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获奖课件

时间:2021-03-31 17:25:36 课件 我要投稿

登高获奖课件

  1教学目标

登高获奖课件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情分析

  杜甫的《登高》感情浓烈深沉,适于朗诵,而学生平时对于朗诵这一块不是非常重视,本节课力图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老人内心的悲情,在反复不断的朗诵中感受这种诗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登高》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下面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

  活动2【讲授】介绍背景

  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

  活动4【讲授】赏析诗歌

  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感情充沛,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情感基调:悲)

  诗人的这种悲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生分组自由讨论

  (一)前两联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六种。有风、天、猿、渚、沙、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②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③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请同学们想一想,它们和诗人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这是完全不同的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师作朗读指导:现在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明确:两种,落木、长江。

  师:“落木”指什么?

  明确:落叶。

  师: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明确:落木让人联想到的是急风劲吹,吹落满地黄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而落叶就只见树叶。

  师: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师:如果落木有人生短暂之感,“不尽长江”又指什么?

  明确: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师: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一对矛盾的?

  明确: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师作朗读指导: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他知道人终有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要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班齐读)

  小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二)后两联

  师: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明确:抒情。

  师: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师: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

  师作朗读指导: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明确: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国若破,家焉存,国破和家亡是因果关系,诗人很遗憾自己过早的白了双鬓,残躯病体,不能多为国家出,所有的愁绪一齐涌上心头。

  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他曾高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也曾低吟“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明确: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忧国忧民的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师作朗读指导:“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五、整体小结

  1、小结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2、朗读

  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5.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完成《名校学案》相关练习。

  2、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3、收集古诗歌中有关于秋的诗句,并小组交流。

【登高获奖课件】相关文章:

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获奖感言01-22

教学活动规范月课件获奖发言稿08-28

《登高》古诗原文10-12

杜甫《登高》说课稿08-16

杜甫登高作文07-27

杜甫《登高》诗词03-24

教学活动规范月课件获奖发言稿范文11-12

登高望远诗句05-05

登高望远的诗句02-11

新年登高作文4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