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二)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 的重要教学。《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学习这篇课文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散文优美的语言,揣摩精彩句段;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学习与掌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的学习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的把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1、知识结构
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写景的散文有了接触,对一些修辞方法有了初步的学习,为学习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
初一的到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心理特征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主题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地引导。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 导入
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微风轻拂,这些词语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物?
面对美丽的春天,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哪首诗歌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一起背一遍。还记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贺知章的 《咏柳》 。 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这位现代散文家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春天在他眼里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情感,春天又给了他什么启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 作者介绍
(方法:学生发言,老师归纳总结)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踪迹》(诗和散文合集)
《背影》(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清新隽永(文如其名)
三、 字词疑难处理
1、 处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题
2、 重点字词的强调(针对多音字)
涨
四、 朗读感知
1、 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2、 学生齐读
五、 划分课文层次
六、 课文分析
(一) 第一部分:盼春
① 春天没有来,从哪个字得知?
“近”→用词准确、形象
② 两个“盼望着”,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一个?
不能。这里用了反复修辞手法,两个“盼望着”写出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
反复修辞的讲解。
邓一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5.观潮第一课时教案
10.匆匆教案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