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执教者 汤宇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二)把握作者生平资料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
二、能力目标
(一)结合语境,体会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注意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自使命感。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难点
(一)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一)课堂应成为学生的舞台。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教学不应是师问生答的检查性活动,而是学生展示个人优势与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二)深化文章感悟,激发学生情感。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二、学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丛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对那种一咏三叹的形式还记忆犹新。今天,我们要共同来学习一篇散文形式的《黄河颂》,也是一篇民族精神颂。这就是李大钊先生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师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二、初读积累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逼狭(xiá) 崎岖(qíqū) 阻抑(yì)
(二)解释下列生词
逼狭:狭窄。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阻抑:阻挡、抑制。
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三、再读探究
(一)题目与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解读“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
艰难:1.自然:逼狭,崎岖,险阻。2.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1.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2.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二)语言与写法
1.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比喻说理。长江黄河过沙漠、山峡→国民在艰难境界情况里的精神等等。
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再找出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1)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2)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3)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
(4)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5)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向前发展。
(6)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7)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这些比喻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2.语言品读
(1)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2)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整体与局部
(1)再从题目看“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系?两组词的位置可否调换?
不能调换,它们有因果关系:艰难的国运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骑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唯有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2)什么是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3)怎样理解课文“奇趣横生”、“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
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值得回味的经历。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快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4)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中华民族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观。适逢其会,是弄潮儿大显身手的千载不遇的好时机。具有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为了建造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就会满怀豪情,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
四、品味朗读
五、比喻说理练习
六、归纳小结
同学们,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种精神应该像祖国的大江大河,即使遇到沙漠、山峡,一样表现出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李大钊先生的语言早已实现。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总能涌现出一批批雄健的国民,我们在为之深深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积极面对艰辛的境遇,体味振兴中华这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小结
一、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当堂检查完成情况,并进行纠错指导。
二、小结
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②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雄健的精神: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反思
我从“得”、“失”两方面对这一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
一、得
(一)朗读贯穿整节课。有自读,有齐读,有范读,有读书纠正字音,有读书作为过渡,有读书作为品鉴。这节课,学生真正是在读中触摸作者的脉搏。
(二)教师走下讲台,走进了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本课设计
无论是文段朗读、语言品析,还是句子的仿写,都有教师的示范,尤其是最后的仿写,师生同题,师生互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与学生一道成长、学习的同伴。
二、失
(一)字词的学习花时稍长。因为要在起始年级强调字音、字形学习的方法,对于字形,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用的时间稍微长了些。
(二)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受到影响。教师的示范,本义是融入学生,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学生创造性的自由发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李小妹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