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木兰诗》教学设计(2)
课题 《木兰诗》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内容 【知识链接】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不仅流芳百世,而且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预习提示】诵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查找资料了解乐府诗;复述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1.重点字词的注音与释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 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3.积累本课的文学常识(见“知识链接”)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画出喜欢的段﹑句。
3.疏通文义,把握故事情节并复述故事。
(友情提示: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四、合作探究
(一)理清文章结构。
例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归来。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二)赏析第一部分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即代父从军。)
2.写木兰买骏马和马具,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反复去写?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提示:因为这是铺排式的语句,木兰买鞍马东西南北都跑遍,这不是在说废话,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铺排式语句,运用这种铺排手法,是排比修辞方法,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第三段两次写“不闻……,但闻……”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样写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三)赏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画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这句运用互文修辞手法,意思是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五、课堂检测: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代 编的《 》,这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采用 顺序,以 先后来写的。本文与 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第二课时
一、由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课文导入。
二、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探究诗歌主题)
(一)赏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1.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具有哪些美好品德?在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些品德?
例: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从“木兰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例如:
(1)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4)“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第四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二)探究诗歌主题
思考: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三、小结:请你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如: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简笔的运用: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运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等。
五、总结全文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征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板书
设计 一 代父从军
踏上征程(详写)深明大义扮男装
木兰诗 二 十年征战 (略写)英勇机智驰沙场
三 辞官还乡 爱家爱国
亲人团聚(详写)不慕荣华显本色 勤劳勇敢
四、双兔作比(附文)巾帼英雄美名扬
教学感悟或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版)
李小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木兰诗》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4.木兰诗七年级下册
8.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