确和叠词运用的精妙,学习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讨论联想《采莲赋》《西洲曲》的意义和作用
3.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可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幽僻 (pì) 弥望(mí) 袅娜 (nuó) 蓊蓊郁郁 (wěng)
羞涩(sè) 倩影(qìng) 梵婀铃(ē) 妖童媛女 (yuàn)
敛裾(jū) 鷁首徐回 (yì)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蓊蓊郁郁 田田 袅娜 风致 丰姿 倩影 一例
(二)揣摩语言(回顾第一课时在书中所画的语句,然后分类欣赏)
1.动词欣赏: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使月光产生了一种动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轻柔之美)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写出了月色的皎洁和清纯)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笼”既写出了月光覆盖之广,又给人以朦胧之美)
--(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2.叠字欣赏:
朱自清的散文爱用叠字,这个特点我们在他的散文《春》中已有所感觉,在本文中,叠字用得更多了,请同学们把有叠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叠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又加强了语意,使文气舒展,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3.通感欣赏:
“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简单说,就是感觉的转移。但感觉的转移要有相似点,通感实际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比喻,请找出本文运用通感的句子和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似点,并体会其作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感觉的转移有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清香”和“歌声”同属于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塘中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出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的和谐融合,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和谐优美有相似点,由此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气氛,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通感练习:每个同学当场写一个运用通感的句子,课后,每个同学再从课外读物中找三个运用通感的例子。
4. 比喻拟人句的欣赏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裙”与“荷叶”形状相似,“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这个比喻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状。用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神情的词语来写荷花,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赋予物以生命的活力和感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以“酣眠”喻月光朗照,以“小睡”喻月光淡照。此比喻十分精妙,其好有三:1、当时正值月夜人静,大多数人已入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环境;2、上文言及“梦”,下文言及“渴睡人的眼”、“妻子已熟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整个语境;3、“朗照”的深透与“酣眠”的深沉在意韵上相似,月光透过云层照下来时朦朦胧胧的,,“小睡”时的人是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事理)
(齐读4--6小节,再次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分析文章联想《采莲赋》和《西洲曲》的作用。(分析前先疏通文句)
--作用有三: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
2、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反衬作者淡淡的忧愁。
(四)总结全文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月夜荷塘的美景,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
2.背诵课文4--6小节
3.用现代文翻译《采莲赋》
4.以《秋天的色彩》为题,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向一位先天性失明的成年男人介绍秋天大自然丰富的色彩。要求:a、写色彩要结合具体的自然景物,不可抽象地介绍颜色;b、不得少于三种色彩;c、300--400字左右。
王学东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10.高一英语必修1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