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理清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了哪一次。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难 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成语、俗语导入法:新课开始,在黑板上写两个填空题:()慈()孝,有其()必有其()。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父慈子孝”和“有其父必有其子”或“有其母必有其女”。古时写父亲的成语和俗语还有很多如“知子莫若父”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现代的记实散文,其中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形象,这篇文章来自朱自清的《背影》。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回家奔丧,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2、预习测评
xiè bēn sāng chóu chú yū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pán shān tuí suǒ xiè yíng
蹒 跚 颓 唐 琐 屑 晶 莹
chāi jí sù sù shì
差 使 狼 藉 簌 簌 拭
3、听课文朗读录音
4、合作探究、思考讨论
(1)、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是通过“背影”来体现的 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那么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明确:文中四次写“背影”。
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别后怀念--再现背影
(课堂上若有时间可分析“买橘”情节)
(2)、课文中心事件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者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以及儿子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3)、小作文:请你在记忆中搜索让你“感动”的人和事。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哭泣时,朋友递上来的一块纸巾;小时候,蜷缩在母亲怀里的温暖;过马路时,父母紧紧拽着你的手;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等? 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也可让学生口头表达。
(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并展示习作)
6、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父子见面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线索,理清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了哪一次,以及文章着重写的事件。
讲练结合、字词积累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积累应用1--6题。
背影
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线索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别后怀念--再现背影
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学生速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讨论问题。
教
学
反
思
乐师
[《背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4.背影教案课件
5.背影课件人教版
6.背影优秀教案
7.背影朱自清教案
9.背影教案和课件
10.朱自清《背影》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