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3-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 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 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 说教法 】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说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

   一.导入新课:

 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

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再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

2.重点研读: 

① 屏幕显示:将课文对物候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一环节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特点。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第2个目标。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比较品味法,将文中对物候的定义与《词典》中队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 目的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步采用自主品味领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分析,而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随机予以引导。

最后采用朗读品味法,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专门知识通俗化外,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吗?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 既考虑了本文的特点,还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志趣

1..走近作者

此环节从情感角度让学生重点感受作者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我们依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科技作品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桢科学精神的精髓。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点拨的方式,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对于深入探究课文的方法也还积累不够,教师提供资料,联系课文及课外知识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试牛刀

当学生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物候知识之后,让他们小试牛刀,用刚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这一环节表现突出者还可荣获“小科学家”的称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写一篇随笔(要求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物候现象,文体不现。)

(2)养成观察自然并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与君共勉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与农业的关系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差异

影响物候差异的四个因素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古今差异         

具体   生动    形象   准确

板书的设计直观概括,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结束 】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形象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说课教师:常山三衢中学  王莲英

 

江毅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

2.《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3.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4.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背影》说课稿

6.《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7.《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学计划

8.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课件

9.《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及优秀教案

10.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