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作用题备考要略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发布时间:2016-4-2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每年高考语文试卷都会选一则1200字上下的散文或微型小说作阅读材料。在考题形式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它们是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我把这种题型叫做“作用”题。最典型要数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阅读文,共设置四题就有三题是这类题:一般散文阅读都有一题或以上。把握好“作用题”解题思路是散文阅读重要备考之一,就以06、07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出现的“作用”题为例,谈些“作用题”备考策略,仅供参考。

 

一、修辞手法作用题备考 

(1)题型设置: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如2007年全国试卷I第16考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又如2007年福建第12考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2)知识积累:

认真掌握《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的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表现充满论证雄辨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反复: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解题思路:

 

确认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作用明确答题方向后,再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共同点),表现作者(文章)了什么情感(主旨)。(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2007年全国卷Ⅰ第16小题分析: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首先把缺水死去的胡杨林比喻经历恶战的战场来写,又把死去却不肯倒下的胡杨林当作牺牲不肯倒下的战士来写,再把胡杨与其它枯草对比,而形象地突出胡杨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如2007年福建卷第12小题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喻(对比),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表现了母亲一生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二、表达方式作用题备考点

 

题型设置:

 

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如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又如2007年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阅读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2007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阅读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知识积累:

 

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如列数子: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抒情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

 

解题思路:

 

确定所指定语句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⑴特征:秀美,宁静。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2007年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  》阅读第16题:1、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2、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3、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2007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阅读第16题答案:文章开头花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三、表现手法作用题备考点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20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2007年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阅读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悬念:引起读者对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让读者感到阅读妙趣。渲染:突出气氛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象征: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的特点。对比:突出事物本质,使形象鲜明。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用典:深化主题,语言精练,借古抒怀加深意境增强内容丰富。

 

解题思路:

 

确定所指定语句语段运用何种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性格,意境,思想等)。

 

20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答为:(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2007年全国卷I第17小题答:(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四、重点词句段作用题备考点 

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

 

如2007年福建第14考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如,20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2007年全国卷I第17小题问: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007年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2小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或重点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二是结构上的作用: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④题目:文章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的作用。

 

解题思路:

 

结合句子或段落位置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而答,如没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如2007年福建第14考题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劳苦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的作用。

 

20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答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评析:位置在中间应该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2007年全国卷I第17小题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2007年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2小题: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五、 人称变化作用题备考点

 

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如2006年辽宁卷阅读丰子恺《杨柳》在第20小题上设置:“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知识积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解题思路

 

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是第三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直接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高考文学阅读“作用“题属于鉴赏评价,它的对象包括文学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品结构、作者观点及读者感受等。它是高考较高能力考试层级,试卷上常有设计,分值在4-6分,能握好“作用”题的考点是高三复习必要知识点,把握好“作用”题解题思路是将参加来年高考学生备考内容之一。

 一、词语作用类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此古诗鉴赏题经常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语经过作者精心打造,展现出内涵丰富、生动传神、表现力强等特点,因而引起命题者的注意。如2006全国Ⅰ卷《阳光的香味》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这类词语作用题和回答理解文中词语含义题一样,不能把词语孤立起来谈,得把词语放在句中,并结合全文的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并且这类题目对考生的要求更高,它涉及到考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因此还要展开想象点出该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比如上题,我们就可以揣摩一下,一般都是说“听声音”,不会“想着声音”,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仔细分析,原来这里说的是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当然用“想着”比用“听”更合适。而且展开想象,发现这里面还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比“听”更富表现力!

  

  二、语句作用类

  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弄清命题者选取的句子属于哪种类型。引起命题者注意的句子一般是文中重要的句子,可分为以下几种:(1)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2)提示文章主旨的句子;(3)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4)表现形象特征的句子;(5)运用表达技巧的句子等等。其次要确认文章的文体特征和该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和位置。第三要确认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作用和效果。第四要注意句子的修饰语。第五要找准答题的角度,如主旨、内容、形象、结构等。

  2006全国Ⅰ卷《阳光的香味》设置了一道这样的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选取的这个句子,属于内涵比较丰富同时又表现形象特征的句子,使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与后文相呼应。因此可以这样答题:(1)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下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三、文段作用类

  文段的作用向来是命题者考虑的重点,如2005年的北京卷:“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重庆卷:“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山东卷:“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广东卷:“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006年的上海卷:“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价。”山东卷:“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1)确定指定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文学作品的段落有些分得很细,达到几十段;有些只有几段,但一般都在五段以上。答题前先把全文划分为几个大的部分,然后看清楚所选文段大体上是在开头部分还是中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2)心中明确开头、过渡、结尾段等的作用。开头段起统摄全篇,领起下文的作用:如果是写景可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如果是记叙,可能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或单纯的启下作用。结尾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找准答题的角度,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四、表达技巧作用类

  作用类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可涉及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和评价能力。其中表达技巧作用类题型主要是对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次为E级,是难度最大的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多的题目。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哪些内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中教学的经验来看,很多学生都搞不清楚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词语有什么不同,更理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很多教辅资料滥用、生造词语,导致学生答题时经常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在考场上花很多时间写很多文字结果可能一分都得不到。

  表达技巧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现主题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法。它可以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比、夸张、对偶、双关、拟人、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渲染、用典、象征、想象、抑扬、动静、虚实等。

  在这两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表达方式作用类的有2005年全国Ⅱ卷、江苏卷、浙江卷和2006安徽卷;涉及到修辞手法作用类的有2005年全国Ⅰ卷和2006年江西卷、四川卷;涉及到表现手法作用类的有2005广东卷和2006重庆卷、湖北卷。

  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明确文章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比如,要是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要说出所用的这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的名称,其次要明确这一种表达技巧的常规作用是什么。比如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最后把自己所掌握的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规作用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具体作答。如这个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壶口的黄河”,作者写主观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再现壶口黄河,这正是侧面表现的手法,结合感受再加以想象,就会得出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和生命力。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提高答题的效率,但是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建立在对阅读材料的认真研读和完全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当考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达到相通、考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时,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教学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黄莉,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王艳秋

[高考阅读作用题备考要略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2.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3.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4.高三物理备课组总结

5.关于高三议论文《微时代的阅读》的阅读题及答案

6.高三化学备课工作计划

7.五瓣丁香阅读题及答案

8.高三音乐备课组教学计划

9.高三生物集体备课总结

10.高三语文备课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