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6-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第一课时

一、导入(5min)

【斩首行动,板书】有没有人知道这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这也就是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的核心就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使敌军方寸大乱。2003年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擒杀的是萨达姆。殊不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8。《荆轲刺秦王》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谁是荆轲?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如何刺杀秦王?刺杀的结果如何?让我们进入文本,从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10min)

【提问】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已经对文本有所了解,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提问】大家都知道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那么请同学根据行刺的缘由、准备、经过和结局来对全文进行分段。

【板书】

三、串讲课文(5min)

现在让我们看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开端,即行刺的缘由。

第一段: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翻译】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解字】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略:掠夺、夺取。

【分析】大家看,破、虏、收、进、略、至,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啊?(都是动词,有连贯性)。是的,以区区二十二个字,六个动作,这是用词。那句式上呢?多用短句,节奏短促。便将秦军势如破竹,赵兵溃不成军的战局勾勒出来,非常精辟、简洁,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

【背景知识补充】那么现在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要刺秦呢?(国危矣)(5min)

    其实不仅仅如此,这里老师要为大家补充几点背景知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刺客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板书:国仇私恨】

2、【荆卿的身份】

    那,燕太子是一开始就找到荆轲的吗?不是。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荆轲,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末期卫国(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田光为了激励荆轲,并表示自己不会将刺秦王的秘密泄露出去,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而这之后的情况就是文章记叙的内容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段:(10min)从第二段开始,文章交代行刺前的准备。首先是刺客

    秦军已经逼近燕国南界,形式非常危急,这时燕国太子丹非常害怕,于是他就找到荆轲。我们来看下太子丹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来翻译“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解字】卿:古代对人的敬称。请:请教。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虽:虽然(已然);即使(或然)。长侍:长久侍奉。足下:你,敬称。

        岂……哉:固定用法,表反问,又怎么?

【提问】太子丹说,秦兵早晚都要渡过易水,到那时就算我想长久地侍奉你,也不做不到了。这种表达很委婉。你们能说说他的言外之意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我都养你那么久了,你得拿点实际行动的表示表示你的心意吧。)

【设问】面对这种请求荆轲是怎么回答的啊?“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解字】微:即使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得:能够。谒:拜会,前往。

要接近秦王才能刺杀他是吗?那秦王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要怎么接近秦王呢?嗯,荆轲说了,要有信物。【解字】信:凭信之物。亲:接近。

   那这个信物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翻译:“夫今樊将军…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解字】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他的头。  购:重金征求。邑:封地。句式;省略句、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诚:如果真。说:通“悦”,喜欢,高兴。有以:固定用法,有办法可以。

但是,太子丹同意荆轲的计策吗?不同意,他是如何说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愿足下更虑之”。【解字】穷困:古: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贫穷。长者:古:品德高尚的人(樊将军);今:年长之人。更:改变。虑:考虑。

【板书:献计太子】

第三段:(10min)

   太子丹不同意荆轲的计策,那么荆轲又该如何呢?荆轲“乃遂私见樊於期”,他自己私下去见了樊於期。荆轲想要的是樊於期的首级,同时要让樊於期心甘情愿、感激涕零地把献出来!我们来看看荆轲是怎么说死樊於期的。

【提问】荆轲是怎样说服樊於期的?

很显然荆轲比太子丹更了解樊於期,他知道对樊於期来说,复仇比生命更重要,所以就以帮助樊於期解决问题的姿态去游说。

翻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将奈何?”。

【解字】戮没:杀戮和没收。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第一句,将奈何,您想怎么办呢?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嬴政的不共戴天之仇; 

这样一煽动,樊於期果然“仰天太息流涕”:“吾每念…”

【解字】太息:叹息(《雨巷》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涕:古:眼泪,今:鼻涕。顾:不过,只是。

一听到樊於期说想不出办法,荆轲马上献计。翻译“今有一言,……将军岂有意乎?”

【解字】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善:好好地。 把:抓住。  揕:刺。   然则:既然这样。 见:被。  陵:侵犯、欺侮。 (见陵之耻:…)  有意:古:有心意,同意,愿意;今义:故意。奈何:怎么办?

    第二句,何如,您看怎么样?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于是果然被他说动,乃前曰:“为之奈何?”

    第三句,将军岂有意乎,您是不是有心这样做呢?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步步逼近,最终樊於期心甘情愿自尽“樊於期偏袒扼腕…遂自刎”。

【解字】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扼腕:抓住手腕。   拊心:搥胸,形容非常心痛。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智取信物(板书)】

【战国策介绍】这一段描写荆轲智取信物是不是很精彩?将荆轲的能言善辩,深谙人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在大家初中就学习过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出自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段:

樊於期自杀以后,太子丹也无可奈何,只能哭一顿,收了樊於期的头颅。翻译“太子闻之,驰往……函封之。”【解字】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傅萍萍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5.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7.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10.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