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竹中心校学 岳春林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1生轻声朗读体会。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1、译成诗。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1、深刻的理解作品。2、酝酿情感。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附录】:
1.背景点示。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离开四川、漂泊峡中之时,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晚年的杜甫,贫病交加,心情凄凉郁愤。诗中作者借登高望远,抒发胸中郁结的苦闷。 2.全诗概说。如: 《登高》起、颔联写登楼所闻所见,声宏势阔。声宏: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势阔: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颈、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万方多难的时代悲音交汇一起。诗中主观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蕴涵,意与境浑成统一,忧国伤时,苍凉激越。全诗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联对仗,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3.联意解析。如: 《登高》尾联两句写诗人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悲愤深沉而又寄意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诗人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白发愈来愈多。在衰年多病时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 4.字词品味。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点题,概括总写。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林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林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中的"空""静"。 5.诗联赏读。如: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6.画面欣赏。如: 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林之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林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暗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浅,水浅声亦轻,山林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7.景物描述。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涧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么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8.思路分析。如: 《登高》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9.手法理解。如: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浩;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10.情感体味。如: 《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情。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到此时,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11.音韵感受。如: 《登高》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12.诵读指导。如: 《山居秋暝》: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吟诵时的整体节奏应显得特别舒缓,声清而不着力。诗中使人很容易产生诗情画意的几个词语--"空""新""晚""明""清"和"照""流""喧""动"等词,读时要感觉到仿佛已经陶醉在这空明秀丽的山水之中。全诗最后三字要顿宕,要仿佛感受到了诗人决然回归大自然的态度。 13.意境探求。如: 《登高》次联承接首联进一步集中描摹深秋特征。两句都由"风急"而来,风急落叶,联想到"无边落木";风急浪翻,引出"不尽长江"。大笔淋漓,写绝了登高所见之秋景。"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 14.特色概说。如: 《登高》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不仅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是触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作业设计】 整理归纳赏析方法,赏析形成语言文字。
岳春林
[《登高》《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3.登高教案设计
4.登高优秀教案
5.登高获奖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