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5-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 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课文朗读的停顿,个别文言词语的用法。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异

五岁--能诗    利、扳、谒             环境、过程

                           乞之 不使学

方仲永

           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十岁--泯然众人----------结果

                                  伤仲永    

标 1、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戒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

1、 明确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划出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并在课文中做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重点词句的读音。“扳、谒、称、泯”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疏通文意

1、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找出不懂之处,组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记出来,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2、 全班交流,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交流问题。

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阅读,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 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 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至“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至“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与人者不至也” 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角度可从仲永自己、仲永父亲或自己的实际。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体验反思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辩论内容的具体要求:

1、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辩题中心,以理服人,表达清楚。

评价:学生互评,观众评价,教师评点。指出优缺点。

教师小结

学习收获。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采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引发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我们在辩论中已经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朗读课文:听范读、自由读、齐读

交流翻译课文

讨论探究

体验反思

课堂辩论

达  标  检  测 必做题 1、《伤仲永》选自《        》,作者       ,字       ,他是       时期的      家        家        家。

2、 翻译句子。

  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选做题 背诵课文

析 必做题达标率96%,选做题达标率46%。

初一学生古文基础太差,学起来吃力。为此,让学生多读,逐步培养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

 

李友明

[《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案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狼》教案

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7.七年级下册英语人教版课件

8.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9.人教版七年级《秋天的怀念》教案

10.七年级政治下册《唱响自信之歌》教案